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 詩論〈回顧〉 ◎〔美〕艾茲拉・龐德

看板 poem
作者 Qorqios (this is廢文ですわ☑)
時間 2025-05-24 17:06:09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回顧〉 ◎〔美〕艾茲拉・龐德 特稿 老安 、張子青譯 ▼ 新詩風的議論一向很多,請原諒我再次做一番小議和回顧。 一九一二年春末或初夏,「H·D」君、理查德.奧爾丁頓和我經過商量一致同意以下三項 原則: 2. 絕對不用無助於表現的詞語, 3. 關於韻律,依據樂句旋律而不是依據節拍的機械重複進行創作。 我們的情趣和愛好有許多不同點,但是既然就在上述三項主張上見解一致,我們認為就有 權起用一個集體的名稱,起碼有權像弗林特先生在哈羅德.門羅出版的一九一一年八月號 雜誌②上宣稱一些法國「流派」那樣,宣稱我們的「流派」。 從那個時候起,有許許多多的人「參加」或是「信奉」了本流派。他們各有所長,但對上 述三原則中的第二項却沒有同意的表示。「自由詩體」③如同以前流行的各種鬆散詩體, 確已變得冗長累贅、暴露出自身的缺陷。自由體詩人雖然無需爲了填充格律或安排韻腳而 強行拼湊詞藻,但實際上遣詞造句卻往往和前人一樣地不高明。當然,這些信奉者所信奉 的詩句是否和諧悅耳,尚須留給讀者判斷。我不時可以讀到一些帶有格律的自由詩,其陳 述平庸決不亞於任何冒牌的史文朋④韻詩,作者有時似乎壓根兒沒有注意音樂結構。不過 就總體來說,耕耘這個領域還是有益的。也許,用新方法已經寫出了幾首好詩,如是,則 證明這種方法不無道理。 批評並非劃框框或發出一套禁令,而是要提出偏離的極限。它可以使遲鈍的讀者驚醒。批 評僅有的可取之處大部分在於零散的言論之中,或者,作為老一輩詩人幫助青年一代,很 大程度上在於經驗之談,即出自經驗的告誡。 大概在評論意象派頭幾篇文章發表的時候,我曾經匯集過一些創作實踐的言論。“意象派 ”這個詞是我在註釋 T. E. 赫爾姆⑤五首詩的時候第一次使用的。那五首詩在一九二九 年秋刊印在我的《回擊》的尾頁上。現在,重印我在一九一三年三月號《詩刊》雜誌上登 載的告誡。 「形象」是在剎那間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情結。我這裡用「情結」這個詞具有新進 的心理學家如英國的伯納德·哈特⑥所指的專門含義,儘管我們在應用中持有完全不同的 看法。 正是這種「情結」的瞬間出現才給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覺;才給人以擺脫時間侷限與空間侷 限的感覺;才給人以突然成長壯大的感覺;這在我們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時都有所體驗。 一生中創造出一個「形象」,勝於創作出無數部作品。 不過,有些人可能認為所有這些都還有待於討論。當務之急是給初學寫詩的人開列出一份 戒律的清單來。所以我不能把這些戒律統統說成是神聖的禁令。 首先,不要把以上三條原則(直接處理、用詞簡煉和樂句旋律)作為教條看待(切把任何 東西當教條看待)而要把它看作長期思考的結果,即使是他人思考的結果,也可以具有考 慮的價值。 不要理會從沒寫出過名作的批評家。試想希臘詩人和戲劇家的創作實踐同希臘羅馬語法學 家用以解釋前者的格律而編造的理論具有多大的差異。 不用多餘的詞,不用不揭示內容的形容詞。 不用類似「朦朧的寧靜之鄉」這樣的詞語。它把具體事物同抽象概念混在一起,使形象為 之減色。這是由於作者不懂自然物體的象徵性永遠是充分的緣故。 要謹防使用抽象的詞語。不用平庸的詩句複述已經在優秀散文裡講過的東西。把文章拆成 一行一行,企圖以此來偷偷迴避優秀散文裡的難言之苦,這種辦法休想瞞得過任何聰明人 。 今天行家裡手厭煩的東西,明天廣大讀者也不會喜歡。 不要臆想詩歌的技巧比音樂簡單。不要臆想在詩歌技巧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及一般音樂教師 在音樂技巧上所下的功夫就能博得專家的青睞。 要接受盡可能多的偉大藝術的熏陶,但須正派,要麼直言不諱受某某影響,要麼盡力不露 形跡。 不要以為「熏陶」僅僅意味著去剽竊某一兩位自己碰巧喜歡的詩人的特殊的裝飾性詞藻。 最近,一位土耳其戰地記者在電訊稿裡使用了「鴿灰色」的山或者是「珍珠白」的山(到 底是哪個,我記不清了),當場就被人不客氣地指出來了。 要麼不裝飾,要麼就好好裝飾。 初學寫詩的人腦海裡應該裝滿自己能發現的、最好能在讀外國語時⑦發現的最美的抑揚頓 挫的韻律,這樣,詞義就不大可能分散自己對詩情變化的注意力。如果能夠把詞彙同韻律 區分開來,就可以去讀例如撒克遜咒文、赫布里底民歌、但丁的韻詩以及莎士比亞的抒情 詩。要客觀地把歌德的抒情詩分解成音值、長短音節、重讀和輕讀音節,分解成元音和輔 音。 一首詩的好壞並不一定取決於其音樂美,但如果它確實要取決於音樂美,那麼這種音樂美 則必須是音樂專家所賞識的。 初學詩人應該懂得半諧韻與首字韻、隨押韻與緩韻、單音韻與複音韻,如同一個音樂家要 懂和音、配合旋律以及他的技巧上的所有細節一樣。即使不常使用,藝術家為了弄清所有 這些東西或其中的某一項,花多少時間都是不為過的。 不要幻想有什麼東西因為太乏味不宜寫進散文卻可「入」詩。 不要「賣弄」——把這留給華麗小巧的哲理小品的作者去搞吧。不要描繪;要記住畫家更 善於描繪風景而且他還必須掌握比這更多的知識。 莎士比亞說到「赤褐色帷幔裹著的拂曉」時,表現了畫家沒有表現的東西。在他這行詩裡 ,沒有任何東西可謂之描繪,他是在表現。 要像科學家那樣地思考問題,不要像廣告代理商推銷新牌肥皂那樣地思考問題。 科學家並不指望在自己發現了某種東西之前就被認可為偉大的科學家。他總是從學習那些 業已被發現了的東西中起步,然後由此向前。他並不指望他個人成為一個討人喜愛的人物 。他並不盼望朋友們為他當中學一年級學生時的成績而喝采。不幸,詩壇上的新生並不固 定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室裡。他們是「滿天飛」。「公眾對詩毫無興趣」,這難道還奇 怪嗎? 不要把自己的素材分割成許多支離破碎的抑揚調。不要讓每行詩在行尾僵死,然後每一下 行的開始都重新起伏。除非肯定要作稍長的停頓,應該讓下一行詩的開頭合上節拍起伏的 高點。 總之,在對待自己酷似音樂的技巧時,一定要像音樂家,而且要像一個好的音樂家那樣把 它處理好。有共同規律在支配著,詩人就是受這些規律制約的。 自然,詩人的韻律構思不應破壞詞語的形體或其自然的聲音或意義。初學者起初不大可能 找到一種節奏結構足以得心應手地去安排詞語,即便自己可能因為分行和行中停頓不得不 安排各種不合韻律的停頓。 音樂家可以依賴樂隊的音高和響度,詩人卻不能。詩歌中誤用了「和音」這個術語;「和 音」指的是同時發出的不同音高的音響。不過,在最好的詩歌裡的確有種裊裊的餘音,它 能持續地縈繞在聽者的耳際,作用多少像樂器的低音。 押韻如果要給人以樂趣,其中必須含有某種細微的出人意料的成分。不必奇異怪誕,但是 一旦要用,就必須用好。 請參看維爾德萊克和達漢麥爾⑧在《詩的技巧》中關於韻律的評註。 詩歌中能夠打開讀者想像之窗的部分不會因為翻譯成外國語言而遜色,那娛人聽覺的部分 卻只能傳達給能閱讀原文的人。 對照密爾頓運用語言的技能,捉摸一下但丁表現力的確切性吧!在感到不過分乏味的情況 下,要盡量多讀華滋華斯。 如要得到問題的要領,就要去請教薩福、卡特勒斯、維龍,去請教興致勃勃時的海因⑨、 態度不太冷淡時的高蒂爾;或者若是缺乏口才,就找出從容不迫的喬叟來讀讀。優秀散文 不會帶來壞處,寫寫散文則會受到良好訓練。 如果在翻譯中發現在再現原文時自己「搖擺不定」,翻譯同樣是一種良好的訓練。所譯的 詩歌的含意是不能「搖擺不定」的。 如果使用對稱形式,不要在寫進要說的話以後為了填補空缺再塞進一些廢話。 對於一種意義的理解,不要試圖用另外一種意義去詮釋,免得造成混亂。這種現象通常是 由於詩人太懶,不想花力氣去尋找更確切的用詞。關於這一條,可能有例外。 頭三條簡要的處方會剔除十分之九的壞詩,而這些壞詩當前還被當作典範和傑作來看,也 會防止初學者粗製濫造。 「但是,首先自己須是詩人,」如同達漢麥爾和維爾德萊克在他們《關於詩歌技巧的筆記 》這本小冊子的末尾所說。 韻律——我崇尚「絕對韻律」,就是詩中的韻律要完全符合所表達的感情或感情色彩。詩 人的節奏必須具有闡釋性,因此說到底,是詩人自己的,不是效仿別人的,也是不能為別 人效仿的。 象徵——我認為恰當完美的象徵是自然物體。詩人如果使用象徵,必須注意到不使象徵性 作用強加於人;這樣,對於不理解象徵本身的象徵性作用的人——例如以為鷹就是鷹的人 ——來說,也不會失卻任何意義,不會失卻這一節的詩意。 技巧——我相信技巧是對詩人是否純正的檢驗;當法則可以查明時,我相信法則,我相信 可以大可不必理會那妨礙和混淆確定法則的一切陳規陋習,或者說,我相信精確地表達激 情。 形式——我認為既存在「液體」內容,也存在「固體」內容,我認為有些詩歌可以像樹那 樣地採取自己的形式,有些詩歌則可以像水注入花瓶那樣採取自己的形式。我認為多數對 稱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用途。我認為大量的主題不能用對稱形式來精確地、因而也不能恰當 地表述。 「要把全部藝術得以發揮的地方視為僅僅具有價值的所在。」⑩我以為藝術家應該掌握已 知的所有形式和律體。我已經著手堅持地做這項工作,特別探討這些律體產生和成熟的時 期。有人已經不無道理地抱怨說,我是在向公眾傾銷我的筆記。我認為只有經過長期奮鬥 ,詩歌才能發展到這樣一種高度,或者你如果同意,也可以說是達到現代性;那時,詩歌 才能同現在習慣於閱讀亨利·詹姆斯和阿納托利·弗朗斯的散文,習慣於欣賞德布希⑪音 樂的人息息相關。我常常爭辯說:普羅旺斯⑫花了二百年,托斯卡納⑬花了一百年才產生 了但丁名作的藝術手段,而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語言學家和「七巨頭」以及莎士比亞 所處的那個善作詞藻華麗演說的時代才為莎士比亞準備好了工具。十分重要的是,偉大的 詩篇只要寫出,出自誰手是無關緊要的。一個人實驗性的示範可以節省許多人的時間—— 我正是因此才產生了對阿諾特·單尼爾的狂熱追求——如果一人的實驗試用一種新韻律, 或者確實摒棄了一點目前流行的庸見,把自己取得的成績公布於眾,那麼他對同行可算得 上是胸懷坦蕩了。 誰也不能寫出很多的「舉足輕重」的詩篇。換言之,誰也不能寫出大量空前絕後的作品, 而當詩人並非有意識地去從事這種空前絕後的事業的時候,他卻是在徹底地、盡善盡美地 實踐著這種事業;當詩人並不是想同「阿芙羅狄蒂喲,你永世不滅,就位於珠光寶氣的仙 座」⑯或「噓著女王凱特言道」這樣的詩句爭奇鬥豔的時候,他其實是在為他以後的作品 成為他的後來人做著有益的實驗。 「嘆生命兮之短暫,嗟習藝需時之漫長。」一個人的根基過淺就開始創作是件蠢事;一個 人的創作不能表現出自始至終的穩步前進和漸臻完美則並不光彩。 關於「摹擬作品」問題,人們發現所有老一輩的繪畫大師總是指導門生從臨摹名作入手, 然後才使其獨自創作。 關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詩人」,我認為每個人懂得的詩越多越好。我相信那些想寫 詩而在寫詩的人,多數是這樣的。我相信那些具有足夠的音樂知識,能用簧風琴來彈奏《 上帝保佑我們家鄉》的人,但是我卻不相信那些舉行音樂會且藉以推銷自己壞作品的人。 掌握任何一門技巧都是畢生的事業。我以為「專業」和「業餘」不應該厚此薄彼,或者, 我倒是多少更應偏愛業餘詩人。但是,對於業餘詩人和有造詣的詩人,我卻理應區別對待 。無疑,目前的混亂狀態將繼續下去,直到詩歌的藝術被宣講得深入到業餘詩人的心裡, 直到人們普遍懂得詩歌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消遣;直到業餘詩人普遍對技巧有了認識, 普遍對形式技巧和內容技巧有了認識,他們不再妄圖壓過藝術大師了。 假若有件事情在公元前四百五十年或在公元一二九〇年在亞特蘭島或阿卡狄亞,曾經有人 講得很到家,那麼我們現代人就不要再去拾古人的牙慧了,就不要以劣於前人的技巧和少 於前人的說服力去述說同一件事,攪亂人們對於古人的緬懷了。 我之所以涉獵古人和古人,是因為我奮力一勞永逸地查清哪些事情已經做過,免得再 去重複,查清哪些事情還有待我們去做。而且的確有不少事情有待我們去做,因為我們如 果今天能感受到像當年催發千艘艨艟下水那樣激情的話,毫無疑問,這些感受的將來是不 相同的,是通過不同情感的細微差異,從不同的智力階段得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 為數眾多的天才,但只有某些時代才使自己的天才流芳後世。優秀詩篇從來不是以二十歲 人的那種風度寫成的,因為以這般年紀的風度去寫詩總是表明作者的思考只能從書本、陳 規和濫調出發,而不會出自生活。但是,一個感到自己的藝術同生活脫節的人,如果能從 被失卻的風尚中發現某種推陳出新的因素,或者認為自己從中看到了某種當代藝術裡所缺 乏的因素,而這種因素又可能使當代藝術同其供養物即生活結合起來,那麼他就會自然而 然地力圖使那種風尚復活。 在丹尼爾和卡瓦爾坎蒂⑰藝術珍品中,我看到了在維多利亞時代名家中所見不到的那種精 確性,那種明晰的表現力,不管是表現客觀自然或是表現情感。他們的證據是目擊者的證 據,他們把握到的徵兆是第一手的。 至於十九世紀初,儘管有其成就,我以為我們回顧起來,會把它看成一個頗為零亂模糊的 時期,是一個相當充滿了感傷主義、崇尚矯揉造作的時期。我講此話並非自以為是,亦非 自鳴得意。 從當前的「詩歌運動」或作為其中一員的我的角度來看,把詩當作「純藝術」(我所謂的 「純藝術」)的概念曾經同史文朋一道流行過。從清教主義反叛到史文朋,詩歌一直被單 純當作一種運載工具——是的,肯定是被當作運載工具的,儘管亞瑟·西蒙斯⑱對使用這 個詞有顧忌和反感——用來運載詩的或非詩的思維的牛車或馬車。或許,「維多利亞時代 的偉人們」——但是是否偉大,值得懷疑——以及「九十年代的巨頭們」自信發展了詩的 藝術,但是他們的改良卻主要的是侷限於聲音和形式美方面。 葉芝⑲先生徹底摒棄了英格蘭詩歌那糟糕透頂的修辭法。他淘盡了所有非詩的糟粕——確 有不少糟粕啊。他成了他那一時代的文豪和「歷程上的中途」⑳。他把我們詩的語言改造 成為一種柔韌的東西,一種詞序不再顛三倒四的白話。 羅伯特·布里奇斯、莫里斯·休利特和弗雷德里克·曼寧(21)各以不同的方式嚴肅地關心 對於格律的全面檢查,對於英語語言及其適應某些調式的性能進行著試驗。福特·休富爾 正在對現代文學進行某種實驗。牛津大學奧萊爾院院長繼續在翻譯但丁的《神曲》。 我以為二十世紀的詩歌以及今後大約十年中我期望能寫出來的詩歌,將會出現反對廢話連 篇的傾向,將會更加強烈和清新,將會像休利特先生所說「更貼近骨頭」。它將盡可能地 像花崗岩一樣的堅實,它的力量將蘊含於真實性之中,蘊含於它的闡釋力之中(當然,詩 的力量卻總是有賴於此);我要說的是,它將不會企圖用絮煩的浮誇和放縱的奢麗來裝扮 自己,藉以顯示力量。破壞詩的雄勁和奔放的華而不實的形容詞將會減少。起碼對我個人 來說,我要這樣的詩——莊重、坦率,擺脫了感情做作的羈絆。 現在,一九一七年,還有什麼要說的呢? ◎文字紅底色為原作者加圓點標記處。文字亮色為Qorqios喜歡的句子。  原排版未以空白行分小段落。為ptt閱讀方便而斷。 1. 「H·D」君係指美國詩人希爾達·杜里特爾(Hilda Doolittle, 1886—1961),理查 德·奧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 1891—1962)是英格蘭血統的美國詩人兼小說家。 龐德,「H·D」,奧爾丁頓以及艾米·洛厄爾同為美國詩歌意象派的創始人。 2. 富蘭克·斯圖爾特·弗林特(Frank Stewart Flint, 1885—1960)是英國詩人和翻譯 家。他的短文《意象主義》曾發表在哈羅德·門羅(Harold Monro, 1879—1932)出版的 「詩歌評論」雜誌上。 3. 「自由詩體」(Vers Libre):這種詩體不講究格律、音韻和章節,但注意節奏;段 數、行數、字數都沒有固定規格。 4. 即模仿英國詩人阿爾傑農·查理斯·史文朗(Algerion Charles Swinburne, 1837— 1909)詩歌的旋律所創作的詩。 5. T.E.赫爾姆(T.E.Hvulme, 1883—1917),英國作家。 6. 伯納德·哈特(Bernard Hart, 1897—1966),英國心理學家。 7. 「這是就韻律來說的,詩人的詞彙當然無需從自己的本族語中去尋求。」——艾茲拉 ·龐德。 8. 維爾德萊克(Charles Vildrac, 1982—)、達漢麥爾(Georges Duhamel, 1884— 1966),均為法國詩人。 9. 薩福(Sappho,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抒情女詩人;卡特勒斯(Cattullus, 公元前84 ?—54?),羅馬詩人;維龍(Francois Villon, 生於1431—?),法國詩人;海因(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國詩人。 10. 「但丁:《論俗語》」——龐德注。 11.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美國作家;阿納托利·弗朗斯( Francois Anatole Thibault, 1844—1924)法國作家;德布希(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法國作曲家。 12. 普羅旺斯(Provence),法國一地區。 13. 托斯卡納(Tuscany),意大利地名。 14. 「七巨頭」(The Pleiade)係指十六世紀法國古典派七詩人。「七巨頭」的名稱借 用了希臘神話中對阿特拉斯被轉化巨星的女兒們的稱謂。 15. 阿諾特·單尼爾(Arnaut Daniel),十二世紀普羅旺斯行吟詩人。在但丁的《煉獄 》中,單尼爾被描述為「超群的名匠」。他所創造的一種由六節六行和結尾一節三行詩構 成的詩體,曾為但丁和彼特拉克採用。 16. 此句引自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作品。 17. 卡瓦爾坎蒂(Guido Cavalcanti, 1255? —1330),意大利抒情詩人。 18. 亞瑟·西蒙斯(Arthur Symons, 1865—1945),英國詩人兼評論家。 19. 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英格蘭血統愛爾蘭詩人。 20. 引自但丁《地獄》的第一行。 21. 羅伯特·布里奇斯(Robert Bridges, 1844—1930),自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三〇年係 英國「桂冠詩人」; 莫里斯·休利特(Maurice Hewlett, 1861—1923),英國小說家兼詩人; 弗雷德里克·曼寧(Frederic Manning, 1887—1935),定居在英國的澳大利亞詩人。 22. 福特·休富爾(Ford Huefer, 1873—1939),英國小說作家。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美國現代詩人和評論家,生於愛達荷州,就 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翰密爾頓學院,曾在沃巴什學院短期任教。自一九〇八年至第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他先後旅居意大利、法國和英國。在二次大戰後,他曾因在戰爭中向英美 等國進行親法西斯廣播宣傳而被控犯有叛國罪,被遣返美國接受審判。但經醫院檢查被認 為「患有精神病」,後經美國當時一些著名文人的活動,他最後獲釋,被准予返回意大利 。1922年2月死於威尼斯。 艾茲拉·龐德的主要創作活動集中在二次大戰前的二、三十年代。他有一些詩作,也有一 些譯作。其中包括他對中國古典詩歌和儒家學說的翻譯。他的許多評論對美國文壇具有廣 泛的影響。他被公認為是美國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之一,現代主義的鼻祖。美國許多著名 詩人如葉芝、T.S.艾略特、D.H.勞倫斯、喬埃斯、弗羅斯特以及威廉斯等人都深受龐德的 影響。他親自為不少詩人的詩篇作注,甚至親自修改,例如T.S.艾略特的著名長詩《荒原 》就是由他刪削修改成的。 《回顧》發表於一九一八年,曾經為美國的許多詩人所崇奉,即使今天,在歐美依然具有 廣泛的影響。我們在探索漢詩發展方向的時候,龐德的一些有獨到見解的經驗之談很值得 我們借鑒。 -- 文學獎板 Literprize : ☑簡章 + ☑榜單 + ☑新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https://imgur.com/abs6PTG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86.68.74 (越南)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oem/M.1748077573.A.487.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