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156) 中觀應成-主張有外境

看板 Buddhism
作者 cool810 (silence)
時間 2025-05-04 21:38:23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補充:中觀宗關於“安立業果”與“名言中許有外境”的問題 法尊法師 原載《現代佛學》1959年第四期 轉自:美國菩提學會 https://www.mahabodhi.org/intro/MMkarma.htm 【中觀宗關於“名言中許有外境”的問題】 許不許“有離心外境”的問題,是在唯識宗成立以後才發生的。在唯識宗未成立之前 ,佛教各派說一切法,指為十二處。這十二處,就每個人的身心生活的活動上是內外相對 而各有各的體性。心法,只是十二處中的一處(意處);心所法,只佔了法處的一半;心法 和心所法合起來在十二處中也只有一處半。其餘的十處半,除了無為法和不相應行(法處 攝)外,都是色法。這些色法,都是獨立的。外六處中的前五處(色聲香味觸),它們是和 五根(眼耳鼻舌身)相對的,它們與內六處並不是同一個體性,更不會說和內心是同一個體 性了。 在唯識宗成立一切法不離於識的理論的時候,主要就是破除“離識獨立的外境”,成 立“內識所緣一切境界,皆不離內識”。也就是說所緣的外境,皆是自內識所變現的,並 非是離開內識別有獨立的本性。故成立“一切法唯是識”。 唯識宗所破的對象,也就是被小乘宗派所主張的離心獨立的實有體性的外境。破外境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破粗色境,因為它是由許多極微塵會集成的,所以不是有實體的實 有外境,二是破組成粗色境的極微因素,因為極微本身是由運用觀想分析粗色而假立的, 不是實有的外境,也不是內識所能親見到的,只是一種推理假立的東西,所以它更不是實 有體性的了。這兩種道理,如陳那菩薩的《觀所緣緣論》中說,粗色是內識所能見到的, 縱然許他是識的“所緣”,但它不是識的“緣”,因為它不是實有體性的,所以它不是識 的“所緣緣”。由此也可以知道,唯識宗是許所緣緣為實有的了。反之,組成粗色的極微 塵,縱許它是實有體性,是識的“緣”,但它不是識的所緣,因為最極微細故,識見不到 它,識上不會現起它的相狀,所以它也不是識的“所緣緣”。總起來說,小乘宗派所主張 的離心外境,不論是粗色還是極微,在唯識師看來都不具備“所緣緣”的條件。唯識師說 “所緣緣”的條件有二﹕一是要具實有體的東西,二是要為識能見得到而帶起彼相的東西 ,粗色境不是實有體,極微非識可能見,前者缺“緣”的條件,後者缺“所緣”的條件, 所以都不是識的那個“所緣緣”。這樣也就成立了真正作為內識的“所緣緣”的,唯是內 識自己的相分,並不是離識的外境。 在《二十唯識論》中破極微時,更約極微有沒有方分來破。如說極微在空間上佔有方 分,則應該尚可分析,即不成其為極微,如說極微在空間上已沒有方分,則兩個以上極微 相結合的東西,應該仍不能構成粗色。唯識宗就用這種進退推證的論理方式,破小乘宗派 所主張的離心外境,而成立了凡是內識所緣慮的境界,都是不離內識的。也就是說﹕內心 和所緣境,同是一種體性,並沒有離心的外境。 問:既沒有離心的外境,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離心而獨立存在的呢?唯 識師說:這是由無始以來無明執著的力量,對於本非離心的外境,而妄見為離心外境。如 人在夢中,本來沒有離心的山河大地,由於作夢迷惑的關係,而妄見為離心的山河大地, 但誰也知道夢中的山河大地,都不是離心能夠存在的,照他們的說法,凡是現在所見的一 切東西,雖似乎是離心獨立的,但研究起來,實和夢境一樣都不是離心實有的。唯識宗在 破除離心的外境以後,另立不離心的所緣境說它和能緣心同是一個體性,是依他起性,是 實有自性的。 當龍樹菩薩出世宏法時,唯識學說還沒有興起,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對於有沒有離心外 境的問題,都沒有談到。但在龍樹菩薩破斥小乘宗派所計執諸法時,不論內心外境,只要 是計為實有自性,就一切總破,並不是只破外境不破內心。反之,可以看出龍樹菩薩思想 立論命意所在是:這內外一切法,都是緣起如幻,並沒有自性;如是,則不但不破內心, 也並不破外境,換句話說,凡是計有自性的,則心境俱破,若說無自性的,則心境俱不破 。在這裏,可以得出結論,即是:許外境在勝義中無、世俗中有。這是在唯識宗興起之後 ,中觀師和唯識師發生了許多爭論中的一個問題。中觀宗內部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兩種不 同的看法:如靜命、蓮花戒、獅子賢等諸順瑜伽行的大中觀師,也主張沒有離心的外境, 在這一點上,是和唯識宗相同的;如清辨、佛護、月稱、靜天等諸大中觀師,則在名言中 許有離心外境。這就和唯識宗是很不同的了。 這裏略談一下中觀宗中許有外境的說法,它是怎樣反駁唯識宗的無離心外境義,而成 立它名言中許有外境的論點。 唯識宗說:“都無外境,唯有內識。”試問這有什麼喻例可以證明呢?唯識師以夢喻 為例。說夢中沒有任何外境,但也見到許多境界,這些境界都是自己內心所現起的。現在 所見的一切外境,也和夢境一樣,都是自己內心所現,故知沒有離心的外境。 中觀師難云:你這種說法,很不合理。如你說的夢中沒有實在的外境,也可以同樣說 夢中沒有實在的內心,你怎樣知道夢中是沒有外境唯有心的呢? 唯識師說:夢中實有內心,它雖然不是現量所能見到的,但是可以比知是實有內心的 。因為在醒了以後,還能回憶到自己在夢中的感受,也能影響到精神的歡感,所以知道夢 中實有內心的。 中觀師說:若是因為醒了以後還能回憶夢中的感受與歡感作為證明夢中實有內心的例 子,那麼,夢中也應該同樣可以證明實有外境,因為醒了以後,也能夠回憶夢中所感受的 各種外境。反之,若醒了以後猶能回憶外境卻不能證明外境為實有,那麼醒了以後能夠回 憶有感受的內心,怎麼能證明內心是實有呢?為什麼用同一的夢例,對外境則說非實有, 對內心則說是實有? 復次,內心的生起,一定要有所緣的境界,心是不能無所緣境而獨起的。這原是唯識 宗的一條定理。試問:夢中能見各種外境的心,既然夢中原沒有任何境界,心是怎麼生起 的呢? 唯識師說:夢中見有種種境界的內心之所以生起,它是以睡眠為助緣,使內心上保存 的能見境界的內識習氣(習氣、即種子的異名)成熟,由這習氣成熟的力量,便生起夢中見 境的內心。用這種道理說明,不是由夢中境界能使內心生起的,也說明夢中所見境界非實 有(這個問題也扯到“習氣”是不是實有上來,己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辨別清楚的,這裏暫 且不談)。 中觀師難云:若不由境界為所緣,只由習氣成熟的力量,便能使見種種境界的內心生 起的話,那麼現在的瞎子為什麼不生起見種種境界的內心呢?如果說,瞎子醒時雖不生起 見種種境界的內心,夢中卻能發生見種種境界的內心,試問,既然都是眼根損壞了的瞎子 ,已不能有見境的作用,為什麼夢中有見種種境界的識種子成熟,而醒著的時候卻沒有那 樣的種子成熟呢?又若只由種子成熟的力量,使見種種境界的內心生起,則不論醒著或是 夢中,都應該有那樣種子成熟,生起那樣的內心,或是都不能使種子成熟,都不能生起內 心。為什麼瞎子在做夢的時候就有那種心生,醒著的時候反而那種心不生起呢? 唯識師是這樣解答:夢中見種種境界的心,只是第六意識,並不是眼識。因為夢中沒 有眼根,沒有色塵,所以也沒有眼識。故知那種能見種種境界(尤其見各種色境)的內心 ,唯是從意識種子成熟而生起的意識。 中觀師又難云:就是因為你說那是由第六意識種子成熟而生起的意識,所以才說瞎子 也應該有第六意識種子成熟而生起見種種色境的意識。但為什麼他醒著的時候不生那種意 識呢? 唯識師又解答云:要以睡眠為助緣,才能使種子成熟,才能生起那種意識。 這裏,我們不禁試問:為什麼睡眠才是這種能成熟的助緣呢?經中只說“仗根,托境 ,而有識生”,沒有說過要有睡眠才有識生,經典中從沒有把睡眠說得那麼重要過。這樣 說法,顯然是很不合經義的一種臆說了。 中觀師難云:如你說由於“無眼根”所以不成其為使種子(瞎子見色識種子)成熟的 條件,那麼我說“睡眠”,也一樣不是能使種子成熟的條件。 中觀師對唯識師的夢喻的詰難是:夢中的境界既不是實有,夢中的心識也應不是實有 ;反之,夢中的心識如認有是實有,也應說夢中的境界也是實有。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證 明夢中的心識是實有而境是沒有,更不能用夢來作喻例,證明現前的各種外境都沒有,而 計內心卻是實有了。最後提出中觀師自己的看法。如醒著的時候,不論眼根、色塵、眼識 這三法,都是仗托因緣而生起的,都應是如幻虛妄不實的。如夢時的根、境、識三法,也 都是仗托因緣而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又如現在醒著時候的根、境、識三法,在聖人 親證諸法真理的根本智前,都現不起來,可以證知都不是勝義有的實法。如是夢中的根、 境、識三法,在醒著的時候,也都現不起來,也可以證明它都不是實法。但不能說它是完 全沒有的。 唯識師反難云:若作夢時候的眼、色等,不是完全沒有,則醒了的時候,也應該見到 了,為什麼醒的時候見不到呢? 中觀師反反難云:若照你的意思,夢中有的,醒時就應該能見到,那麼醒時實有的東 西,在親證真理的根本智前,更應該能見到了。但是你計的實有內心等,為什麼在聖根本 智前,都見不到呢?既然根本智見不到根境識等法,並不妨礙醒著的時候的根、境、識等 法為有,那麼醒時見不到夢中的根、境、識等法,也不妨礙夢中的根、境、識等為有了。 這也就是說,若約名言識而談,則根境識三法在名言量前,都可以說有、若約觀察真理的 聖智而談,則根境識三法在聖智前,都可說非有。因此,對唯識宗所說的“都無外境,唯 有內識”,是不合道理的;中觀宗在名言上是許有外境的,但和小乘各宗所說的實有外境 不同,只許在名言上有,以無自性故。唯識宗所破外境所舉出的許多道理,都是些觀察實 有自性的道理,它只能破小乘各派所計的實有自性的外境,並不能破中觀宗所說緣生如幻 都無自性的外境的論點。反之,即用唯識師的那些道理,非但不能破中觀宗如幻的外境, 恰正好破斥實有自性的內心立論。 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小乘宗派說,心境都是實有自性;唯宗說外境非有,內心實有 自性,中觀師說內心外境,都是因緣生,都無自性。中觀師於一切有為法,以緣生,以如 幻,以無性的理論,能破執實有自性的論點;執實有自性理論的人,卻不能破緣生、如幻 、空性的論點。故唯識宗雖能破小乘所說的外境,卻不能破中觀宗所說的外境。《入中論 》中,廣顯此理。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4.16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46365910.A.40B.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