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好雷] Rang De Basanti 青春無敵

看板 movie
作者 lovelandbird (*~NAMASTE~*)
時間 2009-06-08 13:39:38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作者: lemonnice (issue) 看板: India-movie 標題: [好雷] Rang De Basanti 時間: Tue Jun 2 12:34:58 2009 《芭薩提的顏色 革命狂想詩》 以歌舞片文化聞名全球的印度寶萊塢,總是彌漫著歡樂和諧的氣氛,然而在歌舞昇平的主 流之下,仍出現猶如一則現代革命神話的作品《芭薩提的顏色》(Rang De Basanti),劇 中對於現代體制的直接批判,甚至引起國防部高度關切。即使話題爭議不斷,該片仍在海 內外創下極高票房,並於二○○六年全球印度電影獎中獲得八項大獎,充分展現出其獨特 與魅力所在。 《芭薩提的顏色》英文直譯為「paint it yellow」,黃色在此指的是印度國旗上的鵝黃 色,故有「為國犧牲」的深意,影像之間散發出對青春活力的全力揮霍,也因此台灣譯作 《青春無敵》。該片描述一名年輕的英國女電影人蘇,擁有一本來自爺爺在英國殖民印度 期間寫下的手記。書中描寫著當年爺爺在印度作為軍官時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中流露出 即使身處敵對位置,仍不禁為當地青年革命情懷所動容的情感。同樣的感動也延續到蘇身 上,但在題材不被電影公司看好的情況下,蘇決定獨身一人前往印度,完成這部記錄三○ 年代時,五名印度年輕革命家毅然身影的電影。 由於缺乏經費,蘇在友人的協助下,召募了一群德里大學的學生作為演員。這群無所事事 、生活毫無目標的年輕人,原先只抱持著嘗鮮的心態,對於劇本中的革命情節嗤之以鼻, 但隨著拍攝期的推展,他們逐漸了解前人的信念與意志,開始進入了各自扮演的角色。然 而,一場意外悲劇,讓他們開始模糊了電影與現實的界線,當對於這個社會的不滿達到臨 界點時,遂決心在現實中上演一場驚天動地、屬於自己的真實革命。 從旁觀到主角 從沉默到咆嘯 片長將近三小時的《芭薩提的顏色》,可說是一條從旁觀者到革命信徒的衝擊之路。最初 ,這群大學生所呈現出的生活態度 ──林間飆車、燃火作樂彷彿是李歐卡霍(Leos Carax)於《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中主人翁帶著近乎毀滅心態的自溺與 頹廢;一句「腐敗簡直就刻在我們的基因裡」的自嘲,也帶著與丹尼鮑伊(Danny Boyle) 作品《猜火車》(Trainspotting)裡的年輕人一般無所適從,生命中的抉擇太多,而抉擇 代表著負責任,因此他們選擇了不選擇人生。 然而在悲劇發生後,切身之痛讓他們無法再對政府的無能與推託之詞保持沉默,從置身事 外到徬徨無助,接著體悟到「要開啟聾子的耳朵,需要有力的呼喊」,卻沒想到和平抗爭 仍招致更多傷害。深刻感受到自由被剝奪與想法不被重視的苦痛後,這群終於有了「感覺 」的年輕人,本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兩者皆可拋」的心志,他們 拋棄掉忍受現況的過活方式,決定運用激烈手段來捍衛自己的信念,用血發聲,企圖改變 令人失望的社會。 三○年代真實存在的印度獨立運動,於片中並未客觀詳實地描述其歷史背景,而是運用手 記主人──英國殖民軍官的第一人稱口吻,細細吟誦出這些革命份子的愛國熱忱,參雜著 身分上微妙且矛盾的情感,營造出奇特的張力。延伸至與其孫女蘇交錯陳述故事的手法, 拉開時空的縱深,將相隔七、八十年之久的兩個世代做出巧妙的相映,也透過該角色中介 橋樑的作用,並運用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讓五個主人翁與當時革命家得以「結合」。當電 影與現實的影像交相疊映,在真真假假之間,戲中戲味道明顯卻不唐突,形成完美的對應 空間。 抽離傳統 大膽揭露政治險惡 印度寶萊塢素有「無歌舞不成戲」的慣例,相對而言,《芭薩提的顏色》做出嘗試,抽離 掉了大比例的舞蹈場面,只出現在狂歡與遊玩時的合理場合中,但對於歌曲的部分則投注 了更大的心力。經由印度國寶級的電影配樂大師A. R. Rahman之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敘 事技巧,透過一首首悠揚而多元的曲調,加上字字斟酌的歌詞,配合主觀的第一人稱獨白 敘事,凝成一篇富含音樂性與詩意的革命扉頁。 以一場靜坐抗議卻被暴力驅離的場景為例,透過慢速畫面造成的殘影效果,配上人聲吟唱 著:「為了現況有所改變/血液在流淌/從我眼睛的反射裡/血液在流淌/從這身軀滴落 /附著這大地/從街道小巷往外擴散、流過/為了創造新色彩/血液在流淌/隨著這敞開 的傷口/伴隨著抽蓄的疼痛/慢慢地、慢慢地/質疑的手指/回應的卻是拳頭/與此同時 /血液在流淌/血液在噴湧、血液在噴湧、血液在噴湧……」,悠揚的音符恰似在撫慰傷 痛,但歌詞間卻在在透露著溫柔底下的殘酷,畫面中警棍一次次的揮動都伴隨著人們的倒 下,充分展現出人民被奪取發聲權的無助與被動。雖不及經典名片《波坦金戰艦》中「奧 迪薩石階」橋段的衝擊與震撼,卻透過音符揉合出另一種暴力美學的幽然。 導演拉凱什翁普拉卡梅拉(Rakesh Omprakash Mehra)於電影的準備製作期間,曾經做過調 查,他發現印度許多有名的革命家,已經不復見於當下年輕人的記憶中,這樣的結果甚至 讓他有一度想放棄拍片的計畫。然而最後在《芭薩提的顏色》裡所呈現的,不僅帶入英國 殖民時期的歷史脈絡,更針砭了當代缺失的社會體制──政治上指鹿為馬、權力取向的陋 習,官方無止盡的推託諉過,以及不肖商人以利為先的醜惡嘴臉,都不避諱地暴露其短; 對於情節發展的設計,雖然幾乎到了離經叛道的程度,卻不失為一種大膽嘗試。然而在種 族、宗教這項亙古的難題上,即使也企圖深及觸角,但略顯流於一廂情願,實屬可惜之處 。 愛國主義已然模糊的一代,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茫然失措,一直是近代電影特別著重探討的 議題之一,雖然該片代入了印度當地的歷史記憶,卻也在面對社會強權如何自處的議題上 ,製造了相當程度的普世性。或許《芭薩提的顏色》恐有偏激之嫌,其中也存在著倫常觀 念、非法正義等諸多有待商榷之處,但傳達出勇於對抗不合理脅迫的意念卻讓人難以漠視 ,亦如同義大利的現代革命史詩作品《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對於這些這些 從渾渾噩噩中覺醒的年輕人而言,抱持著「沒有國家是完美的,只能讓它變得更好」的心 境,為自己而揮舞旗幟的時刻才是最美好的燦爛時光。 -- ◆ From: 209.8.41.150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244439579.A.F4F.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