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clmusic
節目
巴哈:e小調第六號組曲,BWV 830
席馬諾夫斯基:二十首馬祖卡舞曲,作品50,第三、第七、第五及第四首(依演出順序)
魏本:鋼琴變奏曲,作品27
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
安可曲
巴爾托克:三首匈牙利民謠,Sz.35a
巴哈: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二冊f 小調序曲與賦格,BWV881
巴哈:降B大調第一首鍵盤組曲,第 4 首薩拉邦舞曲,BWV825
貝多芬:鋼琴小品,Op.126,第一首
人老了,記憶沖淡的速度很快,快速的紀錄一下簡要感想
衛武營這幾年的時間,絕大多數天花板的燈光開口都是開七處(1~3、6~9),唯有當天
晚上難得只開一處(6)
音響反射板不若Pires、Levit降得這麼低,也比陳必先和白建宇再高一點
這設計肯定是Piotr Anderszewski的要求,這設計也強烈反應到當天衛武營的聲響
巴哈BMV.830在大會手冊裡,提到巴哈這首組曲不再是為教會作曲,而是譜給愛樂者。
但是Piotr柔軟詮釋之下,反而像是巴哈在高聳天頂的教堂裡彈奏這極作,衛武營
音樂廳化身挑高中世紀教堂,樂友則是無論身處遠近都親身蒞臨到上帝的住所朝聖,
天使的美聲直達天穹。
CD錄音已經讓平常不太啃得下巴哈的我,不斷感受到巴哈的偉大,當天在這麼美的場地聲
響之下,更是絕無僅有的體驗。
整首組曲七個章節完全不帶刺耳的和弦和觸鍵,柔美的餘韻和連續性一直持久到組曲的最
後一個音符。
而席馬諾夫斯基馬祖卡舞曲第3,7,5,4,現場瀰漫的氣氛我從來沒在錄音聽過,只能留
給現場的幸運樂迷各自的回憶,波蘭鋼琴家彈波蘭作曲家的選曲,又特意安排3754
這樣的順序,毫無突兀的結束上半場演出。
下半場的安排更是令人驚喜,魏本晚期遵循十二音列所譜的鋼琴變奏曲,在Piotr彈奏之
下,竟不會有單音急促而突兀的前衛,而是似乎有點不尋常散發不如往常所聽到的音色,
持續到結束的瞬間,然後....然後!Piotr就直接過度到貝多芬的第三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了!
完、全、沒、有bandgap!就這麼好似魏本幫貝多芬OP.110添加了一段前奏般的和諧柔順
~~
天哪,這就是我想要在現場聽到鋼琴家精心安排的橋段!完全臣服這樣的安排!
(鵬博也在現場,我很期待多在他主辦的音樂會聽到這種設計...)
Piotr的OP.110不似Pires配上Fazioli一樣毫無稜角,打磨的光滑圓潤般毫無火氣,
整場的基調就是柔軟甜美並延續音符不間斷,在這之上仍不乏大動態以及閃爍著光輝。
或許Piotr沒有展現凌厲極度精準的技巧給聽眾作自身的證明,然而詮釋在處處都顯出巧
思,風格沈穩而且構思完整。
在連四首安可曲,都宛如是當初設定音樂會的一部分,不,是衛武營的一部分,至少是當
晚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有曲目絕對是持著同樣風格的精品,詮釋得淋漓盡致,吃完大餐再續攤buffet
當天的音樂會為什麼特別?
衛武營的殘響依照設計是2.2秒,但是尾韻清晰且和諧。平常開口設置,讓衛武營在音符
之間的空白帶著淡淡尾韻。當晚的殘響則不再是這麽輕描淡寫......又濃又厚的殘響,
罩住整個音樂廳,在鋼琴家周遭直徑10公尺宛如建構出硬光罩,
在中間清晰直接,在之外柔軟又濃郁,但是神奇的是,2.2秒過後就會規矩的結束,
不會在廳堂內亂七八糟的胡亂彈射。
如果焦元溥將Pogorelich年初在台灣的演奏形容為管弦樂般持久延續,
那麼Anderszewski當天的設置就是在拉大提琴獨奏,任何一個音都盡情延續到「提琴」家
想要接下一個音為止,這些特點在他的錄音應該沒有見過,而是僅存在於3/3的那個晚上
鋼琴家自由自在地歌唱,整個衛武營音樂廳則是最佳響板豪不保留的共鳴共振。
-----
Sent from PttX on my i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678219644.A.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