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514786.A.B7F.html
[觀點] 《靖康稗史》偽書考
看板 | historia |
---|---|
作者 | gundamx7812 (亞洲空幹王) |
時間 | 2025-05-18 04:46:23 |
留言 | 0則留言 (0推 0噓 0→) |
「《靖康稗史》七卷,除了《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外,其餘六卷均屬清末偽書。」
證據一:
「《靖康稗史》發現人聲稱該史成書於南宋,旋即不存於中土,僅在朝鮮流傳。但該史書
中含有大量不早於清朝出現的譯名和職稱。」
《行程錄》有被《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用,且明清流傳的版本多
達五十餘種,可確定《行程錄》並非偽書。而我們就可以將《靖康稗史》中的《行程錄》
與其餘版本作對比。而研究中就發現:「《靖康稗史》中的《行程錄》與光緒四年袁本
《會編》的《行程錄》高度相似,共享其餘版本中不存在的誤字。」
按發現人謝家福的說法,《靖康稗史》成書後即不存於中土,按理說不會受明清影響。但
為甚麼當中的行程錄跟袁本如此相似呢?
例子:
1.《行程錄》作者差異
《靖康稗史》中《行程錄》作者記為《無名氏》,但其他版本的《會編》《行程錄》
均有記載作者有名有姓,叫做鍾邦直,只有袁本中因印刷出錯而漏記作者姓名。
2.都「幅」
楊君原文:
「叢編本、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隨行三節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除副外,計八十人:都輻一……”
此處都“輻”,應為都“轄”。都轄是宋代官職名,都輻則無法解釋。
《會編》袁本的底本巴陵方氏本,同樣錯成“都輻”,但《會編》其他大部分較好的版本
裡,是正確的都“轄”。」
3.「鸞儀司」
楊君原文:
「叢編本、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鸞儀司一。”
“鸞儀司”應為“儀鸞司”。儀鸞司是宋朝官署名,掌管朝會、巡幸等所需的供設。
袁本的底本巴陵方氏本同樣錯成“鸞儀司”,其他版本是“儀鸞司”,袁本為錯誤的“鸞
儀司”。
同樣,國圖藏《會編》袁本,經章鈺校對,把“鸞儀司”改成“儀鸞司”。」
4.「涿」水
楊君原文:
「叢編本、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第五程……曹操征烏丸蹋頓,袁尚等鑿渠,自滹沱由涿水入潞河。”
《會編》袁本即寫作“涿”水。其他各版《會編》此處,或是“派”水,或是“泒”水,
沒有寫成“涿”水的。而同樣收入此《行程錄》的《大金國志》,各版或“派”,或“泒
”,也沒有寫成“涿”的。
這個地方實際應是“泒”水,此《行程錄》明確寫了是三國時期曹操出兵的事情,查《三
國志》:“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沱入泒水,名平虜渠。”」
5.兵火之後,居民萬餘家
楊君原文:
「叢編本、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第十程……兵火之後,居民萬餘家。”
經歷兵火還有“萬餘家”,這麼繁華?實際上《會編》其他版本都是“居民方百餘家”、
“居民才百余家”。而《大金國志》明抄本、清掃葉山房本也都是“居民才百餘家”。只
有《會編》袁本改成“萬餘家”,《靖康稗史》照錄。」
上述證據足以《稗史》中的《行程錄》與光緖四年袁本《會編》中《行程錄》高度相似。
可能有人質疑:第一,這可能是發現人謝家福將《稗史》《行程錄》和袁本校對的結果;
第二,《稗史》除《行程錄》外尚有六卷史料,不足以證明全數為偽書。
不過決定性的證據還在後頭。
1.《稗史》之《甕中人語》金人稱呼問題
楊君原文:
「按照稗史的設定與崔、鄧的考證,《靖康稗史》之《甕中人語》應為當日金軍圍城時,汴
京城內人所寫。作者署名韋承,兩位對其人都沒有考證。
此書裡提到金人派來談判的官員稱呼時,出現同一個人的不同記述。
《靖康稗史》叢編本:
第一處:二十七日,……“孛堇”撒離母入城議和。
第二處:初四日,……“孛極烈”撒離母來議和。
第三處:十四日,金軍復遣……“孛堇”撒離母來……
《靖康稗史》箋證本正文:
第一處:二十七日,……“孛堇”撒離母入城議和。
第二處:初四日,……“孛堇”撒離母來議和。
第三處:十四日,金軍復遣……“孛堇”撒離母來……
在第二處崔文印箋證:
“孛堇”原作“孛極烈”,據上下文改。
而謝家福曾購買了一套《十萬卷樓叢書》,其中收入《靖康要錄》。《靖康要錄》裡,三
處提到“撒離母”的地方,前後文字有“孛堇”“孛極烈”兩種。《靖康要錄》一般認為
是南宋初期整理編纂的宋欽宗朝檔案文書,原始文字作者並非一個人,因此出現“孛堇”
“孛極烈”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回到《靖康稗史》裡的《甕中人語》。按照稗史的設定,《甕中人語》是一個叫韋承
的當時被困城中之人所寫,在同一時期、同一個人寫的同一篇文章裡,對同一個女真官員
的音譯,會變來變去嗎?
通常來說,同一作者在同一時間寫同一個人的稱呼,應是統一的。且從書寫角度,“孛堇
”和“孛極烈”也不太像容易誤寫的錯別字。推測這應該是稗史的編造者從《靖康要錄》
抄錄而來。」
2.決定性的證據:《開封府狀》:以清為宋的「福金是皇子夫人位號」
「福金帝姬…因鄧珪傳奉國相令旨,福金是皇子夫人位號,應送皇子寨中,以符名讖。」
此處的「福金」明顯是「福晉」,而福晉這個女性稱號是清代才出現的,豈會出現在宋代
中葉?
而我在此要補充一點。這個證據之所以能一錘定音,是因為這則史料突顯了該作者不可能
生活在宋代。宋代中葉的官方語言應介乎於晚期中古漢語至早期官話之間。該語言中,
「金」的大部分擬音均為"kim",「金」的發音要到大約明朝才先丟失-m韻尾,再在明清
之際由k齶化為硬齶音,從而演變成現在的jin。再者,金是團音,晉是尖音,清代北京話
在清中後期才丟失尖團音,「晉」才從"zin"演變為"jin",即是「金」和「晉」至少在
清朝中後期之後才是同音字。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當時金人真有發音類似"fujin"的女性稱謂,時人也絕不可能以「福
金」兩字轉寫。此足以證明《開封府狀》的作者所說的語音應不早於清朝中後期,故《
開封府狀》的真實性則可想而知有多低。
3.《青宮譯語》和《呻吟語》中失實的黃河位置
《呻吟語》中欽宗一行北上的路線是封丘—胙城—沙店—黃河—滑州,但滑州在建炎二年
(1128)前位處黃河以南。建炎二年,杜充為阻止金軍攻勢而在滑州決開黃河,黃河奪淮
入海後,滑州才處於黃河以北。
4.《南征錄匯》:宋清混雜的完顏宗翰官稱
楊君原文:
「《靖康稗史》之《南征錄匯》,按照稗史設定,作者是金朝人李天民,是確庵在南宋隆興
二年(1164)就編訂的《普天同憤錄下帙》裡的一種。
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南征錄匯》:
“天會四年(宋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宋閏十一月),固倫尼伊勒齊孛堇左副元帥
宗翰……”[27]
叢編本為“固倫尼伊勤齊孛堇”。“勤”應為“勒”字之誤。
宗翰即完顏宗翰,在宋金史料裡又稱粘罕、粘沒喝。《南征錄匯》此處對宗翰的稱呼“固
倫尼伊勒齊孛堇”,是個不倫不類、既宋朝又清朝的混雜寫法,絕非宋人所寫。
《會編》許涵度本卷七十三引《朝野僉言避戎夜話》:“骨盧爾移賚勃極列(改作固倫尼
伊拉齊貝勒)左副元帥”。
“固倫尼伊拉齊貝勒”是清朝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四庫館臣修改《會編》原文後才出現
的寫法。」
5.宋代不存在的「和囉噶路」
叢編本、箋證本《靖康稗史》之《呻吟語》:
“七月,又徙二帝於胡裡改路五國城。”
“迎宋帝母韋氏自和囉噶路至上京。”
《呻吟語》又引《燕人麈》,記載了宋徽宗謝表:
“伏奉宣命,差官館伴臣赴和囉噶路安置。”
文中「胡里改路」和「和囉噶路」是同一詞的不同音譯。但「和囉噶路」在乾隆年間
修四庫全書大改譯名後才出現的翻譯。
楊君原文中尚提到了《稗史》中其他清代才出現的譯名和名詞,例如「固新」、「娘
娘」以及如「趙韋氏」等冠夫姓和原姓混合的稱呼。
《靖康稗史》中出現如此大量的四庫版譯名就只有兩個原因:《稗史》獲四庫全書收
錄,或者《稗史》成書於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但很明顯,四庫全書中沒有收錄《靖康
稗史》,所以答案就是《靖康稗史》很大機會是成書在清代中後期的偽書。
補充:
雖然其他成書於南宋時期的史書不見皇室女眷受侵犯的記載,但這絕不代表金兵佔領中
原時秋毫無犯。與其他的改朝換代之戰一樣,平民百姓都不免會遭屠殺、搶掠、侵犯和
流離失所等慘事。所以《靖康稗史》是偽書也不能證明平民百姓沒有受苦。
題外話,「柔福帝姫」在金國「谷道破裂」而亡的說法不見於《稗史》,甚至不見於
任何在二十一世紀之前的記載。請將上述一事當作是現代人所寫的色情小說情節。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22.231.162 (香港)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514786.A.B7F.html
《靖康稗史》的名字未必是人盡皆知,但該史書的內容就可能為人熟知,包括:
宋朝的后妃公主先被賣往金國充當戰爭賠款,再被金人安置於洗衣院。
徽欽二宗被俘後被迫向金人行牽羊禮。
欽宗的朱皇后在金國不堪辱而自盡。
趙構為掩飾生母韋太后在金國的遭遇,於是修改她的年齡。
不懂騎馬的公主被俘懷孕被命令騎馬,以墮馬令她們流產。
但這本「史書」有可能是假的。近年來先有人指出《靖康稗史》中記述的黃河位置與當
時地理不符,而進入2024年,日本和中國分別有研究和文章直指《靖康稗史》一書純屬
偽史。
參考來源:
毛利英介(2024), “『靖康稗史』存疑 ”,東洋史研究 83(1) 1-33
帥克:《靖康稗史》之《青宮譯語》《呻吟語》獻疑
楊君:《靖康稗史》成書時間獻疑及其與袁祖安本《三朝北盟會編》關係初探
(後兩篇雖不是正式研究,但思路與首篇論文相同,史料和論證均沒有大問題,我個人覺
得可作參考)
先說結論: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47514786.A.B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