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摩托文化

看板 SuperBike
作者 Job314 (永遠的Airman MJ)
時間 2003-08-01 23:58:14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其實「正名」的運動更需要時間的醞釀。我們來看看「鐵道文化」 這個休閒「運動」是累積了多久才有今天在媒體和民眾認知上的地 位?洪致文本人又在這一方面努力奮鬥了多少年? 台糖五分車的日子是許多上一代人共同的記憶,因此,所謂以鐵路 作為旅行的交通工具的訴求,若朝精緻化和高附加價值走去,就有 可能的吸引到這一些老一輩的人。類似的火車記憶是跨時代的,而 擁有這些記憶的人目前又有經濟消費的能力,所以在對於廠商方面, 推展這一種休閒方式就有其經濟上的誘因。即使台鐵在很多方面不 爭氣,但是關於鐵道文化的論述、文獻、節目、旅遊活動等長期以 來的加總努力,所以投入鐵道文化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即使台灣 的鐵路就只有那一千零一條。 這就是一個「正名」後開始能孕育相關經濟產業活動和文化最好例 子。不過大多數在摩托圈子裡的人,並沒有看到或學到這一個在台 灣結合當地特殊鐵路情境,不盲目完全進口國外經驗的成功例子。 同樣的,我們再想想看,十五年前有「鐵道文化」這一個詞嗎?若 有,也僅只限於這些新舊玩家間的熱血而已,至少我查過報紙的紀 錄,那時候根本還沒有這一個詞。 再看看目前的大排氣量摩托車在開放後所遇到的一些狀況。在公眾 眼裡的 public image 要如何塑造是很重要的。可是車友們對外塑 造 public image 的管道在哪裡?集體的公眾形象若建立的好,可以 在未來辦一些和其他企業掛連的贊助活動中,進行的順利些。沒有 錢,大規模的東西就很難做起來,這是現實面。 但是很遺憾的,素質良好的車友雖然不在少數,但他們的行為在於 創造 public image 的 channel 只有平常假日出遊而已。這種 image 的塑造是一時的,而且上路吸引人家的,常常是因為台灣的特殊文 化下所造成的對於一種 scarcity 的羨慕,也就是「量少為稀」的 價值。真正車友們所想要傳遞出來的健康的 image,反而被壓在機械下面。 我們需要媒體的管道。 可是如果你有注意媒體任何關於摩托車的報導,你就會理解,許多 的記者根本一竅不通。誤導就算了,還常常不自覺以污名化的方式 來報導相關新聞,對於 motorcycle 在公眾形象上又砍了好幾刀。 所以我認為由下而上草根式開始以摩托車來「正名」是非常重要的。 正名的過程不可能是有組織的行動,一定是從車友間的閒談開始。 撇開其他的努力不談,光這個過程,如果現在開始作,我預計花個 十年才能普遍吧。 我有時間再提出第二位什麼要稱之為摩托車的看法。當然,我的看 法可能有許多盲點,歡迎指教。現階段強調文化才有可創造出跨性 別和經濟階層的 market base。摩托車的美當然是在於機械,但是 對於大眾論述的時候,過於強調機械和速度會比較難說服人家加入。 後記:文化可以從摩托旅遊下手。至於旅遊所產生出來的結果(文 字、影像、影音)要怎麼去包裝才能創造出更大的 reader base 並且提供經濟行為(可以賺錢)的想像態,說實在的,目前國內的 相關雜誌都還要努力,企業更為尤然。 ----轉錄於機研---- -- ◆ From: 140.112.246.85
※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perBike/M.1059753412.A.636.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