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看板 movie
作者 cookieyu (Taiwanese)
時間 2018-01-23 00:24:24
留言 2則留言 (1推 0噓 1→)

你最近一次「側目」是什麼時候?如果你因為在捷運上有人「放浪形骸」的自行其是、在 電影院裡「談笑自如」、在連鎖餐廳大吵大鬧─感到不安、不舒服、不滿而給他們白眼、 側目,那你可能就是導演魯本奧斯倫德想要戳的對象。這種「微言大義」的電影,解釋、 腦補總是百百種。但對我來說,電影想要談的是「中產階級的舒適圈」。 (一) 都市裡的中產階級有其規矩: 在人口少、地方小的鄉鎮或是發展還不發達的過往,人和人的關係較為緊密,很多關係的 建立是實際彼此交往而來的。這個人上個月跟你借了醬油、這個月還你了罐鹽,所以他是 可以信賴的人。你們之間的信用關係是有跡可考的。但在現代大都市,有太多陌生人了, 我們只能依靠更加虛無飄緲的規則和意識型態。比如說去商店買東西,你可能要跟一個你 從未見過、以後也不會再見的店員打交道。所以必須要靠更多的「契約」來作保證。這些 契約如果有政府或其他第三方作保證是最好的,沒有的話,至少要「合理」。因為只有合 理的事才能被都市人「理解」。可以理解代表這些現象是被我們「掌控」的,所以至少是 可以「預測」的。可以被控制、可以被預期的合理性,讓我們再跟陌生人打交道時心裡也 多少踏實了幾分。相較之下,朋友之間的「義氣」,鄰里之間的「人情味」反倒是缺乏理 論基礎的,但那時我們有實際的關係和歷史作參考,在都市裡則沒有。而只要「不合理」 了,都市中發生的事情就有如脫韁野馬般的令人不安。 比如主人翁克里斯欽說他阿公小時後掛塊家裡住哪裡的牌子丟在外面玩就不怕搞丟了。但 現在社會卻似乎缺乏這種信任機制,連去看展要你把手機、錢包擺在外面都覺得不妥。丟 個保險套都能搞成拔河。這不是說社會退步了,而是在一個那麼大的社會裡,面對那麼多 沒有建立過關係的陌生人,你很難毫無保留的交出自己的信任。 沒有人開會制訂這些抽象的戒律,但如果你會因為某些人跳脫現有框架的行為感到不滿或 不安,那你就已經被制約了。我覺得抓狂美術館跟漢內克的大快人心、隱藏攝影機、巴黎 浮世繪(導演魯本奧斯倫有把這部列到他的片單裡,很多地方的確相似)很像。當中產階級 的生活發生了意外、發生了那些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事情時,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 「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力。」在中產階級所處的環 境中,信任與關懷、義務與權力,必須要能被理解,並能被契約實現,不然便不復存在。 (二) 抓狂美術館裡脫軌行為的例子: 面對脫離掌控的事,雖然通常是令人不安的,但我們偶爾也會從中感到刺激及趣味。比如 英國作為最為拘謹的民族之一,他們最喜歡的笑料卻是「尷尬」的場景。同樣的,克里斯 欽在計畫威脅信時,也覺得滿有意思的。當我們在看Jackass的惡趣味、呱吉在大庭廣眾的 羞恥play時,這種小小的越軌和冒險總是給拘謹的中產階級感到趣味。要一直到我們真的 要親自去寄威脅信了,當那種不可控制的不安事到臨頭了,我們才真的笑不出來了...... 選在美術館當作故事背景滿巧妙的。絕大部分的現代人也不知道美術館是在幹麻的,尤其 是隱晦的當代藝術。但是中產階級知道美術館有美術館的規矩,在這裡不能大聲講話(除 非你是館長)、這裡不能拍照(除非你是打掃的人才能碰到展品)。這裡的規矩是即便你看 不懂當代藝術,至少也要裝模作樣、附庸風雅,這就是這裡不成文的規矩,雖然不成文, 但我們卻彼此心照不宣。只有在夜闌人靜,觀光客被趕離美術館之後,這裡才可以轉換成 大放節奏的夜店,換成另一套夜店彼此勾引的規矩。 也許就像傅柯在《瘋癲與文明》裡講的精神疾病一樣。電影裡的妥瑞症「實際上」就是讓 畢恭畢敬的中產階級們感到渾身不自在。這是個毫無道理、又破壞舒適圈的一種現象。但 還好妥瑞症已經被納入「理論」中了。我們可以透過醫學「理解」它,即便渾身不自在, 但我們還是可以政治正確的說要寬容患者。電影最精彩的可能是館內夜宴的行為藝術秀。 在一開始,大家還不以為意,因為行為藝術還是可以被「理解」的。不是說觀眾看得懂你 扮人猿背後有什麼大道理,但至少我們知道當代藝術的古怪以及應該被寬容。所以即便當 整個情況越來越脫序(脫離中產階級所習慣的秩序),大家還不為所動,以為要遵守這個「 看展」的規則。另一個就是很典型的都市人行為模式,沒人先出頭,我就不要當那個破壞 當下默契的人。一直到人們認為我們不再能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去理解,而應該把牠當作一 個無法理解的狂人時,大家才大打出手。不過這段還是滿精彩的,直接派一個赤裸裸的搗 亂者來挑釁這群彬彬有禮的守序者。 (三) 試著把所有現象納入可被理解的理論中(或至少給自己一個藉口): 當面對中下階級或外來族裔(所以也有人說這片是在說歐洲的難民政策)時,中產階級一樣 是感到渾身不對勁,所以大部分的處理方式是視而不見。這群人不會講我們的語言、住在 有飆仔的危險住宅區。偷搶拐騙,連小孩都直接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或找上門來。跟我們 中產階級習慣的生活方式差太多了!既然不知道怎麼相處,不如還視而不見。但視而不見 不代表他們不存在,尤其是當他們真的走進我們的生活時,總該有個處理方法。有禮貌而 合理的作法是說「我沒現金」,這也許是真的,最近北歐的行動支付偶爾也上新聞。但同 時也成為我不想付錢(不想跟你們打交道)的一個好藉口。我開著象徵先進的特斯拉到中下 階級住宅區時,不管是直搗龍潭還是躲在車內,那種「我不屬於這個地方」的不安一直陰 魂不散,怕到連駕車逃逸時都慌不擇路了。同樣的,我們要試著理解我們自己長期對這些 不同階級的冷漠和視而不見。所以我們還會說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經濟體制的問題。這不 單純是為自己找藉口,因為只有給這些現象找個「理論」解釋,中產階級才能過得安穩。 有趣的是,有時候我們還要面對「不同理論」的選擇。比如說美術館的YouTube事件,一種 理論說這種影像是剝削中下階級;另一種理論則說,館方對此屈服,是不是意味著言論自 由受到限制?兩種理論都說得通,但我們不知如何選擇,結果把自己搞得十分難堪。 (四) 中產階級的掙扎: 但究其根本,我們不只是都市人或中產階級,剝開所處環境所給予我們的自我身分認同, 我們跟那些中下階級、外來族裔一樣都還是人類。我們還是直覺得認為我們是信任他人的 人。所以遇到有人喊救命時,我們都會回頭看,但中產階級的身分告訴我們別人會幫忙; 在遇到不速之客找上門來時,我們也想好好處理,但中產階級的身分更不安於這樣大吵大 鬧會吵到鄰居;在知道自己犯錯時,我們也想好好道歉,但中產階級的身分總是要東拉西 扯講一些大道理。但是當我們想擺脫我們的身分地位,好好的作為一個人去作自己該作的 事時,錯過機會的我們卻可能再也遇不到那個欠了一聲道歉的人。 (五) 最後的腦補: 以上多少都有腦補啦。但最腦補的可能是我自己最後這段。這片就是拍給中產階級看的, 不然坎城金棕櫚這種招牌還能賣誰?不知道導演有沒有這樣設計,但是看完電影在這邊大 發議論,各種填空、作申論題的,就是很典型中產階級的行為模式啊!硬要把自己的理解 套在影像上,說服自己看懂了才感到安心XD也有其他人說看到這片對中下階層的同情,但 我們在真的遇到街頭推著輪椅賣牙線、牙刷、口香糖的伯伯都會幫忙嗎?還是只是又會自 己生成一份理論來說服自己為什麼這次不買或是沒捐錢給路邊的街友?不過這種心態雖然 有點偽善,但也不到十惡不赦。不然中產階級們要如何在這充滿陌生人的大都市中自處?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2.30.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16638267.A.C61.html

to3906 : 好文!我個人是覺得本片對於當代藝術的嘲諷也有一定 01/23 06:59

to3906 : 的程度,當然藝術界是中產階級的領域也是很大的關聯 01/23 07:00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