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eign_Inv/M.1676997327.A.CE6.html
→ icelaw: 早就想過了 那你的做法的問題是 那十年後 到期了你要怎麼 02/22 00:49
→ icelaw: 辦? 如果當下是回到低利率的時代 那你不就沒有標的可以投 02/22 00:49
→ icelaw: 資 02/22 00:49
→ icelaw: 一個無法長久提供被動收入的方法 就不是現金流流派的人要 02/22 00:50
→ icelaw: 的做法 02/22 00:50
→ icelaw: 然後 這樣做長期績效應該也會輸給股票 可能十年後變兩頭空 02/22 00:51
→ icelaw: 所以最後就是回歸基本教義 要馬就回歸股債配置 績效靠股票 02/22 00:52
→ icelaw: 的部分衝刺 02/22 00:52
→ icelaw: 不然就是向我這樣直接買30年~40年的長債 建立長期現金流 02/22 00:52
→ icelaw: 也解決上述那種 到期後本金怎麼辦的問題 02/22 00:53
推 icelaw: 然後為了避免重壓個別公司的分險 我目前分散到52家公司 02/22 00:55
→ icelaw: 風險 02/22 00:55
→ max70937: 這應該適合要把一部份美元現金配置成定存的可以用這個 02/22 07:32
→ max70937: 鎖利率與節稅,前提是到期時那份錢是有特定用處或已經 02/22 07:32
→ max70937: 知道要往哪擺了,我也有配置一些。 02/22 07:32
推 Glashutte: 借標題請問,到期清算時退回的價格要怎麼查呢?有看過 02/22 08:31
→ Glashutte: 官網的Literature但找不到。 02/22 08:31
推 daze: 除非你有不能直接購買treasury的理由,IBTM沒有太大的意義。 02/22 08:32
→ daze: IBDX是可以降低公司債直債的idiosyncratic risk,如果你真的 02/22 08:33
→ daze: 有確定的到期日需求的話 02/22 08:34
→ daze: P.S. 複委託給的報價太爛,又不想用海外券商,也可以算是一 02/22 08:37
→ daze: 種不能直接購買treasury的理由啦。但重點還是你要有確定的到 02/22 08:37
→ daze: 期日需求。 02/22 08:37
→ daze: credit risk 一般認為跟equity risk高度相關,但premium又往 02/22 08:39
→ daze: 往輸給equity。如果portfolio裡面已經有大量equity,可能不 02/22 08:40
→ daze: 見得適合再加入credit risk。如不想持有equity,加入credit 02/22 08:41
→ daze: risk或許也可以算是一種alternative吧。 02/22 08:42
推 vincent1700: 沒錯,股票跟公司債同時持有資產配置的效果比跟公債 02/22 12:58
→ vincent1700: 還要差,所以建議先了解自己風險承受度,再追求此風 02/22 12:58
→ vincent1700: 險下最大投資效率的組合 02/22 12:58
→ icelaw: 其實回測起來搭公司債時贏實輸,但波動度大很多,造成夏 02/22 16:09
→ icelaw: 普值下降 02/22 16:09
→ icelaw: 這樣比較背離資產配置的核心初衷 02/22 16:09
→ icelaw: 時贏時輸 02/22 16:10
推 icelaw: 對了你買目標到期etf的債息應該也是要先扣30%的 02/22 17:5
→ icelaw: 但不確定會退多少 通常只有純國債的etf才會全退 02/22 18:19
→ icelaw: 公司債就難說, range 從六成多到八成多 都有可能 02/22 18:20
→ icelaw: 而且你要隔年中 左右才拿的到,要等蠻久的 02/22 18:29
推 max70937: 這組iShares的目標到期債券ETF都是美國公債,複委託隔年 02/22 19:35
→ max70937: 會退稅。 02/22 19:35
推 icelaw: 這幾天開始陸陸續續拿到直債的配息了 沒有被扣30% 可以當 02/23 00:44
→ icelaw: 下就全拿 就是爽阿 02/23 00:44
推 buji: 買30年直債一樣有到期怎麼辦的問題 02/23 08:22
→ buji: 鎖利十年,意思就是十年後這筆錢要拿來用了 02/23 08:23
推 robi: 30年後大概都6、70歲以上了 到那時考慮的點跟現在應差很多了 02/23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