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historia
德川幕府對於歐美強權的無能應對,引發日本朝野普遍不滿。當時清人魏源《海國圖
志》已在日本社會掀起世界視野的危機感,刺激士人反思國難。長洲武士吉田松陰發奮出
策講學,宣揚尊王討幕、交流西洋、唯才是用、進取擴張,雖遭幕府處死而其思想影響不
斷。不少藩府武士逐漸推崇尊王攘夷,意圖王政復古乃以大政奉還天皇,而團結抵禦強行
叩關的西洋外夷。一八六三年薩長兩藩各自發生攘夷事變,薩摩藩先被英軍擊敗,次年長
州藩被英法美荷四國聯軍擊敗。兩藩見識歐美軍力後,轉而支持開國並迅速與外國通好,
進用西洋軍械,學習西洋軍制,實力大增走向倒幕之途。隨著海關大開的國外工業產品輸
入,日本本土實業逐漸凋弊,民生困難終而民間暴動叢生,對於幕府怨聲載道。一八六六
年薩長兩藩建立同盟以聯合倒幕,不久英法兩國也共同支持倒幕。次年初孝明天皇反對倒
幕突然暴斃,幕府於國內外壓力下,於年底宣佈還政天皇但卻仍以德川宗室繼續掌權。一
八六八年初,少年繼位的明治天皇在倒幕派政變擁持下宣佈廢除幕府,不久倒幕軍即以六
倍數量優勢的西洋火炮,於京都決戰中擊潰三倍兵員優勢的幕府軍主力,幕府數月後即於
江戶投降,殘餘幕府北方勢力也於次年敗終。
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於宣告〈五條御誓文〉後正式展開,其後廢除封建制度及其相關
的士農工商四民固定身份階級,改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江戶改名東京。次年天皇
移蹕東京視事,從此實際奠都於東京;諸藩大名皆以奉還領地版圖與臣民戶籍,但仍身為
藩主,其後即有大名陸續自請撤藩。一八七一年正式通令全國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的
官僚政府,終結日本持續七百多年的武家擅政;次年,承薩摩藩而學習英國建立海軍,承
長州藩而學習德國建立陸軍,後來發展仍舊致使軍部勢力影響政局。明治維新大量聘請西
洋顧問,公費派遣國外留學,於事用上全面激進改革以參考西洋諸國優點而引入西洋思想
、學術、器械、體制等先進典範,而於精神上則是獨尊神道教而廢壞佛教,將天皇崇拜為
神之化身。
往昔德川幕府初期為求禁絕基督教,而讓佛教統攝民眾信仰,轄制神道教與儒教,幾
近成為國教,而世俗僧風卻在驕奢放逸下沉淪失修,後來儒教與神道教逐漸批判排斥佛教
。明治維新為求復古神道以至天皇崇拜,下令全國信仰必須神佛分離,引發日本社會持續
數年的廢佛毀釋運動。焚燒佛典,破壞雕塑,廢毀塔寺,充公資產,造成文化浩劫,全國
近半數佛寺受難,不計其數的古文物慘遭毀滅或盜賣。僧人遭到強迫還俗、充軍,鼓動破
戒而以僧身娶妻生子,導致日本佛教因為世俗僧團違戒不修而於民間隳壞,逐步走向異化
消頹。爾後日本國風的信仰訴求,就在官方排佛而獨尊神道下,逐漸走向偏狹自族神話以
忠皇愛國的武侍精神。
明治維新前即已遠赴歐美遊歷的士人福澤諭吉,比較當時歐亞社會差異,痛感亞洲落
後而極力弘揚西洋文明,提倡自由平等、獨立自尊、民權自主,強調國民與政府之間的相
對制衡,強國首在強民,立國首在立民,勉勵國民學習科學及興辦實業以達自主獨立,鼓
吹日本應要放棄中華專制思想及儒教迂腐傳統並出脫野蠻東亞文明,更而支持東亞鄰國西
化革新。福澤畢生教育著述,影響維新變革巨大,然其苦心開化成果,日後卻因民族主義
偏見異化而引日本走向擴張侵略之途。維新變革流行「和魂洋才」之說,而此「和魂」觀
念日後卻與偏狹國粹主義合流,以偏執愛國教育造就皇國史觀下集體主義的忠侍道德修養
而失落獨立自主之精神。
維新變革不過數年,日本朝野即在國內許多士族處境低落而積忿不滿下,積極尋求擴
張之途。首先就是仿效西方列強而要逼迫朝鮮開國,乃就征韓議題引發政爭。一八七三年
,曾赴歐美考察的歸國派,說服天皇反對即時征韓,促使鼓吹征韓的留守派紛紛離職下野
,而由歸國派主導維新政府。歸國派與留守派其後數年朝野政爭,涉及基層士族憂憤而怒
潮不斷、叛亂迭起,終在一八七七年導致西南戰爭。此一內戰歷時數月,政府出動西式新
軍討伐,乃以留守派武士群體起事兵敗,而其維新名臣西鄉隆盛自盡告終,從此徹底結束
日本封建武士時代。
其他相關在野政治運動,則是朝野政爭而由一八七四年開展自由民權運動,其後在野
反對黨派之各方人士繼續推動發展,要求開設議會、保障自由,而逐漸演變為全國運動。
主導明治維新之薩長兩藩勢力本以武力挾權,訴求傾向軍國體制,然於民意壓力下在一八
八○年推出佐賀藩士大隈重信擔任首議主政。大隈傾心英美自由民主體制,維新以來主導
內治興業,早已貢獻良多,既任大位即就積極推動速開國會,企圖建立英式虛君立憲體制
。然而薩長權勢主見卻是認為民智未開,希望暫緩立憲,保持天皇威權與軍閥主權;終而
次年乃以官商爆發醜聞涉及大隈政治陰謀為由,政變迫使大隈為首的其他諸藩派系下野,
壓制朝野自由民權趨勢,而以天皇名義宣佈國會將於一八九○年召開,實則壟斷確立明治
政府之薩長藩閥體系。伊藤博文其後主導政局,一八八五年實行內閣制,一八八九年參考
德國而頒佈帝國憲法,並於次年施行,確立日本成為立憲法治國家,以此作為要求歐美諸
國修改不平等條約之法制基礎。然而明治憲法規定軍隊統帥權在於天皇,造成軍部與內閣
乃是分立抗衡,成為軍閥干政之法理濫觴。
明治維新之追求富國強兵,起初是遣使出國觀摩學習,接著官方積極引入歐美種種體
制規章與實業科技,然後將之推廣轉移而影響民間社會。北海道拓植即是聘請美國顧問引
進歐美農工實業技術轉移民間而成功奠基,一舉解決德川幕府時代難以開墾寒北荒地之移
民困境,鞏固抵禦俄國勢力南侵進逼。一八七二年開放自由買賣土地,一八八二年起正式
陸續轉移官辦實業成為民間企業,逐步壯大日本資本實力,產生日後支持國勢的種種財團
實業勢力。維新伊始,即有民眾私自移民出國謀生,一八八六年日本與夏威夷王國簽訂移
民合約,大量移民夏威夷,後更開展移民事業至美洲、大洋洲、東南亞。
維新富國強兵之外拓擴張,向北則於北海道至庫頁島、千島群島與俄國競地,向東則
於朝鮮而向南則於琉球、台灣與清朝爭屬,向西則是移民夏威夷王國與美國競爭。琉球諸
島本為古代倭人墾殖之地,故而琉球語與日語乃屬同一語系;十四世紀開始進貢明朝,而
後諸島逐漸統一於尚氏王朝。十七世紀初德川幕府之薩摩藩出兵琉球,迫其割地稱臣而稱
作薩摩藩之屬邦,但仍允其朝貢中國以獲經濟利益,故而後世尚氏琉球亦然自居清朝藩屬
。一八七一年維新政府與清廷簽訂雙邊平等來往的修好條規,次年即自行宣佈琉球屬於日
本而設藩。其後歸國派主導政權雖非即時征韓,卻也繼續擴張國勢,乃於一八七四年以琉
球漁民受害為由而出兵台灣南端番社,交涉察知清廷綏靖態度;次年更與俄國簽訂換界條
約,以放棄共有庫頁島而換取全部千島群島及諸權益,即逼迫琉球斷絕從屬清廷並且派遣
船艦蓄意挑釁朝鮮。一八七六年迫使朝鮮簽訂號稱修好實則不平等之開國條約。一八七九
年出兵佔領琉球,強制廢藩改為沖繩縣,清廷不予承認,不少琉球人士反對日本併吞而乃
流亡清朝中國。
一八八二年朝鮮發生反日之軍亂政變,日本與清廷皆以出兵平亂而駐軍相互對峙。清
廷以袁世凱加強掌控,命令朝鮮以藩屬地位簽訂不平等條約,並督助其新建軍隊。一八八
四年朝鮮爆發反清政變,聯絡日軍出兵挾持王室,遭袁指揮清軍擊敗;次年清日簽訂條約
而皆撤軍,袁受清廷任命全權大臣,朝鮮更受清廷宗主權制。一八八六年清軍新式鐵甲艦
隊訪問長崎,清兵違法亂紀爆發集體襲警械鬥事件,死傷多人。事後清廷憑藉艦隊優勢,
堅持強硬立場;日方不得不依,然而社會群情激憤,上下一心決意儘速購艦整軍經武以抗
擊清朝。朝鮮則於一八八七年為求擺脫清朝屬國地位,展開獨立自主外交活動,派遣使節
與日本及歐美列強建交。
--
全書贈閱 《推背圖諰:中國國運與人類命運之預言憂患》全書PDF檔 免費流通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24/10/TBTSbook.html
詮釋《推背圖》,反省過去,展望未來,自二十一世紀浩劫後重建人類文明,
至於二十七世紀人工生命挑戰人類,終於二十九世紀全球政權交付人工智能。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35279492.A.E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