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繁為簡、化整為零:George Hyde

看板 Military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時間 2024-06-08 01:39:40
留言 13則留言 (13推 0噓 0→)

George J. Hyde(原姓Heide),1888年1月4日出生於德國阿普芬根(Äpfingen), 遺憾的是我至今尚未找到他的照片,如果有先進知道去哪找敬請指點。 他是一名槍械設計師,1927年移民至美國,把姓改為Hyde。 文超級冗長,請慎入。 Hyde到美國後短暫在一間槍械公司Griffin & Howe擔任工程師, 接著與另一位Samuel A. "Harry" Leonard合資,在紐約成立Leonard & Hyde公司, 期間設計出他的第一把衝鋒槍原型,Model 33。 https://i.imgur.com/R272rRa.jpeg Hyde Model 33衝鋒槍
一位羅馬尼亞人Jean Koree輾轉得知Hyde設計的衝鋒槍,對其非常感興趣。 經過商討,Hyde同意將修改過的Model 35衝鋒槍專利賣給Koree, Koree便積極向政府機關與銀行警衛推銷Hyde Model 35衝鋒槍。 https://i.imgur.com/UAiSYWt.jpeg Hyde Model 35衝鋒槍
https://i.imgur.com/ECUZpum.jpeg Hyde Model 35衝鋒槍的專利文件
幾間銀行試用Hyde Model 35衝鋒槍後給出不錯的評價,不比市場主流Thopson衝鋒槍差。 https://i.imgur.com/RAyVztI.jpeg M1921A Thompson衝鋒槍
但Koree始終沒能取得政府的生產銷售許可,這可能與Koree的羅馬尼亞國籍背景有關, 美國政府擔心Koree假借賣給銀行之名、行輸出軍火至歐洲之實。 最終Hyde設計的Model 35衝鋒槍無法商業化販賣,兩人的合作關係宣告結束。 1938年,Hyde轉到General Motors(GM)旗下的Inland Division繼續從事槍械設計, 當時歐洲戰雲密布,美軍也開始重整軍備,Hyde遂投入軍方的新槍械標案競爭行列。 美國陸軍採用M1格蘭德半自動步槍後,高層認為需要另一種防衛用槍械, 給不配發步槍的非一線步兵人員,這種槍必須比M1格蘭德輕、短, 有效射程與子彈威力必須高過.45口徑的1911手槍,為此軍方發展另一種新子彈: .30卡賓槍彈(7.62x33mm)。 https://i.imgur.com/69iCLV5.jpeg .45ACP彈(左)、.30卡賓槍彈(中)、.30步槍彈(右)
接著陸軍招標徵求發射.30卡賓槍彈的新槍,Hyde雖然躍躍欲試, Inland Division卻對此標案興趣缺缺,Hyde只好另尋他路, 他接受另一間公司Bendix Aviation Corporation委託,設計出.30口徑卡賓槍原型投標。 https://i.imgur.com/pn0xyk7.png Bendix-Hyde卡賓槍原型
最後得標的是溫徹斯特(Winchester)槍廠,David Williams設計的M1卡賓槍。 https://i.imgur.com/yz1haQ0.jpeg M1與M1A1卡賓槍
M1卡賓槍被採用後並沒有獲得大量訂單,溫徹斯特差點要把生產線關閉。 M1卡賓槍畢竟是一個全新口徑的武器,與現有.45手槍彈與.30步槍彈的後勤不共通。 論單發威力比不上正規步槍,也沒有衝鋒槍的全自動射擊能力。 直到珍珠港事變後才出現「轉機」讓M1卡賓槍鹹魚翻身,但這都是題外話了。 (有興趣可以搜尋我以前的文章:#1YQKTf1I#1ZljfAff) 如前所述,二戰前的美軍正在換裝M1格蘭德半自動步槍, 使用手槍子彈的衝鋒槍並不被軍方高層重視,這是當時全球軍隊普遍的現象。 直到納粹德國入侵英國,從天而降的德軍傘兵端著MP38/40衝鋒槍掃射, 逼得戰前視衝鋒槍為土匪武器的英國也瘋狂購買、生產衝鋒槍以資對抗。 https://i.imgur.com/XobAJQg.jpeg MP40衝鋒槍
英國原向美國訂購Thompson衝鋒槍,然而很多槍沒到英國就先沉入大西洋海底。 窮途末路的英國人只能自救,開發出「水管工的榮耀」、「臭氣槍」Sten衝鋒槍。 https://i.imgur.com/AzGBg0G.jpeg Sten Mk2衝鋒槍
Sten衝鋒槍精度不佳、可靠度平平,外觀醜的不像話,但卻非常容易大量生產, 英國在二戰期間生產超過百萬枝Sten,及時彌補軍隊所需的近戰全自動火力。 隔岸觀火的美國注意到MP40、Sten等衝鋒槍的活躍,回頭檢討自己才發現, Thompson衝鋒槍雖然火力強大,然其使用切削加工生產費時費力,無法快速提高產量, 採購成本也過高(戰前一枝超過200美元),難以同時滿足外銷英國與美國自用需求。 https://i.imgur.com/yXIfYeE.jpeg 二戰前美軍採用的M1928A1 Thompson衝鋒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邊戰線果不其然都出現衝鋒槍短缺的狀況, 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對岸的英國都在叫囂著給我更多衝鋒槍。 軍方決定多管齊下,首先簡化Thompson衝鋒槍結構以提高生產效率, 簡化版Thompson衝鋒槍被命名為M1衝鋒槍。 https://i.imgur.com/gdo3i7z.jpeg M1衝鋒槍
https://i.imgur.com/YetSF45.jpeg M1A1衝鋒槍
M1衝鋒槍生產成本顯著降低(約45美元一枝),但生產速度提升有限, 且相比其他對手仍顯太重,結構依然過於複雜、保養不易。 軍方在1941年招標新型衝鋒槍,必須比Thompson衝鋒槍更輕、更容易生產與維護。 Hyde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來到,他以先前設計的Model 35衝鋒槍為基礎改進, 於1942年6月通過軍方試驗,被採用為M2衝鋒槍。 https://i.imgur.com/mXNFu3y.jpeg M2 Hyde衝鋒槍
https://i.imgur.com/coJEnFw.png M2衝鋒槍的專利文件
M2衝鋒槍使用與Thompson衝鋒槍相同的.45ACP手槍彈,重量更輕、結構更簡單, 後座力卻更小,全自動射擊也相當容易控制。 一枝M2衝鋒槍成本約37美元,比M1衝鋒槍便宜、也更容易生產。 然而這把優秀的衝鋒槍卻從未送到第一線給士兵使用,軍方採用M2衝鋒槍後, 將生產訂單交給1870年創立的老牌槍廠Marlin Firearms,這是個致命錯誤。 M2衝鋒槍有六個零件必須以粉末冶金法製造,這在當時尚屬新興技術, Marlin Firearms始終克服不了粉末冶金技術難關,產線遲遲無法啟動。 該公司原定從1942年12月開始生產M2衝鋒槍,第一批槍卻直到1943年5月才交付軍方, 交軍的槍經測試後、在粉末冶金製零件上仍發現裂痕,使軍方徹底失望。 1943年6月14日M2衝鋒槍生產計畫取消,也讓可能的一代名槍消失於歷史中。 M2衝鋒槍雖然最終成為「失落的型號」,卻已讓軍方高層注意到Hyde的設計才能。 1942年3月,當Hyde正為衝鋒槍標案加緊趕工時,一位陸軍官員忽然找上門, 不是來通知Hyde的槍雀屏中選,而是委託他一份神秘的工作:製造「信號槍」。 1941年美國參戰後,陸軍心戰委員會(Joint Psychological Warfare Committee)成立, 該委員會思考如何支援歐洲當地的人民反抗勢力,讓他們能跟盟軍裡應外合。 加上幾個歐洲流亡軍官的類似請求,陸軍決定秘密研發一種專供地下反抗軍使用的槍械。 這種槍械要便宜、好隱藏、容易量產,高層選定Hyde為該槍的設計師。 看了陸軍提供的簡單草圖後,Hyde在工廠裡一間25平方英尺大小的小房間內, 獨自手工製作出原型槍,公司幾乎沒人知道Hyde暗中執行這項任務。 Hyde迅速作出原型槍交付軍方,經過測試與小部分修改後投入量產。 這把不能見光的槍械開發名稱是Flare Projector-.45 caliber,「.45口徑信號槍」。 後來在陸軍機密文件上被命名為FP-45 Liberator(解放者)。 https://i.imgur.com/ebR0ffX.jpeg FP-45解放者(Liberator)手槍
https://youtu.be/1bSdSV1Y-_A?si=T3dIhlMT9KKi9nCt FP-45手槍作動影片
FP-45是結構簡單的單發手槍,發射.45ACP口徑手槍子彈,必須一發一發手動裝填、退殼。 https://i.imgur.com/FoFrT2i.jpeg FP-45的剖面結構
除了槍管外,所有零件都是沖壓鋼片製成,單枝成本約2美元。 為了掩人耳目,陸軍把零件分散到不同廠商生產,沒有一間廠商曾從事武器製造, 所有零件再集中交給印地安納州的Guide Lamp Division裝配。 1942年5月15日,宣誓保密的300名員工開始組裝手槍,到8月21日完成一百萬枝的訂單。 平均一枝手槍只用6.6秒製作,比FP-45裝填子彈、射擊的速度還快。 https://i.imgur.com/Hdw2L33.jpeg FP-45的生產線
FP-45的槍管沒有膛線,除非在極近距離(例如直接抵住目標身體)射擊, 否則幾乎沒有威力與準確度可言,槍枝品質也相當粗糙,容易生鏽。 不過這正是美國陸軍想要的結果,讓反抗軍可以拿著去搶其他「正規」武器, 如步槍、衝鋒槍等來用,即使被德軍查獲,對德軍也毫無用處、沒有資敵疑慮。 為方便非英語系國家、甚至文盲也能使用,陸軍還準備一張漫畫形式的使用說明書, 繪製者乃是大名鼎鼎的Walter Elias "Walt" Disney(華特‧迪士尼)。 https://i.imgur.com/2DIvdiZ.gif FP-45的使用說明圖
FP-45雖是極機密計畫,但每把槍出廠前至少都要試射一發, 將近150萬發.45ACP手槍彈「憑空」消失,怎樣都很難不被人發現。 生產過程還出現工人試射時不慎被打中腹部死亡的憾事,儘管官方宣稱是「工安意外」。 一百萬枝槍生產完畢後,陸軍高層把近半的45萬枝送往歐洲,準備空投至敵後方, 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卻拒絕接收與執行空投任務,高層只好改交給太平洋戰區。 結果史迪威與麥克阿瑟也異口同聲拒絕,這批槍成了沒人要的廢物。 尷尬之下,陸軍最終把FP-45移交給戰略情報局(OSS)使用。 OSS在戰爭中將少量FP-45交給特工、反抗軍,多少發揮它原本的設計目標。 但絕大多數FP-45在二戰期間一直封在箱裡,戰後全部被銷毀。 少數發出去的FP-45反倒留存至今,成為收藏家的追求目標。 2013年曾在網路上引起話題的3D列印手槍「解放者(Liberator)」, 其名稱便是致敬FP-45而來。 https://i.imgur.com/RqS2YOx.png 3D列印手槍「解放者(Liberator)」
FP-45的機密任務對Hyde最大的收穫,是讓他認識這輩子最重要的貴人, 時任陸軍小型武器開發局局長René Studler上校。 https://i.imgur.com/AjcgNeT.png René Studler上校
Studler上校便是將FP-45任務委託給Hyde的軍官,在Hyde出色完成工作後, M2衝鋒槍也被採用,看似一切順利。 然而美國陸軍當時已在考慮要研製另一款更容易量產、更便宜的衝鋒槍, 概念類似美國版的Sten衝鋒槍,或許高層早就預料到M2衝鋒槍可能到來的失敗。 此時Studler上校很「剛好」的向Hyde推薦一位工程師:Frederick Sampson, 他在General Motors(GM)旗下的另一間子公司Guide Lamp Division工作。 Sampson的專長是沖壓加工生產技術,完美補上Hyde的不足之處。 兩人在1942年10月開始研製新槍,11月便作出第一把樣槍T15。 T15發射9x19mm口徑手槍彈,直接使用英國Sten衝鋒槍的彈匣。 後來兩人將口徑改為美國標準.45ACP彈,並去除掉單發、連發的選擇功能。 修改過的T20樣槍於1942年12月24日被陸軍採用,命名為M3衝鋒槍。 https://i.imgur.com/c3tE44n.jpeg M3衝鋒槍
https://youtu.be/pGfFEq3GtYE?si=lwV04JmITMy927w_ M3衝鋒槍作動影片
也因為M3衝鋒槍的出現,陸軍在發現M2衝鋒槍難以達到量產品質後, 很乾脆地撤回M2所有訂單,對Hyde而言、心裡恐怕是五味雜陳。 Hyde記取M2的失敗與FP-45的經驗,與Sampson共同合作設計出的M3衝鋒槍, 以適合大量生產為最重要前提,M3衝鋒槍幾乎所有零件都是沖壓鋼片,整槍以焊接製成, 完全不使用木頭、銅或其他貴重物資,槍管以冷鍛工法製造,比傳統作法更省時。 https://i.imgur.com/jZjaAl1.jpeg M3衝鋒槍專利文件
M3衝鋒槍使用開放式槍機,把槍枝側邊的曲柄向後拉動、讓槍機固定在後即可發射。 唯一的保險裝置是拋殼口蓋,內緣有一突起,蓋上蓋子便會卡住槍機。 https://i.imgur.com/2ZdA0dJ.jpeg M3衝鋒槍拋殼口蓋與側面有孔的槍機
https://youtu.be/rOS7Qe5Uyk0?si=27njqRwJEF2gR6Bx&t=50 M3衝鋒槍使用教學
這種設計雖然簡單,卻很容易因碰撞、摔落而使槍枝走火。 M3衝鋒槍沒有單連發選擇裝置,只能全自動射擊。 其循環射速為每分鐘450發,在衝鋒槍中算相當慢, 使用者稍加練習便能作出單發射擊,全自動射擊要控制槍枝也很容易。 M3衝鋒槍成本一枝約21美元,不到M1衝鋒槍的一半,生產效率更是大大超過後者。 M3衝鋒槍剛下部隊時,士兵們均投以懷疑與蔑視的眼光, 這把其貌不揚又看似廉價的槍遂得到黃油槍(Grease gun)、擠奶油器等綽號。 https://i.imgur.com/SfpdEmS.png 二戰期間的「正牌」黃油槍
不過M3衝鋒槍隨即獲得士兵的信賴,比M1衝鋒槍輕巧、易用,結構也簡單許多。 除了步兵使用外,M3也作為戰車等車輛載具組員的武器。 由於M3便宜、容易生產,陸軍原打算當作一次性消耗品,故障就扔掉。 然而負責生產的Guide Lamp Division又出了差錯,焊接、沖壓零件的製作都有問題。 陸軍只好繼續維持M1衝鋒槍的生產線,同時提供槍機曲柄等易損壞零件給前線維修。 如前所述,M3衝鋒槍最容易發生故障的部位是槍機曲柄,一旦損壞就不能上膛擊發。 前線有軍械士等不及後方補充零件送到,自己發揮土砲精神改造M3衝鋒槍, 把槍機曲柄相關零件全拆掉,在槍身右邊切一道長開口,並在槍機上裝一根拉柄, 便能用拉柄來拉動槍機上膛,魔改後的M3衝鋒槍變得更簡單可靠。 https://i.imgur.com/uovBfDz.jpeg 改造版M3
https://i.imgur.com/cy9ybMX.jpeg 博物館的改造版M3
這個經驗反饋回後方,陸軍很快修正M3的設計,取消槍機曲柄、加大拋殼口, 在槍機前端多沖一個孔,使用者直接用手指拉動槍機後退即可上膛。 除此之外還改良槍管固定方式,在槍托上攻牙鑽孔以充當槍管通條, 並在槍托上多焊一個裝彈器等改進,修改後的衝鋒槍被命名為M3A1。 https://i.imgur.com/3hdNIVm.jpeg M3A1衝鋒槍
https://i.imgur.com/2Qq7iYC.jpeg M3A1衝鋒槍的槍機側邊(兩個孔)
https://youtu.be/3rKOdiHmKFc?si=-p8aTnwAt-NP24Fq&t=320 M3A1衝鋒槍射擊操作影片
絕大多數M3/M3A1都是.45ACP口徑,陸軍曾生產少量的9x19mm口徑版與轉換工具, 可以直接通用Sten衝鋒槍與MP40的彈匣,不過真有投入實戰的9x19mm版本極少。 .45ACP子彈速度不及超音速、不會產生音爆,適合作為消音槍械的子彈, M3也推出消音槍版本,給特種部隊與OSS特工人員使用。 https://i.imgur.com/OC2YiPb.jpeg OSS使用的M3消音衝鋒槍
M3/M3A1最終僅生產60餘萬枝,比M1/M1A1衝鋒槍(約130餘萬枝)要少許多, 雖沒能達到在二戰中取代後者的目標,M3/M3A1卻一路使用到韓戰、越戰以後。 1991年波斯灣戰爭的M1戰車組員自衛武器依然是M3衝鋒槍,戰後才被M4突擊步槍取代。 2013年,菲律賓海軍陸戰隊需要一款消音衝鋒槍,原本想買德國H&K UMP45衝鋒槍, https://i.imgur.com/kwpIJpK.jpeg H&K UMP45衝鋒槍
翻了翻荷包,最後選擇庫存美援M3衝鋒槍,整修、加上戰術導軌後重新服役。 據菲律賓軍方表示,一把UMP45的價格相當於40把M3的改造價格,可謂十分划算。 https://i.imgur.com/gsayCO9.jpeg 菲律賓現代版M3衝鋒槍
1944年,納粹德國推出劃時代的新武器:StG44突擊步槍, 子彈威力與射程介於標準步槍彈與手槍子彈(衝鋒槍子彈)之間,還具有全自動射擊能力, 在東西線都掀起一陣旋風,讓對手盟軍大感震撼。 https://i.imgur.com/eKI0Lot.jpeg StG44突擊步槍
美國軍方為與其對抗,招標徵求發射.30卡賓槍彈的全自動武器。 Hyde也參與此標案,他先將M3衝鋒槍改為.30卡賓槍口徑,稱為T29試驗槍。 https://i.imgur.com/hPSxePd.jpeg T29試驗卡賓槍
隨後Hyde又推出第二款卡賓槍原型,更接近戰前設計的Bendix-Hyde卡賓槍。 https://i.imgur.com/aeH6fh5.jpeg 1944年版本的Hyde卡賓槍原型
軍方基於後勤共通,最終選擇M1卡賓槍的衍生版本:M2卡賓槍。 https://i.imgur.com/6Vcdvrk.jpeg M2卡賓槍
雖然Hyde先後兩次在.30口徑卡賓槍標案落敗, 他所屬的Inland Division卻是M1卡賓槍的最大生產承包商, 共生產260萬枝以上的M1卡賓槍系列(總產量超過600萬枝), 可以說他每天都要面對與生產打敗自己的槍枝設計。 George Hyde於1963年12月2日病逝於紐約布魯克林的Adelphi醫院,享年75歲。 他的作品現在仍活躍於世界某些角落,也是武器設計優先考慮生產效率的成功典範。 https://i.imgur.com/Cj4Wcq4.jpeg
https://i.imgur.com/J4fJrno.jpeg
https://i.imgur.com/PS71BRJ.jpeg
https://i.imgur.com/L9qbAyF.png
-- 謂鋼彈者,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吉翁群雄爭鋒。 加諸磁膜,一年戰終前所用,誤殺拉拉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阿巴瓦空。 運機無鋒,大巧不工,八七年持之直撞阿席馬。 九三年後,不滯於物,盾榴餌翼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聯邦極密檔案:白魔劍塚-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199.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717781984.A.6F9.html

AfterDark : 槍械發展史真的有好多故事 06/08 01:41

nkfcc : 推一個 06/08 01:54

sedgewick : 1927 年到美國... 一百年, 想起來挺有趣的. 06/08 02:01

avatarboy : 研究給推 06/08 02:03

EYESOFDARKKE: 推。 一堆生產問題看來沒放乖乖(X 06/08 02:16

skyhawkptt : 推!專業詳細的介紹 超神奇的歷史 06/08 02:43

efleet0714 : 推! 06/08 03:04

LanPaTeitoku: 哇賽 Hyde卡賓槍也太酷了 好多以前沒聽過的 推 06/08 07:00

roseritter : 推 06/08 08:46

ctes940008 : 推 06/08 09:04

utn875 : 推啊,好故事 06/08 09:42

stopbucks : 很讚 06/08 09:47

helicer : 推cost down…^ ^ 06/08 10:32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