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關於電磨入豆慢,有效提升風味

看板 Coffee
作者 HSUJIA (jia)
時間 2024-02-24 21:38:47
留言 68則留言 (11推 0噓 57→)

在youtube看到蘭斯分享的入豆速度 (印象中James Hoffmann好像也有相關影片) https://youtu.be/7_U8nwO4cy0?si=Bj4v7-AviCcBZoZd
他近期分享的義式製作方式, 這個應該是目前大家最容易測試的, 就是使用慢慢喂豆, 自己實測,使用一年前的探索者max, 使用慢慢入豆, 最大的差異,萃取速度整整快了一倍, 原本20秒變成了10秒左右, 所以又能調細三四大格,讓我有點意外 味道也有稍微的不同,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也測試看看,靜電也是減少了不少 他還有一篇是叮噹杯的,可惜我沒有可測萃取率的儀器,這部分不太好實測 我個人是在想,會不會就是因為手磨,研磨的速度慢,所以就造就了味道普遍比一般的電 磨好,清晰度也普遍較高,進而有了可調速的電磨,但還是沒辦法達到跟手磨一樣慢的速 度 一般普通的電磨也能靠慢慢入豆來提升味道,不知道高階的電磨差異性大不大,希望大家 能測試看看分享一下心得,或者是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和認知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2.156.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708781929.A.1B6.html

mmonkeyboyy: 平刀比較有差吧? 02/24 21:44

HSUJIA: 我的是錐刀,萃取速度就差了快一倍,味道稍微好點,所以 02/24 21:53

HSUJIA: 有電磨的都可以試試,應該是都有差異 02/24 21:53

jimmyyang207: 我一樣用他實驗的DF83V 確實差很多 02/24 22:12

jimmyyang207: 但你手動慢速入豆就是另一個變數惹 02/24 22:12

Icta: 跟轉速沒關係,slow feeding 目的是要達到 排粉速率 >= 入 02/24 22:18

Icta: 豆速率,避免顆粒在刀盤間塞車,如果考慮的是研磨均勻度, 02/24 22:18

Icta: 目前看到幾乎從98mm到低階刀盤都會有提升,之前barista hus 02/24 22:18

Icta: tle測zm跟ek43也都明確推高萃取率 02/24 22:18

Icta: 問題是在espresso部分,slow feeding會讓很多刀盤的細粉少 02/24 22:20

Icta: 到無法用,所以怎麼最佳化,速率要多低,要看個別設定 02/24 22:20

Icta: 之前我就覺得磨豆機廠商玩刀盤設計還不如好好重新思考進豆 02/24 22:24

Icta: 機制,對研磨均勻度會有巨大改變,還好Lance這影片反響頗大 02/24 22:24

Icta: ,未來幾年應該終於能看到更多廠商去嘗試這一塊 02/24 22:24

Icta: 理論上錐刀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只靠重力落粉的錐刀比平刀更 02/24 22:25

Icta: 易阻塞 02/24 22:26

Icta: 我偏向認為最佳設定是高轉>1000rpm大平刀加<0.5g/sec進豆, 02/24 22:30

Icta: 會比什麼300rpm好很多,平刀甩粉推粉的效率優勢才會出來 02/24 22:30

Icta: 錐刀快轉倒是沒什麼好處,效率天生就吃虧,但風味跟均勻度 02/24 22:33

Icta: 未必絕對相關就是 02/24 22:33

Icta: bh的實驗裡面誇張到m家的151b細粉量不足,被迫要換刀盤,也 02/24 22:39

Icta: 就是廠商不先從這邊改善,而去花精力微調刀紋根本毫無意義 02/24 22:39

HSUJIA: https://i.imgur.com/b4bGwaw.jpg 02/24 23:50

davidcty: LH 有在另一個影片提到Sanremo X1的蝸桿預碎和進豆的效 02/25 01:58

davidcty: 率太好 轉速和入豆的速度對粒徑分佈基本沒有影響 可能 02/25 01:58

davidcty: 蝸桿效率跟刀盤若能配合良好 可以避免塞車 02/25 01:58

mmonkeyboyy: 所以df83v才會吸引人啊 XD 02/25 02:00

davidcty: LH也有提到Niche的入豆擋片還是不夠慢 入豆速度還是有 02/25 02:00

davidcty: 相當的影響 02/25 02:00

Icta: 像泰摩那種prebreaker可以說是沒用,才會出現全下豆跟慢下 02/25 07:03

Icta: 豆,甚至每次研磨,萃取效率都會浮動的狀況,就是進豆速率 02/25 07:03

Icta: 還是太快了。尤其是有人分享刀盤塞死的情況,只要會有這種 02/25 07:03

Icta: 狀況,就代表prebreaker或刀盤咬豆進豆速度過快,設計失衡 02/25 07:04

kira925: 類似Weber KEY那種進豆機制會有好處嗎? 02/25 10:56

mitchness: 也試過3 5顆豆子慢慢撥往豆槽的模式,研磨刻度是可以小 02/25 11:24

mitchness: 很多,但是太耗時了,後來改成一次倒,但是減小壓粉 02/25 11:26

mitchness: 力道,與研磨刻度 02/25 11:27

OscarJeff: 其實Monolith Conical的雙刀盤設計就是類似slow feedi 02/25 23:33

OscarJeff: ng概念了 先粗磨再細磨同時也做到分散研磨 均勻度提升 02/25 23:33

Icta: 現有的auger, prebreaker, 雙刀盤都不是完全為了slow feedi 02/26 08:00

Icta: ng 來設計,只是剛好沾到了邊,但完全說不上最佳化,有的設 02/26 08:00

Icta: 計甚至是在幫倒忙。而且考慮到slow feeding 的巨大影響,我 02/26 08:00

Icta: 更加認為大刀盤的優勢是來自於更大的出豆效率/進豆速率的比 02/26 08:00

Icta: 值(外圓周長/內圓周長),而非大家常說的更長的研磨路徑。任 02/26 08:01

Icta: 何只增加研磨路徑長度,卻沒有同時做到減緩進豆,那只會讓 02/26 08:01

Icta: 研磨均勻度下降而已。也就是現有的很多雙刀盤設計很可能帶 02/26 08:01

Icta: 有瑕疵,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02/26 08:01

Icta: 舉例來說,雙錐刀把路徑拉這麼長,均勻度有贏過54mm dittin 02/26 08:06

Icta: g短刀紋小刀嗎?通常是沒有,也就是若能找到好的進出豆比值 02/26 08:06

Icta: 的刀紋角度設計,比起無意義地拉長研磨路徑更重要 02/26 08:07

Icta: 所以要思考進入刀盤前豆子如何分散,刀盤的咬豆區是否要縮 02/26 08:11

Icta: 小角度,降低咬進豆子的速率。而不是像現在的刀盤設計多半 02/26 08:11

Icta: 只把注意力放在刀盤外緣缺口大小 02/26 08:11

Icta: 設計者應該更像個整體交通規劃者,去想塞車的瓶頸在哪,如 02/26 08:16

Icta: 何解決壅塞,而不是只想砸錢把道路拉長拓寬而已 02/26 08:16

Icta: 一些大咖如scott rao吹捧了很多年,認為roller mill是磨豆 02/26 08:21

Icta: 機產業的天價夢幻標準。但如果進豆機制的改良能讓普通平刀 02/26 08:22

Icta: 的均勻度大幅拉高,那roller mill的夢也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02/26 08:22

chenliangjen: 推! 02/26 11:05

fokchiwai199: 今天試了一下 同樓主的結果一樣 萃取速度變快 研磨 02/26 14:47

fokchiwai199: 刻度還能再調細一點 02/26 14:47

HSUJIA: 磨豆機可能一直都是以商業用去設計,所以能快能大,卻就 02/26 19:47

HSUJIA: 忽略到這點了,廠家如果能以家用方向去思考開發磨豆機,又 02/26 19:48

HSUJIA: 是另一個商機了 02/26 19:48

HSUJIA: 咖啡豆影響味道最多後,就是磨豆機了,能讓平價的也能有好 02/26 19:50

HSUJIA: 味道,就真的造福家庭用戶了 02/26 19:50

nujuapg: 今天也試了,也是探索者max,也是差了2大格,有趣的實驗 02/28 11:40

YCL13: 謝謝分享,解了我這個冬天的惑呀 02/28 20:51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