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175) 中觀應成-補特伽羅

看板 Buddhism
作者 cool810 (silence)
時間 2025-06-11 19:33:23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補充:四部宗義對於假有補特伽羅、實有補特伽羅的不同主張。 摘自:《攝類學明義慧增》倉忠仁波切教授 總的來說,內道各宗派皆承許假有補特伽羅。 但是,包含中觀自續派以下(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則主張 「假有法必定有依於實有法」(假必依實),因此,假有補特伽羅必定有依於「實有補特 伽羅之事例」而安立為有,要言之,補特伽羅的事例是實有法。 中觀應成派則主張,補特伽羅是唯假有的法。 (1) 毗婆沙宗主張:不僅「色等五蘊之聚合體」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意識」也是補 特伽羅的事例。 (2) 經部宗分為二派,隨教行經部宗主張「五蘊的續流」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隨理行 經部宗主張「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3) 唯識宗分為二派,隨教行唯識宗主張「阿賴耶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隨理行唯 識宗主張「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4) 中觀自續派主張:「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5) 中觀應成派主張:補特伽羅屬是不相應行,唯假名安立而存在。 ※ ※ ※ (一)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補特伽羅分為假有的補特伽羅、實有的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是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故是假有法。 從中觀自續派以下(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主張,觀擇尋找 補特伽羅(尋找「是此法」),最後尋得實有之補特伽羅的施設處,例如尋得第六意識,以 實有第六意識為施設處而假立補特伽羅,因此,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且是實有,從過去世 到現在世,從現在世到未來世。比如,觀擇尋找昂旺補特伽羅,最後尋得昂旺的第六意識 ,以昂旺的第六意識為施設處而假立昂旺補特伽羅。 為何主張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首先了解,中觀自續派以下(包括中觀自續派、唯 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主張心類(心識)是實有法。 又,人死亡時隨著四大(地水火風)消融,前五根知也漸次消融,最終融入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離開身體時就是「死有」;其後隨即成辦中陰身,就是進入「中有」;具足投 生的因緣,第六意識投生六道隨一就是「生有」;投生之後乃至未死期間就是「本有」。 如是,第六意識從本有到死有、中有乃至生有,所以,第六意識是善業、惡業、無記 業以及所有習氣的施設處,因此,第六意識是真正的補特伽羅。 前五根識,不堪成為業果所依之補特伽羅的事例,因為,前五根識有現行與不現行的 差別,故是暫時心類而不堪成為補特伽羅的事例。例如,死亡斷氣時前五根識全部消融, 僅剩第六意識,如果前五根識隨一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那麼,彼補特伽羅不存在?有此過 難。 又,如以下所說事例,彼時的補特伽羅是有的,但是,觀察彼時的補特伽羅卻尋不得 前五根識隨一,僅能尋得阿賴耶識或第六識。 例如,眼根受損而不生眼識,耳根受損而不生耳識。睡眠、重度昏迷時不現行前五根 識。欲界補特伽羅入定空性不現行前五根識,如見道無間道不現行前五根識隨一。無色界 補特伽羅相續中不現行前五根識。 又如,色界二禪靜慮以上補特伽羅相續中有前五根識,但彼等根識不是自地的前五根 識,色界二禪靜慮以上補特伽羅相續中沒有自地的前五根識,彼等根識皆是初禪的根識。 此理類似於,欲界補特伽羅入初禪定的前五根識,是有的,但是,彼前五根識是欲界地所 攝,並不是色界初禪所攝,這只是相似譬喻而說,與前說的內涵實則不同。 總之,中觀自續派以下(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主張,假有 法必定有依於實有法,彼法若是假有,則必定有其施設處,其施設處必定含有實有法。 此中必須清楚,其施設處未必皆是實有法,因為,是「假有法的施設處」不周遍是「 實有法」,例如,成為補特伽羅施設處的六大之空,彼空是假有法。又如,以「聚合五蘊 」為施設處而假立補特伽羅,聚合五蘊是假有法。如是,補特伽羅的施設處必定有實有法 。其中並不是「必定是」。 (二)中觀應成派主張:補特伽羅唯是名識施設安立的假有,遮除非唯名安立的自方成立 中觀應成派主張「諸法唯名言安立而存在」,故自宗認為補特伽羅是:依於自身五蘊 隨一假名安立的「唯我」。此中「唯」字,遮除「自方成立」。 以自宗(中觀應成派)而言,自方成立、自境成立、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 是同義。自宗認為,觀擇尋找補特伽羅無能尋得任何事例,補特伽羅的事例並不存在,補 特伽羅乃屬是不相應行。 例如,見某人的身體就知道這是某人——緣補特伽羅的蘊體而安立補特伽羅——僅此 而已,並不需要透由觀擇尋得「所得義」而安立,這就是補特伽羅唯名言安立而存在、唯 假名存在;反之,不滿足於此,透由觀察找到所得義而安立補特伽羅,彼補特伽羅就是自 方成立,就是補特伽羅無我的所破。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4.16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49641605.A.588.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