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YanYi/M.1699649397.A.973.html
Re: 《世說新語‧方正第五》50(劉簡無言)
看板 | SAN-YanYi |
---|---|
作者 | Makucy (承先啟後) |
時間 | 2023-11-11 04:49:55 |
留言 | 0則留言 (0推 0噓 0→) |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世說新語‧方正第五》50
: : 劉簡作桓宣武別駕,後為東曹參軍,頗以剛直見疏;嘗聽記,簡
: : 都無言,宣武問:「劉東曹何以不下意?」答曰:「會不能用。
: : 」宣武亦無怪色。
: 這則《世說新語》故事的主人翁剛直男「劉簡」,
: 他的家族長輩名氣比較大,
: 來簡單介紹一下。
: 劉簡的高伯祖(高祖父的哥哥)「劉廙」,
: 在《三國志》中有傳,為曹操效力。
: 而在演義裡面,只有第 79 回眾臣四十餘人奏請漢獻帝禪位時,
: 有讓「劉廙」列名在領銜奏請的諸臣當中而已,
: 演義裡的劉廙沒有其他具體言行表現。
: (或許因為如此,劉廙一直沒有在光榮三國志系列登場。
: 但話說回來,一樣是唯有列名、別無事蹟,
: 劉備陣營的「向舉」、「劉豹」卻有機會可以亮相~~)
: 除了高伯祖劉廙以外,
: 劉簡的祖父「劉喬」也是西晉名臣,
: 在西晉八王之亂中數度領兵參戰。
: 劉喬年輕時還曾參與平吳之役,
: 當時劉喬是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兼竹林七賢之其中一賢「王戎」麾下的「參軍」,
: 劉喬與另一位「參軍」羅尚(羅憲兄長之子)一起擔任王戎軍的先鋒,
: 率軍攻破了孫吳重鎮武昌。
: 至於劉簡,在這則《世說新語》故事中,
: 他也在桓溫麾下擔任「參軍」,
: 只是劉簡「剛直」得讓桓溫不太舒服,
: 大概就不像祖父劉喬那樣得到長官重用了~~。
: --
: 推 Houei: 陶濬表云武昌以西並復不守 晉書寫武昌守將直接降 接收較佳? 11/07 20:48
: → Makucy: 依據相關文獻記載的文意及當時人的說法,確是攻破。 11/11 01:47
: → Houei: 1.晉書王戎傳 可不是這麼說的 2.攻破可有交戰紀錄 供參考? 11/11 02:32
此役史籍原文多記載為「破武昌」,
如果照搬史籍原文說「破武昌」,
大概就沒什麼好爭議的了。
看來質疑的關鍵是在於「攻破」的「攻」字?
《資治通鑑》卷 81 晉武帝太康元年:
「王戎遣參軍襄陽羅尚、南陽劉喬將兵與王濬,吳江夏太
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昺皆降。昺,翻之子也。」
合攻,表示有以武昌為目標的攻勢,但細節史籍未載。
《晉書‧王戎傳》:
「(王戎)遷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受詔伐吳。戎遣參軍羅尚、
劉喬領前鋒,,吳將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眾
詣戎降。戎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將孟泰以蘄春、邾二縣降。」
這裡明言王戎派羅尚、劉喬領前鋒「進攻武昌」,
表示羅尚、劉喬兩人有率軍實施進攻武昌的軍事行動,
至於這進攻的攻勢發展進行到什麼程度,
史籍就沒有明講了。
是否晉吳兩軍曾有在武昌外圍小規模交鋒過呢,
還是羅尚、劉喬與王濬軍分道配合進軍逼向武昌、以勢威嚇,
光這樣就已經嚇壞吳將了呢?
不是只有到攻擊城牆、蟻附攀城的程度才算「攻武昌」,
凡此都是進攻武昌時所可能發生的情況,
只是史籍沒有細節紀錄。
但這沒有關係,既然劉喬等人有攻勢行動(而且是與王濬合攻),
而且最終也導致武昌應有的防備守禦狀態有所破壞。
既攻而後「破武昌」,以攻破武昌來描述,
我覺得沒什麼可疑之處。
另一方面,「投降」與是否曾交戰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可能不戰而降,也可能交戰後發現難以取勝而決定投降。
單看〈王戎傳〉說的楊雍、孫述、劉朗投降,
無法直接得到武昌守將皆直接投降的結論。
附帶一提,《晉書‧王濬傳》說:
「(王)濬自發蜀,,攻無堅城,。
於是順流鼓棹,徑造三山。……」
這段敘述明顯是誇飾的行文筆法,
因為〈王濬傳〉在這段文字前面才剛這麼說:
「二月庚申,克吳西陵,獲其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
太守虞忠。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軍陸晏。乙丑,克樂
鄉,獲水軍督陸景。」
而虞翻之子虞忠,以及陸抗之子陸晏、陸景有何遭遇?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記載:
「晉征吳,(虞)忠與夷道監陸晏、晏弟中夏督(陸)景堅守不下,
城潰被害。」
所以上面〈王濬傳〉說的「濬自發蜀,兵不血刃」,
根本就不是事實。
那麼後面接著說的「夏口、武昌,無相支抗」,真的是真的嗎?
考慮到上面這種記載敘事的過度誇張情況,
再加上以《晉書》的行文而言,
在記述戰爭中用到「」字來敘述「某某」者,
基本上都是有交戰的情況。
(其實不只《晉書》是這樣,比如說翻開《三國志》也是如此)
那麼有好幾則史籍相關記載都是以「破武昌」來作敘述,
不由得讓人對於武昌地區的吳軍是否真的「無相支抗」產生一些懷疑。
幾則史籍記載列於下方:
《資治通鑑》卷 81 晉武帝太康元年三月:
「及張悌敗死,揚州別駕何惲謂周浚曰:『張悌舉全吳精兵殄滅於
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今王龍驤既,乘勝東下,所向輒
克,土崩之勢見矣。謂宜速引兵渡江,直指建業,大軍猝至,奪
其膽氣,可不戰禽也!』浚善其謀……」
上面這段《通鑑》記載大致與《晉書‧周浚傳》內容相同:
「時聞龍驤將軍王濬既破上方,別駕何惲說(周)浚曰:『張悌率
精銳之卒,悉吳國之眾,殄滅於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今王龍
驤既,兵威甚盛,順流而下,所向輒克,土崩之勢見矣。
竊謂宜速渡江,直指建鄴,大軍卒至,奪其膽氣,可不戰而擒。』
浚善其謀……」
《晉書‧武帝紀》太康元年二月:
「(王)濬進,遂泛舟東下,所至皆平。」
《晉書‧劉喬傳》:
「(劉)喬少為祕書郎,建威將軍王戎引為參軍。伐吳之役,戎使
喬與參軍羅尚濟江,,還授滎陽令,遷太子洗馬。」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131.1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YanYi/M.1699649397.A.973.html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YanYi/M.1699649397.A.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