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5/6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x 陳銳

看板 clmusic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時間 2025-05-07 00:45:37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安聯人壽30週年交響之夜 —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x 陳鋭 指 揮|尤洛夫斯基 Vladimir Jurowski 小提琴|陳鋭 Ray Chen 樂 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RSB Orchester 5/6 (二) 19:30 臺北 國家音樂廳 【演出曲目】 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品56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 (安可曲: Ysaÿe: Sonata No. 2 for Solo Violin, Op. 27 "Obsession") ——————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98 (安可曲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號) 上半場是場有點不穩甚至一點小意外的演出 下半場則極為醇美,指揮尤洛夫斯基充分展現他對樂團的控制力 與充分展現RSB能耐的傑出演奏 整場布拉姆斯的曲目 開場不是以一般常見的布拉姆斯兩大序曲(大學/悲劇)開場 而選擇了更為年輕的布拉姆斯逐漸往大型管弦樂曲挑戰的《海頓主題變奏曲》 這也是個人非常喜愛的曲目,因此非常期待指揮的詮釋... 從主題開始,尤洛夫斯基就表現出他對樂句的雕琢講究 即使不一定能完全認同他一字一句的詮釋, 但可以感受到他的專注與對樂團亦步亦趨的引導... ...不過《海頓》個人覺得有一點小問題,比較是聲部平衡上的疑慮: 指揮意識到這是首近乎於室內樂集的演出曲目, 所以弦樂只用了8-8-6-6-4(應該是?)的中型編制 不過樂團是以傳統德系(Vi1-Vla-VC-Vi2)的方式入座,但把Bass拉到最後一排 幾乎在管風琴前(其他國內樂團演出時通常是定音鼓的位子) 這導致樂團座位區非常深,低音提琴放在反射區前導致低音非常雄厚 但小提琴一二部像是百人大型樂團一樣幾乎懸在舞台邊緣的鏡框區外 不過又是小型編制,實在很難跟強化的低音跟木管比拚 導致整首《海頓主題變奏曲》有一點轟轟作響 一些很美麗的弦樂與木管對唱變成不太平衡, 我坐在三樓覺得雙簧管特別響亮到過頭了...有點可惜 讓這首應該是管弦親切對唱的愉快曲目有點失焦了 (之後的曲目,弦樂變成一般編制後,聲部就正常了, 或許一開始就不要縮編搞不好效果還比較好) 接下來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我覺得布拉姆斯當年敢不把姚阿辛的指教照單全收 薩拉沙蒂甚至批評第二樂章的旋律給雙簧管搶走了 或許就意味著這是一首以小提琴為唯一焦點的非傳統協奏曲 ...而陳銳的詮釋偏偏是非常Prima Donna的 可能非常適合其他協奏曲 (例如柴可夫斯基) 但在布拉姆斯裡變成不太有與樂團的對話了 而且他的樂句是非常戲劇性的...每 一 句 都 是 讓我想到近年日本演員不分電視電影 都是用舞台劇那種全力表現喜怒哀樂的表演技巧... 雖然敬佩Ray在推廣音樂上的努力 不過今天在布拉姆斯的詮釋嘛... 起碼我覺得Too Much了 (然後他在第三樂章裝飾奏前又斷弦了 副首席沒注意到他有帶弦 拿著陳銳的琴走回後台去找弦...陳銳只好用首席的琴勉力拉完裝飾奏 可惜) 下半場則是非常非常精彩的演出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對我來說 是個更為自省 與自己對話的作品 第一樂章的主題 一開始有點沒那麼流暢 似乎有點欲言又止 但開始發展後 樂團就逐漸發出讓人讚嘆的聲音了 而且尤洛夫斯基應該非常注意細節 在卡農的對唱時 他有特別指示小提琴交替換弓(第一三五譜架下弓 二四六譜架上弓...這樣交替) 這平常只聽唱片還真的沒注意到,我找了一下Youtube 小克巴萊有做過這樣的指示 https://youtu.be/uUV5K20xuN4?si=ynYgDhD0G4hz_Zj1&t=303
(個人孤陋寡聞,若有其他指揮這樣演出還請告知,尤洛夫斯基在第四樂章也有再用一次) 其他指揮多半是齊奏...這樣的效果見仁見智,但的確顯示出尤洛夫斯基對細節的講究 第二樂章是今天的精華 尤洛夫斯基把一層層堆疊的和聲與旋律處理的非常完美 無論是各聲部獨自的樂句詮釋與交替 都非常的精心處理 我第一次欣賞到布四的第二樂章不僅僅是詼諧第三樂章前的慢板 原來是充滿如此豐富的陳疊與發展輪替 還有中提琴原來也可以發出這麼美的聲音XDDDD 在下只能用無比醇美來形容 而第三樂章的快意律動 第四樂章的逐漸高潮到終曲 尤洛夫斯基充分表現他與柏林廣播的默契 真的非常精采 最後以華美的匈牙利舞曲第一號作為安可 非常值得聆聽...的半場演出XD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69.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746549941.A.EB4.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