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象印經

看板 Buddhism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時間 2025-05-22 07:58:48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小象跡喻經 中部.二十七 蕭式球 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乘坐一輛全白的馬車,在中午離開舍衛城。他從遠處看見卑盧. 婆蹉延那遊方者前來,便對他這樣說: “婆蹉延那賢者,這個中午你到哪裏去呢?” “賢者,我到過喬答摩沙門的跟前。” “婆蹉延那賢者,你認為怎樣,你知道喬答摩沙門智慧的特點嗎?他是一位智者嗎?” “賢者,我算得上什麼人呢,我怎能知道喬答摩沙門智慧的特點呢!只有一個像喬答摩沙 門那樣的人,才能知道他智慧的特點!” “婆蹉延那賢者,你可真是對喬答摩沙門作出高度的稱讚呢!” “賢者,我算得上什麼人呢,我稱讚喬答摩沙門算得上什麼呢!喬答摩沙門受那些被人稱 讚的人所稱讚,他在天與人之中是最高的!” “婆蹉延那賢者,你為了什麼原因,對喬答摩沙門有這樣高的評價呢?” “賢者,就正如一個善巧的馴象師進入大象生活的樹林內,在那裏看見一個很大的象腳印 ,於是得出一個結論: 有一頭很大的雄象。同樣地,我在喬答摩沙門那裏看見四個大腳印 ,於是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這四個大腳印是什麼呢? “賢者,我曾看見一些剎帝利智者,他們聰明、能言善辯、具有銳利的辯才。他們到處遊 行,目的是以自己的智慧來攻破別人的論點。當他們知道喬答摩沙門 將會遊訪某一個村 落或市鎮時,便開始籌劃各種辯題: ‘我們去喬答摩沙門那裏問他這個問題,如果他這樣 來解說的話,我們就這樣來駁斥他; 如果他那樣來解說的話,我們就那樣來駁斥他。’ “當他們知道喬答摩沙門已經到了那一個村落或市鎮時,便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 喬答 摩沙門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 他們因喬答 摩沙門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因此不會向喬答摩沙門提出 問題,更不會提出駁斥。他們最後反而成為喬答摩沙門的弟子。 “賢者,這就是我在喬答摩沙門那裏看見的第一個大腳印。我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 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賢者,再者,我曾看見一些婆羅門智者......他們最後反而成為喬答摩沙門的弟子。 “賢者,這就是我在喬答摩沙門那裏看見的第二個大腳印。我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 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賢者,再者,我曾看見一些居士智者......他們最後反而成為喬答摩沙門的弟子。 “賢者,這就是我在喬答摩沙門那裏看見的第三個大腳印。我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 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賢者,再者,我曾看見一些沙門智者,他們聰明、能言善辯、具有銳利的辯才。他們到 處遊行,目的是以自己的智慧來攻破別人的論點。當他們知道喬答 摩沙門將會遊訪某一 個村落或市鎮時,便開始籌劃各種辯題: ‘我們去喬答摩沙門那裏問他這個問題,如果他 這樣來解說的話,我們就這樣來駁斥他; 如果他那樣來解說的話,我們就那樣來駁斥他。 ’ “當他們知道喬答摩沙門已經到了那一個村落或市鎮時,便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喬答摩 沙門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 他們因喬答摩沙門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 因此不會向喬 答摩沙門提出問題,更不會提出駁斥。他們最後反而向喬答摩沙門請求出家,喬答摩沙門 接受他們出家,成為出家的弟子。他們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 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 的目標。 之後他們這樣想: ‘我們真是從毀滅之中逃脫出來!我們真是從毀滅之中逃脫出來!過去 我們不是沙門而自認為是沙門,過去我們不是婆羅 門而自認為是婆羅門,過去我們不是 阿羅漢而自認為是阿羅漢。現在我們才是沙門,現在我們才是婆羅門,現在我們才是阿羅 漢!’ “賢者,這就是我在喬答摩沙門那裏看見的第四個大腳印。我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 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當婆蹉延那遊方者說了這番話後,吒奴蘇尼婆羅門從那輛全白的馬車走下來, 他把大衣 覆蓋一邊肩膊,向著世尊的方向合掌,然後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三次:“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他心想: “如果能夠遇見喬答摩沙門,跟他一起交談就好了。” 於是,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 一邊。吒奴蘇尼婆羅門把所有跟婆蹉延那遊方者交談的內容告訴世尊。 當吒奴蘇尼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說: “婆羅門,那個象腳印的譬喻還是不完整 。婆羅門,這才是完整的象腳印的譬喻。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 我現在說了。” 吒奴蘇尼婆羅門回答世尊: “賢者,是的。” 世尊說: “婆羅門,就正如一個馴象師進入大象生活的樹林內,在那裏看見一個很大的象 腳印。善巧的馴象師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有一頭很大的雄象’ 這結論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婆羅門,因為有些矮小的雌象也會留下很大的腳印的。那些可能是牠們 的腳印。 “他沿途繼續前行。當繼續前行的時候,在那裏看見一個很大的象腳印,在高處的樹木有 被擦損的痕跡。善巧的馴象師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有一頭很大的雄象’ 這結論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婆羅門,因為有些高的雌象也會留下很大的腳印,也會令到高處的樹木 擦損的。那些可能是牠們的腳印。 “他再沿途繼續前行。當繼續前行的時候,在那裏看見一個很大的象腳印, 在高處的樹 木有被擦損和被象牙刮損的痕跡。善巧的馴象師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有一頭很大的 雄象’ 這結論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婆羅門,因為有些高的雌象也會留下很大的腳印,也會令到高處的樹木 擦損,也會用象牙刮損樹木的。 那些可能是牠們的腳印。 “他再沿途繼續前行。當繼續前行的時候,在那裏看見一個很大的象腳印, 在高處的樹 木有被擦損、被象牙刮損和被折斷的痕跡,還看見一頭很大的雄象在樹底下和空地之間行 走、站立、坐下、躺臥。在這時候,善巧的馴象師便作出 ‘有 一頭很大的雄象’ 這結 論了。 “婆羅門,同樣地,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 等正覺. 明行具足. 善逝. 世間解 . 無上士. 調御者. 天人師. 佛. 世尊; 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 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 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 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敬信; 有了這份敬信,他 這樣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 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 。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 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 從家庭生活中 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學和比丘的正命。他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 、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 他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 有一個不偷盜 的清淨心。 他捨棄 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 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 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 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 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 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 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 、令人心悅。 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 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 他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 遠 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 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 遠離豪華的大床; 遠離 接受金銀錢財; 遠離接受穀物; 遠離接受生肉; 遠離接受婦女; 遠離接受僕人; 遠離接受 禽畜; 遠離接受農田; 遠離替人做信使; 遠離做買賣; 遠離欺騙的量秤; 遠離賄賂、欺騙 、詐騙; 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他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 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 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他具有聖者之戒蘊 ,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 “他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 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之後...... “他在鼻嗅到香之後...... “他在舌嚐到味之後...... “他在身感到觸之後......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 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 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 “他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 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 圍觀望有覺知; 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 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 有覺知; 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 感受味覺有覺知; 在大便、 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 在行走、站立、 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 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 話、靜默有覺知。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 、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 吃過食物後返回 ,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 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 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 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 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 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 ,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 他進入了初禪。 婆羅門, 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 的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婆羅門,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 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 他進入了二禪。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婆羅門,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 ─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婆羅門,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 捨、念、清淨; 他進入了四禪。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 不動搖 時,把心導向宿命智。 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 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 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 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 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 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 而在另一生 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 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 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 ,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 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 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 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 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 在惡趣、地獄之中; 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 做出 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婆羅門,這就 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 的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是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 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 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 住、不動搖 時,把心導向漏盡智。 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 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 滅之道; 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 麼是漏滅之道。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但聖弟子仍然不會在這時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 能善隨修習。’ 這結論的。 “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 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 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婆羅門,這就是稱為如來留下的大腳印、如來留下的高處樹木被擦損的痕跡、如來留下的 高處樹木被象牙刮損的痕跡了。 到了這時候,聖弟子便得出一個結論: 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 能善隨修習。”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吒奴蘇尼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 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 像為 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 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 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 的人可以看見東西。 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 至命終,終生皈依!” https://i.imgur.com/eYjiJMD.jpeg *中部.二十七.小象跡喻經 完 *中部.根本五十经.譬喻法品.二十七 *中部Majjhima Nikaya *汉译南传上座部巴利文-经藏 *中部一共有152经,其章节安排及内容大致分为: 根本50经 根本法门品:1-10 师子吼品:11-20 譬喻法品:21-30 双大品:31-40 双小品:41-50 中分50经 居士品:51-60 比丘品:61-70 普行者品:71-80 王品:81-90 婆罗门品:91-100 后50经 天臂品:101-110 不断品:111-120 空品:121-130 分别品:131-140 六处分别品:141-152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13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47871930.A.54F.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