Re: [宗義] 《宗義寶鬘》(157) 中觀應成-主張有外境

看板 Buddhism
作者 cool810 (silence)
時間 2025-05-08 09:49:38
留言 0則留言

補充:應成中觀說,「三界唯心」是指世間的輪迴流轉是由我們自己的第六意識造業 摘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092 卻佩格西講授 扎西老師翻譯 我們今天要講第三個科判(未三、成立唯字表心為主)。 之前《十地經》的內容主要是宣說「唯心」的內涵,是以十二緣起的角度來說明。《 十地經》當中廣引十二緣起的內涵來說明所謂的三界唯心,或三界唯識。 唯識宗對於三界唯心、三界唯識的「唯」字,他認為是遮外境有,中觀應成自宗認為 三界唯心的「唯」並不是遮外境有,「唯」字是遮世間的造物主。 也就是說:除了心以外有其餘的作者,是三界唯心的「唯」字所要遮止的。這是在前 文當中最主要的理路,也就是說明三界唯心的意趣,並且不應當解釋為遮外境有的內涵。 【未三、成立唯字表心為主,】 是要說明這個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和器世間。 外在器世間的建立來說,除了心能夠作為成立器世間的因之外,色也可以作為成立器 世間的因。 心與色二者都可以作為成立外在器世間的因。但是,此二者當中最主要的因是心(內 心第六意識造業所感)。所以,「唯」字表心為主(主要),就是指色與心二者都作為外 在器世間的因,當中是以心(第六意識造業所感)為主,這就是第三個科判所要說明的。 【上文(上一個科判)已說破離心作者,】 在上一個科判說到:破離心之作者。 離心作者大多是外道承許,除了心之外,有所謂的世間的作者、世間的造物主,譬如 大自在天等。 上文就說明:當講三界唯心的「唯」字,主要是要遮止這些說法,就是除了心以外的 世間作者或造物主。 自宗來說,並不是沒有承許世間的作者。自宗是不承許除心之外的世間的作者、世間 的造物主。因為除心之外的作者,即此處所說「離心作者」,是指有一個屬於補特伽羅的 世間作者,或世間造物主,這是沒有的。 但是,識或心(第六意識)可以作為世間的作者。因為依據《十地經》裡面是以十二緣 起的角度來說明。依十二緣起來說的話,最初是初始無明,接著才會造業,這些都是說明 :歸結它的根本都是心(第六意識),所以,才說「心」(眾生自己的第六意識由無明造業) 才是世間的作者。所以,破除除了心之外屬於補特伽羅的世間作者。 【「唯」字義盡,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上文當中解釋三界唯識、三界唯心的「唯」,完全拿來解釋破離心之作者、排除離心 的作者。因此,「唯」不是破外境,所以,說到「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除前理外(除了前面的道理之外),今更以說心為主之“餘門”(其餘的理路、現在的 道理),這裡所要說其餘的道理是指三界唯心的「唯」是以心為主的內涵,要說明這樣的 道理,明不破外境。】 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三界唯心的「唯」字,也不是破外境有。所以,後面就引根 本頌。 【頌曰「如覺真理說名佛,如是唯心最主要,經說世間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佛」有醒覺的意思。第一個字(醒)是清醒,第二個字(覺)是覺悟──醒覺名為佛。 對什麼覺悟呢?「如覺“真理”(法性的真理,即空性)」。心(內心第六意識)對於 空性產生覺悟,說名佛,即能夠對於空性的真理產生覺悟的是指佛。 佛有兩個字,一個是清醒,一個是覺悟。但是,這裡只有提到覺悟,即對於真理(空 性)覺悟,雖然沒有提到清淨,但是,因為有提到覺悟(頌曰:如覺真理),所以,其實 還是指佛。也就是雖然沒有說到清醒,但是最主要有提到覺悟,所以,還是能夠稱為佛。 就如同這樣的道理,如是唯心最主要。就像我們剛剛說成就世間的因來說的話,雖然 有色與心,但主要提到心,就可以知道是成就世間的因,所以說到「如是唯心最主要」。 接著說到:「經(《十地經》)說世間(三界)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十地經》裡面提到三界唯心。三界唯心的「唯」是指成就世間的因當中,有色與心 二者,以心為主。 「故此破色非經義」,如果唯心的「唯」排除了色,並不是《十地經》的經義。此處 排除色,是要對唯識說。此處排除色不是《十地經》的經義,因此,也不能說「唯」字是 要排除外境有的色。 「故此破色非經義」如果把三界唯心的「唯」字解釋為排除外境有的色,這也不是《 十地經》的內涵。 後面解釋──首先就解釋前二句: 【如於“真實義”(空性)覺慧(覺悟)圓滿,說名曰佛。】 對於真實義(空性)覺慧圓滿,就是指覺悟,那麼,就只有後面那個字。對於真實義 覺慧圓滿,是指現證法性。所以,他對於真實義產生覺悟,這時候,就可以立名為佛(說 名曰佛、安立佛的名稱)。可是,當提到於真實義覺悟的時候,雖然字面上沒有提到第一 個字「清醒」,但是,內涵實際上已經具備,所以,說到「可名為佛」。 【略去前句醒寤(清醒)之義,亦可名佛。】 在文字上沒有突顯出來,所以,當說到「於真實義覺悟」的這一句話裡,沒有佛兩個 字當中的前一個字(清醒),但也可以立名為佛。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原因有具備。 以這個作為喻來說明── 【如是色、心二法中,唯心為主。】 在《十地經》裡面提到三界唯心,照理說成辦三界,或能夠成立世間的因來講,必須 要色、心二者共同都作為因,但是,是以「心」作為主要的因。所以,才說:色、心二法 作為因當中,唯心為主(唯以心--內心第六意識造業--作為主要)。 《十地經》裡面【當知略去後句「為主」之義,】 只有提到三界唯心,省略掉後面「三界唯心“為主”」,沒有說「為主」。但實際上 內涵要具備。就如同前面的喻一樣。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理解:【經說(《十地經 》所說的)世間三界唯心】的道理,接著說到: 【故此唯心(經說世間三界唯心)是遮色等為成就世間之主因。】 這裡所說的「唯心」是遮色等為成就世間之主因。所以,「唯」字來說,它主要是要 遮色可以作為成就世間的主因,但並不是說遮色不能夠作為成就世間的因。因為我們剛剛 有說到,色以及心二者都可以作為成就世間的因,但是,這當中是以心為主。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所以能夠產生,除了需要心(內心第六意識造業)之外, 一定也是需要色,二者都要具備。「唯」字是說明:在二者當中是以心為主,所以,排除 以色為主,但並沒有排除色。要作這樣的解釋。 【若說唯心有自性,都無外色,則非經義。】 如果如同唯識宗解釋,三界唯心是指唯心是自性有,並且排除外境有。因此,說都無 外境、都無外色(排除外境有的色),則非經義(這就不是《十地經》的內涵)。 【故此《十地經》義,當許唯如我等所說也。】 所以,《十地經》真正的意趣,應該要如同“我”(中觀應成派)所解釋的內涵。 【若如汝宗】(如同你唯識宗)的話,怎麼樣呢? 後面頌曰:【「若知此等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何故如來於彼經,復說心從癡業 生。」】 若(假設如同唯識宗你所說的解釋《十地經》內涵)知(佛知道、佛應該可以了知) 此等唯有心(三界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也就是說:如果如同唯識宗你所說的,佛 就應當了知三界唯有心、唯是心所造作的、唯是心的體性,因此,佛應該在《十地經》當 中來破離心外色。「故破離心外色者」就是說:應該在《十地經》當中來破除了心的體性 之外,即與心為體性相異的這些色,應該要在《十地經》當中佛要去作破斥的說明,但是 ,佛並沒有在《十地經》當這麼做。 「何故如來於彼經,復說心從癡業生」:如來並沒有在《十地經》當中,破除離心之 外、與心體性相異的色,在《十地經》當中沒有這麼說。反而在《十地經》當中說到:心 從癡業生。 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由十二緣起的角度來說。「心」(第六意識)從最初的初始無 明(愚癡),接著造業。無明為緣以後而生行(業),佛是說明這樣一個十二緣起的道理 ,並且最初是從心以及由業所生。所以,並非如同汝唯識宗所說的道理。 後面解釋說到: 【若佛由知三界唯是有自性之心,】 假設如同唯識宗你所作的解釋,佛就應當知道三界唯識有自性的心。三界唯心的心、 識是有自性的,佛應該了知這一點。如果佛衪是這麼樣了解的,那麼,衪在《十地經》當 中就應會破外色。 【故於《十地經》中破外色者,】 佛就會在《十地經》當中,破除離心之外的色──外境有的色,就如同唯識宗你所說 的內涵。如果這樣的話── 【則佛世尊何故復於《十地經》中,說識從無明愚癡及諸行業生耶?】 如果識有自性,並且無外境有的色──佛如果這麼說的話,為什麼衪又在《十地經》 裡面說到:三界唯心的「識、心」,是從無明愚癡作為因,接著又造業。「及諸行業生耶 ?」為什麼這麼說? 【如云:「無明緣行,行緣識。」】 就是指由無明作為緣,而產生業。行緣識,就是說由業為緣而生起識。如果佛知道三 界唯心、唯識,那個「識」是有自性的話,衪應該不會在《十地經》裡面又說到:要觀待 的道理。觀待什麼呢?觀待無明愚癡,觀待於業,才會產生。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 就說明它要觀待因緣才能產生,所以,說明它(心)不是有自性的。(....略....) ------------------------------------------------------------------------------ [1] 唯識宗說「三界唯心」是指沒有外境的色法,而內心有自性。應成中觀說這樣的解釋 不符合經義,應成說「三界唯心」是指三界的輪迴流轉是由眾生自己內心第六意識的 無明愚痴造業所致,並非外道說世間是由造物主所造,並且「三界唯心」也沒有破除 外境的色法,而是說世間三界的輪迴流轉,在色法、心法當中,主要是由內心第六意 識造業而有三界的世間流轉,並且佛陀由十二緣起支的道理說明第六意識沒有自性。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4.16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46668980.A.74E.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