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445620.A.65D.html
[推薦]《唐代藩鎮研究》一部基礎性的研究。
看板 | historia |
---|---|
作者 | fatisuya (伊達楓) |
時間 | 2025-05-17 09:33:37 |
留言 | 0則留言 (0推 0噓 0→) |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629336
以前讀唐史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把重心放在安史之亂前;而自從讀了森部豐的《何謂唐
代》後,除了更加認識了「胡人」對李家王朝的影響外,還開始決定更深入的了解在中晚
唐以後朝廷與藩鎮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之間是十分複雜的,長安既倚賴藩鎮的武力,也常
受制於此;而藩鎮有其自主的傾向,但卻又需要來自朝廷的威權來穩定內部秩序。這種關
係不知道是否適合用「相愛相殺」來形容,但至少,最終是來同樣自藩鎮的朱溫,了結這
一段歷史。為此,我除了把老家的《劍橋隋唐史》拿來重溫之外,就是挑上張國剛的這本
《唐代藩鎮研究》。
這本書已經很老了,最初的版本是1987年,而我手上這本已經是第三版。能夠反覆再版,
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唐代藩鎮研究》的價值,而這之間作者做了一些修訂跟增加章節,
書後還幫忙整理了到2022年的藩鎮相關論文與著作,相當貼心。
《唐代藩鎮研究》,顧名思義,就是關於藩鎮的一切,如何形成,其本質,內部制度及演
變,還有它跟朝廷「相愛相殺」的互動關係等,基本上,關於藩鎮任何該知道的,作者都
寫給你了。除了不知道為何,張國剛在最後雖然有提及但並沒有討論的,黃巢之亂後以朱
溫、李克用等為中心的「新型藩鎮」,就沒在本書範圍之內。
學史者必然有個認識,那就是任何一個制度或者是現象的產生,皆是有其背景與淵源。藩
鎮是應對唐朝府兵制崩潰之後而生的產物,而它的「失控」則是屬於一種歷史的偶然。最
初唐廷為了應付邊疆的軍事壓力,不得不設置節度使,並賦予武將僅止於軍政的權力。玄
宗朝,對於安祿山的寵信,把屬於民政的採訪使、觀察使加在一個已經有軍權在身上的節
度使,造就了擁權過重,已是一誤;為了平亂,乾脆放手,責令各節度使「自行籌措軍用
」,則更是誤上加誤了。不過,即便如此,就華夏中原的歷史經驗上來看,地方權力過重
未必就是造就大一統瓦解的要素,真正的問題是中央沒有足以制衡的力量。唐德宗就是企
圖以夷制夷的制服藩鎮,結果反而被打的灰溜溜之後,才意識到了這點,開始大量斂財,
讓他的孫子有錢組中央直屬的神策軍去「中興」。
就憲宗在歷史上達成的成就來說,唐廷要制服藩鎮並不是做不到的,而作者張國剛在書中
也問過,為何藩鎮始終無法根除。答案很簡單,因為問題最終還是出在唐廷本身。唐中晚
期的統治階級分成皇室、宦官、官僚跟藩鎮四塊在鬥爭,它們之間互相牽制,對立。特別
是前兩者,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後,其一生的事業也幾乎放水流了。
也不是說藩鎮天生就是搞「獨立」,實在是朝廷就是愛「官逼兵反」。那個幽州好好的已
經歸順了,結果派了個只會坐轎子的嬌貴文官去當節帥,立馬就搞得上下不服,又揭了反
旗。現代的諸位整日一個事情不順就罵政府,難道就不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嗎?當兵自古以
來都是苦差事,要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誰願意?還要被這樣折騰。之前那些武官出身的節帥
都還要努力的跟士兵同甘共苦的搏感情,向朝廷要官位樹立權威,才能夠不被「下剋上」
,朝廷派一個「不知兵事」的文官來豈不自尋死路?
其實這本來就是每個中原王朝都會遇到的困境,要怎麼在持續面對外來軍事壓力的情況下
保持部隊的戰鬥水平,又不能威脅到皇室,更不可在財政上造成過大的負擔。考慮到時代
的侷限,藩鎮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唐朝相對最優解了。其實除了河朔三鎮幾乎是半獨立狀態
外,絕大多數的都還是忠於王室,而主要經濟命脈的江南諸藩也都是穩穩抓在手;憲宗的
中興除了靠禁軍,也還叫的動各路藩鎮一起勤王討不臣。就現實來看,要唐朝學趙匡胤那
樣杯酒釋兵權,顯然也是不太可能。畢竟軍事跟財政的壓力也都在那,而且宋朝的那套「
強幹弱枝」也有它們自己的罩門跟問題。回到原點,終歸是唐廷自己本身的腐敗不振,才
讓這套體系玩不轉的終極因素。君不見,隔壁棚的拜占庭帝國就搞了一套看上去很相似的
「軍區制」(Theme) ,還是國家重振軍威的支柱。
本書是作者的研究論文改寫,編排比較一板一眼,不過內容很札實,來打底非常的合適,
搭配書末整理的相關資料去進一步閱讀,幾乎可以一口氣打包這個主題。推薦一看。
--
某秋天的晚霞,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秋天到了。
甄宓:嗯,好美的落葉啊.....
伊達楓:是啊,美麗的夕陽,但...更美的是....
甄宓:...........(凝視著對方)
別等續集了,結局想不出(核爆)
--
05/17 09:33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18.23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445620.A.65D.html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445620.A.6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