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51231393.A.F8A.html
[心得]
看板 | Warfare |
---|---|
作者 | Nomic ((Nomis)) |
時間 | 2025-06-30 05:09:51 |
留言 | 0則留言 (0推 0噓 0→) |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30.html
--
北方七年戰爭[中]
乘著丹麥冬營不活動的空檔,次年(1564年)2月埃里克十四世發起兩波反擊。圍攻波
福斯(Bohus)堡遭到挫敗,但馬步共4,000人外加300名滑雪行軍的士兵則順利襲取耶特蘭
(Jämtland),順勢攻取挪威海岸的特隆海姆(Trondheim)。直到5月間4,000丹麥援軍抵達
,才將瑞典人逐出挪威。在海上,丹麥新提督特羅勒(Herlof Trolle)走馬上任,率艦(丹
麥戰艦27艘,呂北克9艘)出擊直抵哥特蘭(Gotland)島,5月30日以來同瑞典艦隊(23艘)連
串交鋒 ──說是艦隊,其實當時各艦之間聯繫協調並不容易,遭風吹散後交鋒很快演為
混戰,丹麥、瑞典各自旗艦捉對廝殺,各自都只有兩艘輔助的戰艦助戰。雙方戰至深夜,
隔天早上又復開戰;瑞典旗艦戰神(Mars)號的舵葉受損,被呂北克旗艦逮著強行登艦肉搏
,燃起大火,隨後爆炸,連同其大部分成員與300敵兵葬送海底。剩餘的瑞典船艦撤離,
爆炸倖存的百餘人連同瑞典主將被救起後則成了階下囚。
「戰神」的損失對瑞典來說是一大打擊,畢竟這條船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戰艦,
雖然2011年水下考古得出的結果是以往多少誇張了其真實尺寸──史料記載其載重噸位為
700拉斯特(last,1 last相當於兩噸),海軍史家Jan Glete估算其排水量為1,800噸,更
早期的史家甚至有估算排水量為2,100噸的 。作為比較,1628年下水的瓦薩號排水量為
1,210噸。其炮位數量也很驚人,儘管過去的史料往往誇大了講,說「戰神」載炮173位甚
至超過200位。實際上是107位,而且當時主要艦炮的口徑都較小,「戰神」號上10磅 以
上彈重的火砲共23位,2磅至7磅炮30位,剩餘50門炮彈重僅半磅 。換言之,近半數火炮
的彈重還不到1磅,與17世紀數十磅彈重為慣例的海軍艦砲對比來看,真正算得上重火力
的火炮其實還不到全部的四分之一。
海上形勢不容瑞典樂觀。開戰第一個月就弄丟了阿福斯堡,與西歐的聯繫被切斷;雖
然1565年攻取瓦爾堡(Varberg)恢復了聯絡,但波羅的海內的丹麥-呂北克艦隊也隨時威
脅商路、封鎖瑞典東岸的港口。且不說商品不能流通,最重要的民生物資──鹽,也因此
大為緊缺,儘管有先見之明的古斯塔夫一世很早就在斯德哥爾摩特闢一島囤積鹽斤,開戰
頭兩年內尚不致匱乏。然而實際上瑞典海軍並未因此喪膽,而是在接下來的7、8月頻頻出
海挑戰;畢竟除了戰神號,其餘艦隻一無損失,5月末的交戰中不算戰神號人員傷亡也才
101人。1564年7月14日,瑞典艦隊幾乎完整俘獲呂北克整支護航船團,重創其經濟,擄獲
的船隻與貨物正好拿來武裝缺少糧彈補給的瑞典艦隊,尤其重要的是大量鹽巴足供全國一
年之用。埃里克十四世還是很不滿意艦隊的表現,8月間再度換將,由宏恩(Klas Horn)接
任提督。8月11至15日之間,提督特羅勒麾下的丹麥-呂北克聯合艦隊與宏恩率領的瑞典
艦隊遂展開一連串交戰。確切發生了什麼因為史料互相牴觸,難以確認,但瑞典艦隊採取
了佔據上風火炮對轟避免接舷的策略,丹麥人則視之為逃跑,追擊得挺辛苦。特羅勒還不
敢說自己獲勝,倒是腓特烈二世宣傳的大捷直到21世紀都還為丹麥史家所採信。打不出決
定性戰果,剩下來的時間雙方各自控制波羅的海南北半部,陷入僵持。
1565年5月,宏恩率領的瑞典艦隊航向波美拉尼亞(Pomerania),解除了丹麥-呂北克
艦隊在當地維持的封鎖。就用兵季節而言瑞典人出現的特別早,聯軍因此遭到奇襲。6月
間,特羅勒緊急率領了丹麥戰艦11艘、呂北克戰艦10艘迎擊,總排水量約13,000噸,與宏
恩的25艘戰艦(總排水量約12,000噸)可堪一戰。6月4日的戰役中,丹麥旗艦從下風處一氣
撞上瑞典旗艦,較小的瑞典旗艦差點翻船,但船上的12門火砲與70名弓箭手拚死抵禦,射
住敵軍使其難以登舷肉搏。特羅勒正汙言穢語精神汙染敵軍,卻被弓箭手相中一箭回敬。
就戰果而言雙方都沒有損失船艦,但丹麥損失了700人,包括2天後傷重不治的提督特羅勒
在內 。
特羅勒的陣亡,說明直到16世紀後半,海上交鋒時弓矢與肉搏仍有其一席之地。丹麥
、呂北克的艦上武裝也說明其側重接舷戰。1555年12艘丹麥戰艦的武裝清單中,能夠發射
3磅至40磅重彈的火炮只有10門,外加7門也很重大、然而發射石彈的射石炮,其他炮(145
門以上)全是發射石礫霰彈、人員殺傷為主、彈重3磅以下的鍛鐵(wrought-iron)炮。1563
至1564年間被瑞典擄獲的5艘較大的戰艦,能射重彈(3磅至10磅)的銅炮僅5門,其餘71門
全是小口徑的鍛鐵炮。丹麥排水量1,100噸的「獵師」(Jägermesteren)號被俘獲後,
1565年改裝加入瑞典海軍,改裝前算得上重炮的武裝也就16門。丹麥、尤其是呂北克的戰
艦其實多半是徵用、購買商船後臨時加上武裝,本來船、炮就都只是撿現成,並非為了作
戰來設計並裝備。
瑞典海軍則大相逕庭,不但海軍的船艦大都是放下龍骨之初就專門用於作戰的軍艦,
還裝備了更多大口徑的青銅炮──這又是古斯塔夫一世的遺產,當年為了借債作戰戰後還
債,他從農村大量徵用教堂的銅鐘,雖然引起民怨,至少此後鑄炮的原料不缺。1540年代
瑞典海軍還大量裝備射石炮,但同時已悄悄轉型,以青銅炮、鍛鐵炮汰換射石炮。古斯塔
夫晚年的1558年,瑞典再度重啟青銅炮的大量鑄造。統計1560年至1562年間服役的12艘瑞
典軍艦,其火力有41.5%來自青銅炮,18%由發射鐵彈的鍛鐵炮提供,另外40.5%是發射礫
石霰彈的鍛鐵炮;但到了1568年,統計56艘瑞典軍艦的武裝,可知火力的79%都由青銅炮
提供,發射鐵彈的鍛鐵炮僅佔12%,射石炮則只有9%。至1568年為止,武庫中的2,024門青
銅炮有1,450門作為艦炮使用。瑞典艦隊的規模也在擴張,但比起造艦,1560年代造炮的
花費恐怕更高昂,用掉的銅料大約有五六百噸。雖然不像丹麥、呂北克幾乎只有鍛鐵炮,
鍛鐵炮瑞典也用得不少(約銅炮的2/3),1568年的清單上2,997門鍛鐵炮中有1,092門用於
船上,大多是彈重3磅以下的輕炮(僅有百來門超過3磅)。
更多重炮也意味著船型的設計需要改變,承載重炮的同時提供穩定的發射平台。內傾
式(Tumblehome)船體是16世紀以後西方船艦的典型特徵之一,在吃水線附近船體最寬,往
上船體收束,以便提供更多浮力更好保持穩定,方便承載更多更重的火砲。據說內傾式船
體就是埃里克十四世首度引入瑞典海軍,他還推廣了雙重船殼,不但炮彈更難打穿,兩重
船殼間還可以填入鐵礦石穩定船身。種種跡象表明最適合瑞典船艦的作戰方式不是近戰,
最好是保持距離傾洩優勢火力 。
實際上,丹麥、呂北克也已察覺肉搏戰的不智,尋求更大型的艦炮;然而不產銅礦的
丹麥無法大量鑄砲,只能求助於當時也批量生產鑄鐵砲的英國大量進口──1560年代的丹
麥於是成為史上第一支海量裝備鑄鐵砲的海軍,這卻說不上先進;雖然17世紀20年代以後
鑄鐵砲因其便宜、安全也更有保障,逐漸成為西方艦隊的標配,在此之前鑄鐵砲卻遠不如
青銅炮管用好用,17世紀初丹麥海軍還費了很大功夫以青銅炮取代鑄鐵砲──鑄鐵砲發射
時更容易膛炸,膛內很難如青銅炮平整,意味著安全起見,砲子大小與砲口徑間的誤差─
─所謂的游隙(windage)──,鑄鐵砲得是鑄銅砲的2倍。鐵密度本來就比銅大,2倍游隙
意味著發射同樣重量的砲子,得用比銅砲重得多的鑄鐵砲,增添瞄準裝填的困難。銅散熱
也比鐵快,粗糙的鐵砲膛更容易聚熱,意味著在比賽發射速度時更需要散熱的鐵砲更不適
用 。
(與一體鑄成的鑄銅炮、鑄鐵炮不同,鍛鐵炮是先鍛成數塊鐵板,然後像酒桶一樣鐵
箍箍起來。如此造炮法當然是造小炮比較容易,儘管中世紀的巨炮也是如法製造。但如果
發射的是密度一般為石頭三倍的鐵彈,鍛鐵炮的構造無法承受膛壓,為免膛炸,通常發射
的是殺傷人員的石礫霰彈)
1565年7月7日的交戰只是再次證明肉搏戰決定勝負的想法如何虛幻。當日,27艘瑞典
戰船(總排水量約12,000噸)與丹麥戰艦15艘,呂北克戰艦12艘(丹麥-呂北克聯合艦噸總
排水量約16,000噸)再度於波恩宏交手。聯軍占了上風,而瑞典艦隊未及時避戰,似乎是
攀舷肢接的好機會。雖然瑞典有1艘船被撞沉、1艘船被肉搏俘獲、另1艘失火沉沒,但都
是小船,而丹麥人也被砲火擊沉1艘,旗艦「獵師」號則連同主將被瑞典俘虜──雖然是
旗艦,瑞典人嫌武裝太輕,隨後趕工換上青銅重砲。雙方人員損失都挺重,據說「獵師」
號上的1,100人沒有傷亡的只有百餘;瑞典側則有362人陣亡、523人重傷。這一戰瑞典算
是「勝利」,但在舷砲對射的時代這類勝利通常不具決定性。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5.1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51231393.A.F8A.html
網誌圖文版: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51231393.A.F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