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聞天祥談 / 坎城影展

看板 movie
作者 MyAll (靜岡玉露)
時間 2017-05-07 06:39:15
留言 11則留言 (9推 0噓 2→)

聞天祥/走在紅毯「旁」——雜談坎城影展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650 -- 現在改稱李幼鸚鵡鵪鶉的李幼新,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威尼斯/坎城影展》 (志文出版),是我求「影」如渴的年少時代,滾瓜爛熟的一本書, 大學聯考要考的三民主義,背得都沒書裡的得獎名單熟。 很多影迷可能跟我一樣,想像著那些經典之作在影展發光的盛況, 夢想著可以在「盧米埃廳」前的馬路上遇見……。 ▍小鎮大影展 待我首度造訪坎城影展,已是 2004 年。當時以「台北電影協會」的名義申請, 到了才發現這個注重作者(導演)、紅毯(明星)、媒體(記者)的影展, 除了不為一般影迷服務外;相較市場展裡大小林立的買家賣家, 我這號身份只能算邊陲的邊陲。 看不了媒體場,競賽片得靠點數去搶額度有限的正式放映。 我運氣還不錯,雖然僅能搶到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熱帶幻夢》、 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都好喜歡。 真正傷腦筋的是按規定要穿著正式,包括得繫上從國小合唱團之後再也沒用過的領結。 其他時間我就在城裡大小戲院和展場的放映廳之間碰運氣,倒也看了《香料共和國》、 傳言被坎城拒於門外的《母親,愛情的限度》、以及尚未完工的香港動畫 《麥兜菠蘿油王子》,對電影來者不拒的我,要習慣同場看片的時常不合口味就走人, 記得有部刻畫導演去當舞男的紀錄片,租了個幾十人的小廳放映,演完竟然只剩我一人, 臨走導演還在門口握手,不過片子真的不好。 當年最遺憾的是沒能留到閉幕欣賞久石讓指揮樂團搭配修復的 基頓(Buster Keaton)默片《將軍號》。 2007 年金馬影展特地邀我去坎城幫忙看片選片。 我知道很多影迷把能到這裡當作朝聖,但如果沒有工作邀約可負擔行程所費,值不值得, 真的見仁見智。坎城消費極高,住宿條件苛刻;要嘛住遠一點,如果貪趕場方便, 住在寸土寸金的小城中心,好幾個人擠在一房公寓,三餐自理,才最划算。 同居生活,考驗習慣個性,也能產生革命情感。 ▍活在電影裡 再次造訪,我學乖了。 改辦媒體證,不但不用繳費,所有電影還可先睹為快,只需交稿,何樂不為? 但新難題出現了,坎城會把媒體分級,按代表媒體在它們眼中的份量而給予不同顏色證件 ,以決定進場順序。當僧多粥少、座位有限時,你可能排了幾小時卻不得其門而入, 說有多嘔就有多嘔。而且你不要以為老外多守規矩,後來的看到前面有認識的人, 做個樣子抱一抱、親一下就佔著不走了。 這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飛抵當天就開始看片, 王家衛的開幕片《我的藍莓夜》加重了時差效力,正為緊接要看的片子感到悲哀與抱歉, 沒想到《4 月 3 週又 2 天》宛如平地一聲雷, 那種被好電影、新創意振奮的效果,簡直就是藝術的興奮劑。 2009 年我被侯導正式徵召做台北金馬影展執行長,也開啟連年造訪坎城的功課, 和同仁兵分多路,除了一起看競賽片,有人看「導演雙週」,有人看「國際影評人週」, 有人看特別放映與非競賽片,我則負責「一種注目」。 比起他們,我算輕鬆的,一種注目放映場地離公寓最近,路痴不至於迷失在趕場之間。 他們常趁坎城之便,和平常書信往返的國外片商會面; 我除了少數約好的影人(當年最大任務就是說服蔡明亮的《臉》重返金馬獎), 我不跑趴、也不擅社交,除了看片就是交稿,表面上心如止水到無趣, 殊不知每天看完電影輕快或沈重的步伐,都是心境寫照。 那年蔡明亮、李安(《胡士托風波》)、杜琪峯(《復仇》)、 婁燁(《春風沈醉的夜晚》)都有影片角逐金棕櫚,只有梅峰以《春風沈醉的夜晚》 拿到最佳劇本。金棕櫚則是給了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白色鍛帶》。 ▍影展的政治 雖然也有人挑釁:坎城反映的不過是歐洲菁英觀點,美國不鳥,我們也無需隨之起舞。 這其實不是把坎城看扁,而是低估了影展的複雜性。高舉作者旗幟的坎城,並不表示 不食人間煙火,否則《達文西密碼》、《天外奇蹟》怎麼可能擔任開幕片? 事實上,坎城影展明星之多,恐怕只有接近奧斯卡起跑季的多倫多影展可以比擬; 而它的市場交易量,更不是一般影迷看得到的。重點是這些排場與金光,怎麼不會綁架了 競賽的品味?坎城確實迷信「名牌」,但這些赫赫大名教哪個影展或影迷不心動? 而夾在其中的新名字,不也同樣沾光?如能殺出重圍,就更是枝頭鳳凰了。 八、九0年代以獨立製片之姿崛起的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 柯恩兄弟(Joel & Ethan Coen)、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都是傳奇, 近年的《4 月 3 週又 2 天》(2007 金棕櫚)和《索爾之子》(2015 拿下評審團大獎後 再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記憶猶新,更別說是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了! 說到這裡,坎城的平行單元「導演雙週」應該很不爽。 因為多藍的成名作《聽媽媽的話》(2009)根本是在這裡發跡的, 而他們和坎城官方組織並不相同。甚至設立之初就是對正式單元的不滿和對抗, 但近年不僅被當作新導演進入正式單元的「先修班」意味濃厚, 他們自己也不捨坎城漏網的成名導演(例如帕布羅拉瑞恩的《追緝聶魯達》), 也愈來愈模糊了彼此分野,而更像一軍二軍或大小聯盟。 話說多藍轟動「導演雙週」後,也不是立刻就躍到正式競賽, 《幻想戀愛》(2010)、《雙面勞倫斯》(2012)也先經過「一種注目」單元的歷練, 期間《湯姆在農莊》(2013)還移師到威尼斯去競賽,直到 2014 年才以第五部作品 《親愛媽咪》擠進坎城正式競賽,大獲好評並拿下評審團獎。去年甚至以明顯失控的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拿下評審團大獎並助攻凱撒獎最佳導演,也算坎城威力的證明吧? 而坎城橫刀奪愛柏林影展捧紅的華特沙利斯(Walter Salles《中央車站》1998 金熊獎)、 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分居風暴》2011 金熊獎) 也彷彿在炫耀誰才是三大影展的龍頭。 ▍脈動的縮影 坎城也確實足以擔當國際影壇消長的最佳版圖。 從法國新浪潮(《四百擊》、《廣島之戀》)、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接櫫的現代主義風潮 (《生活的甜蜜》、《情事》、《慾海含羞花》、《春光乍洩》)、 英國憤怒青年電影(《超級男性》、《長跑選手的寂寞》、《假如...》)、 瑞典新電影(《鴛鴦戀》、《阿達倫事件》)、 新好萊塢電影(《逍遙騎士》、《外科醫生》、《草莓宣言》)、 德國新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拒絕長大的男孩》),幾乎都沒缺席。 坎城不見得是所有電影運動的起步,卻是收割的豐土。 就像美國獨立製片和「逗馬九五電影宣言」(Dogme 95)都明瞭這是他們最好的舞台。 近年中南美洲的集體噴發到羅馬尼亞新浪潮的方興未艾,坎城也都推波助瀾。 達頓兄弟(Jean-Pierree & Luc Dardenne)的《美麗蘿賽塔》(1999)掄元後, 甚至改寫了比利時的法令規範,他們也和漢內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 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王家衛等人,成為近一二十年坎城的最愛。 備受尊崇的肯洛區(Ken Loach)、麥克李(Mike Leigh)在八、九0年代重返影壇, 也多虧坎城知遇,讓他們比在祖國得到更多讚譽, 只不過肯洛區硬是比麥克李晚了十年才摘下金棕櫚。 這也沒辦法,坎城當局即使可以端出華麗片單, 但主其事者對得獎名單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少?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謎。 而最近兩三年外界對評審團素質與明星比重的質疑, 遠較以往劇烈,坎城還是老神在在,似乎尚不足以影響其威望。 ▍坎城的寵兒 台灣新電影經過八0年代的篳路藍縷,1989 年侯孝賢《悲情城市》在威尼斯擒下金獅, 接著《戲夢人生》便移師 1993 年坎城競賽,拿了評審團獎。 侯導看似坎城大紅人,但得獎運並不算好,《南國再見,南國》(1996)、 《海上花》(1998)、《最好的時光》(2005)都是呼聲頗高卻顆粒無收, 還好等到了《刺客聶隱娘》(2015)。 坎城應該也該後悔當年沒接受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但至少慶幸把握住了《一一》(2000)。 坎城對中國電影的關注,也已從第五代的陳凱歌、張藝謀, 轉向第六代的婁燁、賈樟柯、王小帥。 黑澤明、大島渚、今村昌平之後的日本影壇,一度看好的是北野武, 但近年更受寵的要算是枝裕和,至於極受偏愛的河瀨直美, 則可以和珍康萍(Jane Campion)、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安德莉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把坎城當「娘家」了。 韓國的崛起,近年尤其明顯,林權澤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朴贊郁、李滄東接連獲獎, 金基德、奉俊昊、洪常秀組成的打線依舊強勁(唯獨洪常秀讓我屢翻白眼), 就連在其他單元出現的類型佳構都引發話題。 泰國的阿比查邦、菲律賓的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則是東南亞在坎城的不動堡壘。 ▍七十週年,期待坎城出招 2017,坎城邁入第 70 個年頭。 除了正式得獎名單外,我也好奇這次會不會有「七十週年紀念獎」? 從奧森威爾森的《夜半鐘聲》(1966)拿下 20 週年紀念獎後, 《魂斷威尼斯》(1971,維斯康提)、《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1982,安東尼奧尼)、 《訪問/剪接簿》(1987,費里尼)、《此情可問天》(1992,詹姆斯艾佛利)、 約瑟夫夏茵(1997,以他全部作品)、《科倫拜校園事件》(2002,麥可摩爾)、 《迷幻公園》(2007,葛斯范桑),除了少了 35 屆紀念獎,後面每 5 年一輪, 直到上次第 65 屆又斷了。而這 5 年才頒一次的獎,究竟和當屆金棕櫚得主誰高誰低, 也成為影 展發燒友的論題之一。 另外,坎城在第 60 屆的時候曾邀 33 組導演拍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今年沒聽到什麼動靜。也讓人臆測葫蘆裡賣什麼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想要面面俱到很難,但坎城確實至今無可取代。 我們常抱怨這裡貴得要命、階級嚴明、看個電影那麼辛苦。 但總能在排隊的專業影迷當中,聽見各種有趣的爭辯、附和、以及匪夷所思的風聲, 教人樂此不疲的動力,就是電影藝術的咒語。■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38.2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4110359.A.B3B.html

ThreeNG: 推~ 05/07 09:46

darcy1318: 好文,推~ 05/07 09:53

hhwang: 聞老師看王家衛也會精神不濟XDDD 05/07 10:14

ThreeNG: 我王家衛鐵粉也是看到差點睡著,藍莓夜真的普普。 05/07 11:07

ThreeNG: 雖然我和聞老師情況類似,是凌晨收班後直接殺去看午夜場 05/07 11:09

ThreeNG: XD 05/07 11:09

sedition: 唯獨洪常秀讓我屢翻白眼 XDDDD 05/07 11:21

waynehow: 推 05/07 11:32

akrsw: (離題)大推《將軍號》。 05/07 14:12

g21l: 從國小後就沒打過的領帶XD 05/07 15:06

armysong: 任何地方都需要這些前哨的人傳來訊息,大推 05/08 02:20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