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為何版上鮮少生技相關的討論???

看板 Tech_Job
作者 guadalcanal (GUADALCANAL)
時間 2016-04-24 19:11:45
留言 27則留言 (14推 0噓 13→)

大家都認為生技是最近才開始火熱,然而2002他就名列二兆雙星 然而14年來 扣除某些被炒高的生技股 小弟孤陋寡聞,不知道台灣有沒有研發出一個通過FDA的上市生技新藥??? 分享幾個連結,摘錄自一位陽明大學退休教授的文章 http://cinnamon.com.tw/ckchou/?p=948 裡面有一段文字 "基因體國家型計畫從2002到2010共花費164億。 從帳面上,我只看到164億研究計畫產出的專利授權金只有700萬。 當然院士們也沒有閒著, 立刻推出另一個從2011-2016總經費167億的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 另一個連結則是 http://cinnamon.com.tw/ckchou/?p=16 以數據面來說好了 中央研究院不包括人文方面的研究單位 數/理/工/資訊/生科相關的研究單位一共19個 生命科學相關系所就佔了8個 (超過1/3) 從2002開始執行的一堆生技相關的國家型計畫 我們得到的是甚麼? 拿到藥證的生技新藥? 還是一堆sci paper??? 最後一個連結是最近很火熱的浩鼎 http://cinnamon.com.tw/ckchou/?p=992 周成功教授的說法,也許說明了 2002年生技產業被列入二兆雙星後 14年來都沒起色的原因(除了有些生技股股價被炒很高外 生技新藥的突破..............也許我孤陋寡聞,沒收集到) 姑且不論先前的股票爭議 誠如此文中所說: "OBI-822臨床實驗的失敗,對熟悉癌症免疫療法的人來說並不意外。 因為它背後免疫學的基礎並不紮實,而公開提供的實驗證據也很有限而且不完整。 因此浩鼎有其責任在這個事件的科學背景上,對社會大眾作更清楚的說明。" "當然生物醫學研究的領域中,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不表示未來就永遠無法突破。 但沒有証明OBI-822在動物体內對癌細胞有療效,就向社會大眾籌集巨資, 直接用在病人身上作臨床實驗,只能用豪賭兩字形容。 事後翁啟惠或是張念慈的說辭也都脫離了學術專業的本位" 撇開那些股票 政治相關的言論 坦白說單獨從技術面跟科技政策去看這件事情, (我不想討論他有多少股票,買賣股票是否恰當) 就純技術而言 我想周教授點出的問題的確是很值得討論的 所以生技業在台灣仍然代表很高的"本夢比" 因此這邊比較少討論是不意外的 另外 生技產業在ptt也有專版:bioindustry 提供您做參考 : 如果是國外講到前瞻的科技業 : 除了半導體 軟體業等等 : 通常也都會包括生技產業 : 生技產業不論市場規模或是利潤 不會差3C產業太多 : (光是藥品全球市場規模就有1兆美金 成長率也很高 全球500大企業 約30家是生技相關) : 但是本版討論到的內容 幾乎都是3C產業相關的 : 從最上游的IC設計 到晶圓製造 一直到系統廠 : 為何版上鮮少生技相關的討論??? -- 請見第一篇文章的內文 周成功教授有提到 "我們可以從兩項指標來推斷臺灣生物醫學界的未來, 第一:我們的生物醫學研究是否已成為臺灣生物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推手? 第二:生物醫學是否吸引了足夠多的優秀新血加入?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兩個問題生物醫學界幾乎都交了白卷! 首先,當前臺灣生技產業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天價「本夢比」的基礎上。 除了極少數有技術內涵的公司,多半仍在向無知的社會大眾販賣那遙不可及的夢想。 而前者依賴的多半是主事者的經驗與長期紮實的經營,而非來自學界的創新。 學界在媒體上宣稱無以計數的研發突破,對生技產業多半有如海市蜃樓般的夢幻。 如果以成功大學張明熙教授長期研發的成果以1,330萬美金技轉給歐洲藥廠為標準, 生物醫學界對臺灣生技產業的提昇是交了白卷" 這裡面也有提到成大張明熙教授的技轉案 我想周成功教授指的是 以成大張教授的技轉標準來看 中研院院士所提出的 那些耗費10億美金(300多億台幣) 耗時14年的"國家型計畫" 所得到的技轉金有多少??? 另外就像我統計的 中央研究院不包括人文方面的研究單位 數/理/工/資訊/生科相關的研究單位一共19個 生命科學相關系所就佔了8個 (超過1/3),擁有的經費應該比成大醫學院的一位教授多了好幾倍 那他們研究成果的技轉金額是多少? 為合這麼多學者 這麼多資源 得到的結果比不上一位成大的教授??? 小弟認同周教授所說的這一堆生技相關的國家型計畫對生技產業的提升是不合格的 2013年的評論 今天我想仍然適用 另外請見這篇文章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3/10/2/1877.htm 2012年,張教授研發的「利用介白素-20單株抗體治療骨質疏鬆症」 技轉給歐洲Novo Nordisk公司。 「研究過程中,最大的挫折是沒經費。其實技轉前,我有整整1年, 幾乎沒有研究經費,在校內及校外都得不到經費援助。」 張教授坦然地說:「就像運動員,沒沒無聞時,沒人相信你會成功, 也沒有人願意提供經費資助你。」憑藉著對科學研究的忠誠與執著, 張教授終於成功研發出「阻斷介白素-20單株抗體」, 並已在動物疾病模式中證實可以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症。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把這個新藥留在台灣。」 張教授感慨地說:「其實我也曾多次試著想技轉給台灣的公司, 但台灣生技公司都認為風險太高,也不知道這個新藥的價值,不敢技轉。 我們學術界只能顧到上游,因為資源有限,不能做中下游工作,我也很無奈, 只好技轉給國外的公司。這就好像我的小孩出生了, 可是我沒能力好好把他撫養長大,畢竟需要很多費用。 既然我沒這個能力,而有人願意收養,我就應該放手,讓別人去撫養。 留在台灣,可能會夭折。」 看起來這些國家型計畫並沒有補助給張明熙教授 也就是這個價值約四億台幣的技轉案 是在缺少研究經費的情況下完成 同時間中研院生科研究單位有大把大把的銀子 他們的技轉成果? 感謝您的補充 希望台灣的生技產業能越來越好 至於您說若是信了周成功教授的說詞 以後苦頭可多著 我想我十多年前從112拿到生科碩士 學會一身分子生物本領 結果發現只有一年一聘的研究助理/sales等工作可以找就已經吃足苦頭了 所以我才覺得周成功教授對生技產業的看法和我親身的經驗相類似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很希望現在年輕一代的生科系所畢業生不用經歷穩定工作難找的窘境 這需要台灣生技產業的成熟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01.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61496309.A.E4A.html

gsy2i7y14: 好文推 04/24 20:43

qooisgood: 醫材也是生技業啊 聯合骨科也滿猛的不是嗎 04/24 21:28

s860134: 你這是對的 其實最早是民國 8X 年政府就開始規劃囉 04/24 21:37

s860134: 國科會科技白皮書 83年就已經把半導體和生技列為重點惹 04/24 21:38

brightest: 2000的時候就有很多生科系了.. 04/24 21:55

les0818: 聯合骨科算猛嗎? 一樣是醫材太醫比聯合好太多了! 04/24 22:46

boyo: 成大張明熙那個技轉金就四億 周成功未免搞不清楚狀況 04/24 23:11

bioeric: 大部分的生技公司只想要中研院免費技轉 04/25 02:52

bioeric: 中研作基礎研究 被罵沒技轉賺錢回收 作應用技轉又被罵充 04/25 02:57

bioeric: 滿銅臭味 04/25 02:57

neuralandre: 張明熙那個IL20r就是國家基因體醫學計畫的成果啊 04/25 08:20

neuralandre: 不用看起來 當年她做那支IL20r基因剃除鼠就是靠NRPG 04/25 08:25

neuralandre: M A4 core做的 我2007年時也有參與製作 data都還在 04/25 08:25

neuralandre: 我手上 04/25 08:25

neuralandre: 還沒有補助 我都笑了 這些老的 最會的就是有吃有 04/25 08:26

neuralandre: 拿還哭餓肚子 04/25 08:26

neuralandre: 張明熙當年發paper時 用的是我們做的老鼠跟typing d 04/25 08:41

neuralandre: ata 然後paper感謝詞上一個字也沒見到 04/25 08:41

neuralandre: 我老闆氣不過 打電話去生物司告狀 張教授才打來給 04/25 08:43

neuralandre: 我老闆說她學生疏忽大意 忘了謝詞加上國家基因體醫 04/25 08:43

neuralandre: 學計畫的核心設施 04/25 08:43

neuralandre: 樓主要信了周成功的說詞 以後苦頭可多著 04/25 08:46

HaGa5566: 回覆樓主,現在新一代穩定工作還是跟十多年前一樣難找, 04/25 18:04

HaGa5566: 窘境絲毫沒改善,, 04/25 18:04

s860134: 現在生蚵畢業最佳就業途徑還是: sales or 研究助理 沒變 04/25 23:41

s860134: 追求穩定的都是出國念在國外做,或是博後幾年找教職... 04/25 23:42

apley: 樓主好文,打臉某些被洗腦了一直活在生技夢裡的狂熱信徒 05/02 19:50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