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話金剛經選讀及佛法基礎(十二)

看板 Buddhism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時間 2024-12-09 08:09:33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白話金剛經選讀及佛法基礎(十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 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 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白話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 譬如一條恆河中所有沙,(現在)有像這些沙那麼多的恆河 ;這些恆河中所有沙子那個數量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   「很多,佛陀。」   佛告訴須菩提:「在那麼多的佛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的心,佛都完全知道。 為什 麼? 佛說這些心並不是心,只是有個名字叫做心而已。 為什麼如此? 須菩提,過去 的心沒有辦法得到,現在的心沒有辦法得到,未來的心沒有辦法得到。 思考 *佛陀說「心不可得」,卻又說「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是不是又產生矛盾了 ? 其實應該這樣理解:「心」同時有兩種面向,當我們向內觀察時,可以了知「心」的種種 變化和顯現,可是當我們想更進一步去尋找心的起源、性質、位置等特徵時,往往無法有 一個一致性的答案,只能假設,而想證實這個假設時卻什麼也找不到或仍然無法肯定;所 以佛陀會說這樣看似矛盾的兩種說法。 *雖然佛陀稱讚出家功德,但是佛陀並不會完全否定世間而單單只推崇不生不滅的空性。 當然,想要離苦得樂勢必要達到涅槃,但佛陀不會硬要把明明眾生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 ,硬說是不存在,他的說法是:一切的事物都是「虛妄」的,所謂「虛妄」就是說它們是 假的,是錯誤的認知,是不真實的。 為了方便,經中常有使用「無」來代替「虛妄」的用法,例如:無我、實無有法、無相等 ;粗心的人,往往就把這裏的「無」,按字面解釋成「不存在」(雖然翻譯成白話還是得 翻成不存在),於是理解產生了落差,無法再深一層的理解緊接在後的其他佛法。 文言文的佛經是能夠翻譯出佛陀本來說法的深層意義的,所以在理解佛經時,花時間去推 敲經文的遣詞用字,能幫助修行者更完整地掌握佛陀說法的深層意義。 佛法基礎前行(十二) *尋找真正的快樂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大部分的人都會傾向於尋找外在的事物,例如:財富、情慾、名聲、 美食…..等,但是,這些快樂也夾雜著一些痛苦;有錢人害怕財產、人身的安全,完美的 情人也有一天會老去,知名度太高會導致沒有隱私,食物太精緻和吃太多會產生健康問題 。所以,這些快樂都不是真正的快樂。 那麼,要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要向內追尋。即使是在最惡劣的生活條件下,只要我 們的心充實、自在,我們就能感到快樂。外在的事物無法長久,要向心內尋找,才能得到 真正的快樂。減少物質的慾望、保持一顆安穩而平靜的心,我們就不會被外來的各種事件 所擾亂。雖然這樣的快樂平平淡淡,不像外在的快樂有高低起伏,但這種內心的寧靜,才 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自卑與自大 有些人會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比別人好、比別人強;如果能力比別人好,往往就會 變成自大,如果能力比別人差,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會使人變得退縮,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逃避和自卑相關的事物。有時為了不讓人 發現自己缺少的能力,就會產生自我保護的心態,封閉自己的心,不和別人交流,以免被 人發現。 而自大則會使人看不清現實的狀況,以為自己能輕鬆處理自己拿手的所有事物,看不起能 力比自己差的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自卑和自大都是透過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足的地方 用多點努力去加強,拿手的事情也虛心地繼續保持下去。不用在意別人比我強或比我弱, 這樣也許會比較自在快樂吧! *自我表現的分寸 每個人都有表現慾,即使是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也都能找到可以自我表現的地方。大家 在社交場合,總是想讓人注意到:我很聰明、我歌喉很好、我很有錢、我很英俊/很漂亮 、我很會說話…..等等。 說起來,想要表現自我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要秀過頭,只想要一直讓眾人的目光停留在自 己身上,忘記了原本的社交場合,舉辦聚會的目的。所以,如何拿捏:在適當的場合、適 當的時間,稍微表現一下自己,卻又不會影響原本的程序進行,也是我們要要注意留心的 。 在一個團隊之中,如果每個成員都只想表現自己,往往無法把事情做好。應該把焦點放在 團隊共同的目標,不要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表現自己,應該縮小自己,讓所有成員都能 發揮他們的能力。 (待續)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98.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33702975.A.090.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