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看板 Warfare
作者 Nomic ((Nomis))
時間 2023-02-23 09:28:46
留言 1則留言 (1推 0噓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_23.html -- 金川用兵[中] 勤工撿鐵不僅僅靠役伕資源回收,還靠兵丁更有效率地使用兵器。以直射火力對付碉 樓很直觀,不過既然碉樓的火力是原地單位正面堆疊而起,一砲只敲打一層顯然不很划算 ,砲力過小也意味著只打垮基座打垮整棟樓不那麼容易,那麼何不嘗試一砲從天而降多穿 幾樓呢?在第一次金川之役中,有鑑於張廣泗、納親頓兵不進,乾隆已往前線發去「沖天 砲」 。第二次金川之役,在木果木大敗之後,乾隆再次叨唸起「衝天礮」,除了前線之 外,還擔心士兵知識水準不夠打不準,「於欽天監選派精於測量之人」 一同送去前線; 「測量之法,西洋人較內地人員尤為精熟」 、「派(西洋傳教士)傅作霖來營指示點放」 。衝天礮即發射開花彈的臼砲,重量在三百至三百八十斤之間,所用開花鐵子重 二十斤,引線纏繞在木螺旋上塞入砲子,可以控制爆炸的時機 。 衝天砲以不到四百斤重的砲身投射三四千斤火砲二十斤重的砲子,某種程度上是解決 了投射質量偏低的問題;但拋物線投射火力考驗的是計算彈道的能力,若只憑經驗一砲砲 修正,節省砲子也有限。清軍自承「衝天礮位自鑄成以來,屢經演放,所落礮子已不出方 圓十丈之外」,看來還不足以精準打擊;實戰中「將衝天礮運往施放,第一礮子落於賊寨 牆根,第二礮正墜寨牆之內,看來賊人必有傷斃;至第三礮亦經打進,但礮子為數有限, 此時自宜愛惜」 ,明明準頭不錯,但結論反倒是不該浪費。《平定兩金川軍需例案》記 載衝天砲子由北京發來三百個消耗完畢 ,似乎用完也就不用不請發了,看來作用有限。 曲線砲擊其實也不是乾隆英明神武乾綱獨斷的產物;金川土司的絕技之一,便是投石 機──「賊有石礮法,安設木架,以機發石傷人」。早在第一次金川之役期間,乾隆十二 年(1747)「十二月初七午間,賊番不過二百餘人,齊發機石,官兵相率逃奔,自相踐踏, 墜崖死者數十人」 ,著實打擊清軍。金川土司更仰賴直射火砲,用炮的紀錄比投石機多 ,除了剿獲自清軍的戰利品外也嘗試自鑄 ,但投石機的威力卻令乾隆念念不忘,以至於 他在編審《四庫全書》時偶然翻閱到宋代陳規專講拋石機砲戰的《守城錄》,如獲至寶, 抄錄其中數條直寄前線去 。 不過清軍的麻煩遠不僅止於對付碉樓。實際上,在第一次金川之役期間,為了應對清 軍的火力優勢,金川土司已經發展出相當複雜的防禦工事體系;碉樓只是體系的一部分, 即便清軍擊垮了碉樓又如何?   「自上年用兵,沿今歲餘,致長賊智;凡屬可通路徑,悉深掘濠塹,層壘不一。又修 鎗孔砲眼潛伏其內,碉卡在在備禦嚴密。」   「攻碉之法,賊已熟悉,防備甚周;我兵雖眾,鎗砲所及,惟抵堅壁,於賊無傷。賊 不過數人,從暗擊明,鎗不虛發,是我惟攻石而賊實攻人,我無障蔽而賊有藏匿。且賊多 掘土坑,急則深伏其中,不見人形,而能自下擊上;又於碉外開濠,人不能越。戰碉銳立 ,高於中土之塔,建造甚巧,不逾數日而成;其餘隨缺隨補,頃刻立就。且人心堅固,至 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砲方過而人起。客主形殊,勞逸勢異,攻一碉難於克一城。」   「(阿桂、明亮、奎林、福康安)直逼賊人碉卡之下,而碉外築有石牆,牆外護以木柵 ,掘有深濠,濠中松簽密布,且潑水凝冰,難以逕越。」 「賊人狡惡異常,因寨墻所塌之土石堆積墻下,已成漫坡,即于漫坡中間另挖溝濠一 道,以限官兵前進;其溝沿之上,悉遮木植板片,以禦官兵擊射。又將石塊堆在寨牆之上 ,一俟官兵逼至墻根,力推而下,勢如雨點,…」 「寨外挖成溝濠,甚為深濶;溝內密布松簽,多伏賊番放鎗擊打。而距巴占稍遠之賊 又用礮擊我攻寨之兵,峯上賊人又滾放石塊,官兵難于站立。」 「約行十五六里山路,稍見寬廣,賊皆棄而不守,另于陡崕之上連築三碉,包以深壕 一道,立有木柵,其外復挖深壕。我兵方得進前,鎗礮甚密,斷難進步;而左右兩旁樹林 內可以抄出之路,賊復築長墻堵截,墻內各有碉卡重疊,實屬無隙可乘。」 換言之,除了碉樓之外,完整的工事還應包括較低矮的石卡、石墻、木城,以及滿布 鹿角松簽的壕溝,如不及挖濠,至少應挖可藏散兵的土坑地窖。火砲打掉石碉石卡尚屬直 截,可壕溝中地下化的敵人該如何是好?清軍的對策是:起砲台。 「賊人既恃地窖為藏身之固,鎗礮平擊難以施功;若于偪近賊寨對面或立木架或築石 臺,高出賊寨,架礮自上臨擊,必可直透地穴,賊眾復安能潛匿。」 「臣等(溫福、阿桂)將大礮向西安放,轟打墻寨;又設礮於左右山麓,向下轟擊。其 向西所放之礮,高與寨墻相等;而兩山麓所設之礮,較寨高逾數丈,比之安設木架下打, 尤為得勢。詢問俘獲賊番,皆云寨外盡刨深穴,其面橫以巨木,木上又填以土,土上用石 鋪蓋數層,傍設洞穴以為出入。賊番日則藏匿穴中,夜則偷出修葺,凡有日間轟損之處, 俱係夜間補綴。若見我軍有攻寨形勢,其藏匿穴中之賊皆出而潛伏墻根,由墻孔中放鎗抵 拒。」 「查賊番所築大碉,多在山坳曲折之處,層巒遮蔽,自下而望,僅見碉尖,恐砲力不 能竟到,必須逼近賊碉佔據高處,修築砲臺向下施放,方能得利。」 「臣等(豐昇額、舒常)在新拏木柵之旁趕築砲臺,約高二丈有餘,賊番因臨近碉卡情 形窘迫,盡力施放鎗砲,官兵亦放連環,賊番屢有擊斃者。」 「溫福、海蘭察奏言:臣等查看昔嶺高峯賊眾巢穴,橫墻雖將大R毀大半,而周圍 溝內隱藏之賊,必須造至高O往下攻打,方可痛殲。數日連雨未晴,臣等乘此砍伐長大 木料,查看附近賊溝之旁,得一土阜,一面打仗,一面造臺,約有四五丈之高,雖比賊峯 稍低,而攻打已覺得力。」   「伏思賊番惟恃地窖溝濠苟延殘喘,今已於柵內高築六七丈砲臺,移設大砲向下轟摧 ,諒賊必難藏匿。」 為了掃清壕溝地窖內的敵人,清軍的砲臺越造越高,從二丈造到四五丈再到六七丈。 不過正如同曲射火力有機會貫穿整棟碉樓一樣,對付壕溝蓋砲臺,最好也得講究從側面橫 掃溝中無死角的位置,更有效地發揮火力: 「查賊人守柵,俱於濠內潛伏,以避迎面大砲。現在相度形勢,於額爾替之西基木斯 丹當噶之下連日趕拏木城、石卡七處,直接克爾瑪山嘴,築起砲臺,緊與賊人所挖濠口相 對,於此多設砲位,隔溝轟摧,則濠內之賊不能藏匿。」 換言之,與沖天炮以火力縱貫碉樓節約砲子的用意一樣,清軍造砲台的經驗累積到最 後,摸索出的也是從側面縱貫整條壕溝的火力配置,同樣服膺經濟原則。不過並非所有金 川土司的工事都有更經濟的炮擊辦法。在土司的重要根據地、所謂的官寨附近: 「阿桂、豐昇額,海蘭察、額森特奏言:勒烏圍碉寨高堅,其南為轉經樓,又過甲爾 日磉橋而南為科布曲山腿,與官寨互為犄角,卡寨鱗櫛聯絡接應,前組大河,後負高磡。 對河扎烏古、阿爾古一帶之鎗砲,既能隔山救援,而其後高磡,層層均有卡柵碉座,備禦 極嚴。臣等自壓至勒烏圍之上,分兵攻繞,用大砲轟摧,并拏柵橫截而下,以斷其後路, 並令冷角寺一帶官兵由西北合轟官寨,沿河向南拏柵,以截賊人水路。但賊番合力抗拒, 鎗砲備為緊密;且高磡陡峭,兵力難施。因又令官兵砍伐樹枝作為柴捆攩牌,并將口袋裝 盛沙土,令官兵匍匐地上,頭頂柴捆土袋,以手推轉而行。一至磡沿,層層堆起,趕運木 植,連起三層高柵,以擊磡下之賊,並於地道中運往砲位轟擊從磡下挖溝抗拒之賊。共計 高磡八層,均被官軍連日逐步搶佔,僅餘高磡一層、小磡三層。…自佔據第八層高磡而下 ,復即令額爾特、岱森保等督率官兵,一面仍刨地道,以便接拏木柵。」 文中所謂的層層高磡,指的是背靠山崖修建的木石建築;在勒烏圍官寨,背後倚仗高 崖,高崖上層疊修築的工事總共竟有八層,需要清軍逐一攻克。《理蕃廳志》的描述很形 象:「地無城郭,有亦卑小不居。依山崗為宮室,疊石架木,層級而上,形如箱櫃。最後 則修高碉,藏其珍寶兵甲,至二十丈;有八稜者,堅牢深密,礮石不能破毀」 。形如箱 櫃的工事除了外表搭建的木石建築,也能往山壁內深挖空間,外頭的火炮對如此窟穴作用 有限,清軍除了頂著火力名副其實一一掃穴犁巢之外,也在其中挖掘地道溝通往來。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677115729.A.534.html

eloveb: push 02/25 12:51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