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Foreign_Inv
原本想說不知道發在哪一版比較合適,
但主要操作都還是在美國券商,所以後來還是決定在本版分享,
本文僅為心得分享,
完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完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完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一、 2022年投資心態面:認為和2020年3月一樣,
市場會跌快漲快而過早用罄可以投資的資金
--------------------------------------------------------
自己是屬於比較喜歡在下跌時進場的類型,
2022年初剛開始跌的幅度還不大,
後來三月份的時候開始有連續的下跌,
那時認為會和二年前2020年3月時一樣,
下跌後會很快就有轉折,
想要複製當時模式,結果用完了緊急預備金,
股市還在下跌,
因此再用了IB的美元借貸,開啟槓桿,
結果槓桿用了以後,股市還是繼續下跌,
資金大約在5月份以後就已經到達設定上限了,
基於控制風險和現金流的考量,就沒有再繼續借了。
--------------------------------------------------
原本不先借款新台幣的原因:
主要IB借款很方便,如果跑銀行的話會比較麻煩,
另外接下來FED雖然似乎會不斷加息,
但是如果可以在兩年內還清的話,
利息的損失應該不大。
槓桿的設定大致上是以兩年內可以償還完畢,
且縱使股市下跌50%都可以維持保證金低於資產淨值為限。
但超出預想的是,美元除了不斷升息外,
美元也從一月份的27元、八月份30元、
十月份時更升值超過32元。
因為實在無法估量美元升值幅度跟升值的時間,
比如美元借款一年需要5%以上利息,
台幣只要2%以下,中間有約3%的息差,
因此最後毅然決定改成借款台幣,
把所有美元的貸款清償。
平均新台幣換匯美元成本大概是31.8元,
然而截至12月底的匯率大概是30.7元,
匯率的損失約3.5%,
加上未清償美元前(約3月~9、10月)的利息成本,
大概是總借款的1.5%左右,這個操作的損失大約是5%。
二、其他操作之一:賣出黃金IAU、波音BA、
可口可樂KO等股票買入ETF
----------------------------------------------------
個股多是2020或2021年股價較低的時候買的,
去年因為個股波動較大,所以決定把BA、KO出清。
因為買進時間點是2020年的時候,
所以賣出後雖仍是有賺,
只是在2022年度的報酬率計算(如第六點所述)上很多是負數。
IAU則是因為考慮到它不會產生股息,
對比債券債息、股票股息
所以還是決定把它賣掉(想說哪天跌趴了再買回來)。
以上均屬於投機組合的部分,
這些標的數量都不多,
對總體資產及報酬率影響有限。
三、其他操作之二:將VGK(歐洲市場)、VWO(新興市場)、
VPL(亞太市場)、SLYV(美國小型股)賣掉,
換成IWDA(已發展市場中大型股)、
EIMI(新興市場大型股)、WSML(已發展市場小型股)之英股ETF
--------------------------------------------------------
雖然美股ETF流動性較佳、價差較小,
但為了節省股息課稅,所以將原本的ETF換成英股ETF,
但是後來又發現英股ETF無法借券,所以會少了美股原本有的借券收益,
兩者相較也很難說誰一定比較有利。
四、其他操作之三:借美元時買入VT(全球型),
借台幣換成美元後賣掉VWRD(英股全球中大型股)
--------------------------------------------------------
和IB借美元買入時,考量VT流動性較高,
似乎比較不會被IB調高維持保證金和初始保證金
(如果IB調高維持保證金大於淨資產淨值會被迫賣掉股票),
因此當時開的槓桿幾乎是買VT。
後來因為借貸美元成本太高
(從三月的1.58%上漲迄今為5.83%),
因此直接和銀行借款新台幣換成美元後,
還清美元貸款,
此時又考量VWRD或VWRA的股息課稅較低,
因此賣掉VT轉為VWRD,
一來一往間也多了很多交易成本,
個人認為似乎屬於效率、收益較差的操作。
但是去年IB有調高WSML和AGGU等的維持保證金,
似乎當時先買VT而不買VWRD的考量,
也不能說完全錯誤。
五、其他操作之四:將VNQ(美國Reits)換成RFI的封閉式基金
這是屬於個人操作的部分,不要亂學。
--------------------------------------------------
RFI是美國封閉式基金(CEF),
主要投資美國Reits(約占總資產比例82%),
特別股和資本證券占總資產比例大概15%,
規模3.3億美元、費用0.89%左右。
相較於VNQ規模330億美元、費用0.12%等條件,
理性思考而言,RFI似乎都遜於VNQ,
不過買RFI的時候發現,
他一旦借券成功(但今年都還沒借出去過),
因借券利率很高,不失為另外一種收益。
後來索性將VNQ全部換成RFI,
雖然也不確定此是否為最正確的選擇,
但是開始投資CEF之後,
開始注意CEF較特有的溢價折價問題、
和開放式基金的區別,
以及有一點興趣看RFI本身及發行商Cohen&Steers的年報,
思考發行商的倒閉風險、
注意他們的投資策略並思考策略的風險,
或許是最大的收穫也說不定。
六、2022年報酬率的計算
我看書上寫的投資報酬率的計算方式=
(期末回收金額-期初投資成本+
當期收益-交易成本)/期初投資成本
但我因為想把今年借貸投入的金額(槓桿)也算進去,
因此我期間報酬率的方式如下
(如果有其他計算方式再惠請提供意見):
=[(期末總市值-期初總市值)+當期收益(當期配息、當期已實現損益)
-成本(本身投入及貸款投入金額、其他成本)]
/期初總市值
---------------------------------------------------
理論上計算並不難,但實際計算上倒是有點繁雜。
比如
1、總資產包含台幣和美元資產,我是全部都將其換為新台幣計算,
則期初總市值=期初台幣總市值+(期初美元總市值x期初美元匯率)
期末總市值=期末台幣總市值+(期末美元總市值x期末美元匯率)
2、當期配息=2022年所配的全部股息。
而美元配的股息是乘以期末美元匯率
(因為我大多都是採取股息再投入的方法,
有時會有多餘的現金,
可能就是找機會再買入其他ETF,
但我也不確定這樣算是不是比較好)
3、當期已實現損益:
我認為是比較困難的部分,
因為我想算的是2022年單一年度的報酬率,
所以如果2020年買入A股票,2022年年中才賣出的話,
我會以A股賣出價值去扣除2022年(而非2020年)的A股期初市值,
EXCEL對此留有紀錄,只是這部分仍是比較麻煩的。
4、成本(投入金額)的話:
是指2022年投入台幣和台幣換匯後投入美元的總金額,
我美元一旦投入就不會再換回台幣,
不然可能計算上會更加複雜。
5、成本(其他成本):
指貸款利息,通常台幣的貸款因為利息比較低,
比較懶得計算,但美元的很高,
所以我是有把這期間的美元貸款利息算入,
並且乘以期末的匯率
我認為上面的算法應該是有比較充分的評價美元的匯率及財務槓桿,
在這樣的算式下,台股損益是-42.53%,美股損益是-21.01%,
兩者相加是-24.43%,
但我不太確定是否有重複評價或未評價的問題。
相較於AOA(股80%債20%)2022年共虧損16.23%,
差異較大,
主因恐仍是自己開了財務槓桿的緣故?
應該算尚可接受,
畢竟這是開財務槓桿要有的風險意識。
七、結論
股市下跌是指數投資人需要面對的課題,比如在此時要如何加碼?
可以加碼多少?是否借貸投入?等都是要考量的問題。
2022年比較失敗的是沒有仔細思考借美元可能帶來的影響,
只是因為方便所以就借了美元,事實證明,
這個操作讓去年多了不少損失。
另外出清個股的行為讓自己了解到對於個股的強烈波動性,
還是比較不能接受的,
但既然賣掉的都是屬於投機性組合,
那有機會當然還是會在自己容忍的範圍內繼續嘗試XD。
倒是ETF的波動比較沒有感覺,
體認ETF確實是比較適合自己的一種方式,
總之今年希望可以再接再厲。
--
我貸款金額是加在分子喔XD※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eign_Inv/M.1673756784.A.9A2.html
推 pttccbbs: 我也很不會選股,我覺得 買賣 ETF 還是比較好 01/15 12:36
推 redlance: 我也是想複製2020的成功模式 結果把2020大賺的賠光哈 01/15 13:24
推 vincent1700: 期末總資產已經隱含其他收益跟交易成本囉 01/15 13:30
→ vincent1700: 但看起來你的意思應該是總市值? 01/15 13:31
→ Tripwriter: 總市值的意思沒錯,配息未含在期末總資產中謝謝提醒 01/15 13:35
推 chisheng74: 推。 一個分母加貸款金額,一個分母不加,兩個都有意 01/15 15:48
→ chisheng74: 義的 01/15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