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談新編北管布袋戲的劇情編排《高平關》

看板 Palmar_Drama
作者 linmiou (小蝶)
時間 2016-09-23 23:44:18
留言 4則留言 (3推 0噓 1→)

朋友寫的一篇好文,因為她沒有批萬帳號,所以就幫她轉過來了~ (本文首次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1386 ) ------------------------------------------------------------------------------ 「新編」不「新」: 談新編北管布袋戲的劇情編排《高平關》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16/09/04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臺北木偶劇團的年度大戲、新編北管布袋戲《高平關》(以下簡稱「新編《高平關》」) ,首演至今已經有半個月,網路上卻遲遲沒有看到相關心得或評論。排演一齣戲,尤其是 這種「年度大戲」,往往曠日費時、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倘若演完就完了,未免太可 惜。這篇心得文試圖從新編《高平關》切入,思考傳統布袋戲如何實現現代轉型,希望能 夠引發讀者和觀衆的迴響以及更進一步的討論。 新編《高平關》是在既有的北管布袋戲的基礎上改編而來。此次改編為了突破傳統布袋戲 的表演形式,製作團隊在舞臺設計方面作出不少嘗試和努力。例如,以清一色黑色木板搭 建彩樓,以降低視覺上的干擾;又例如,利用各種道具區隔前景、中景和遠景,使得同一 個舞臺能夠容納、表現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然而就故事情節而言,整齣戲充滿「不上不下 」的折衷與妥協。 所謂「新編」不「新」,不是指新劇本未能超越原作,而是指改編之後的《高平關》未能 體現現代觀衆的欣賞習慣和心理預期。我不是激進的改革派,我不覺得當代的布袋戲演出 應該徹底拋棄傳統、往舞臺劇或現代戲劇的方向發展。我所要提出並引起讀者注意的是: 當我們討論「傳承」的時候,是否注意到傳統的故事情節和演出形式與當下一般觀衆的觀 看經驗(例如電視劇、電影、舞臺劇)之間的落差? 《高平關》的故事發生在五代十國,主角是青年時代的趙匡胤(即後來的宋太祖)。趙匡 胤的父親趙宏殷本是後漢文官,與同朝為官的武將高行周關係密切。後來權臣郭威篡位、 改國號為「周」,趙宏殷當了後周的貳臣,高行周則堅守高平關、拒絕向朝廷投降。郭威 忌憚趙高兩家裡應外合、遲早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派趙匡胤率兵攻打高平關,企圖 一舉重創趙、高兩家,坐收漁人之利。在劇情編排方面,我認為這齣戲最大的問題在於沒 有處理好故事的主要矛盾。 對於「借人頭」的提議,高行周提出一個相當有力的質疑:「人頭」借去要怎麼「還」? 如何保證一定會「還」?他的犧牲固然可以保全趙宏殷一家的安危,但又有誰能夠保證趙 匡胤一定會兌現承諾、守護高家的血脈?事實上,在這樣的情境下,趙匡胤不可能作出任 何具有強制力的保證。 想要打動高行周,他所能做的除了道德上的陳述和表白,更重要的是要展現出兌現承諾的 決心和能力。在這兩方面,趙匡胤的表現都非常缺乏說服力。他先是建議高行周投靠外族 ;遭對方斷然否決之後,繼而指出高平關終有一日會被攻下;同時提醒高行周,不要忘記 高懷德和自家小妹的婚約。 這一番說辭,聽上去像是軟性的威逼利誘,缺乏晚輩對長輩應有的誠意,更看不出受恩者 對施恩者應有的內疚和歉意。至於趙匡胤的武力和智計,導演和編劇在上半場作了不少側 面的鋪陳。例如高行周夢見紅面大漢殺入軍中,於是夜觀星象,得知兩軍交戰、己方主帥 有生命危險。可是從頭到尾,趙匡胤除了打敗兩個老芋仔在軍中立威,在戰場上幾乎無所 作為。 而且,他明知高行周的實戰經驗遠在自己之上,仍然大意輕敵、貿然出兵,因為判斷失誤 而在戰場上節節敗退,顯得謀略不足、魯莽有餘。最後,趙匡胤搬出自己與太子的交情, 拍胸脯保證來日太子登基,他必定竭盡所能讓高家子孫出人頭地。高行周念及兩家後人的 婚約,又想到天象啟示趙匡胤有帝王之相,便在一種「反正就是這樣了」的氛圍中自刎了 。 編劇和導演似乎有意把這齣戲寫成趙匡胤的成長故事,讓觀衆見證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如 何見識人心的險惡和權力鬥爭的殘酷本質,結果反而落入帝王將相題材的窠臼,讓人覺得 趙匡胤全憑主角威能達陣,經歷一連串的「震撼教育」卻毫無長進。 整齣戲的高潮是高行周殺身成仁,趙匡胤再入高平關,取得高行周的人頭和降書。那一幕 還出現了一個不太合理的細節:趙匡胤如約而至,看見高行周的部下披麻戴孝、神色哀悽 ,詢問發生何事,得知高行周已經自殺身亡。 這一問事實上是「明知故問」,因為根據前面幾幕提供的訊息,趙匡胤早就知道父親寫給 高行周的書信的內容。他來拜訪高行周,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勸高行周殺身成仁。可是 在實際的演出中,趙匡胤表現得十分震驚,彷彿高行周自刎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這樣的情 緒反應,未免前後矛盾、有違常情。 除此之外,我認為劇本對於高行周的心境可以作更多層次的描寫和鋪敘。昔日好友改仕後 周,他心中是否真的不存一絲一毫的芥蒂?面對老朋友的兒子、一名前途無量的青年才俊 ,趙匡胤的到來,難道不曾喚起高行周的愛才、惜才之情嗎?我對傳統戲曲所知有限,不 清楚傳統北管戲的《高平關》如何合理化趙匡胤「借人頭」的行為和高行周自我犧牲的動 機,自然無法比較新編《高平關》的處理是否超越前人;但就實際演出的狀況來看,這部 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新編《高平關》在劇情編排上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未能有效地利用故事情節揭示角色之間 的關係。以趙匡胤兄妹和高懷德的相遇作為全劇開場,感覺新鮮有趣、不落俗套。遺憾的 是,趙家兄妹和高懷德分道揚鑣之後,導演和編劇並沒有安排他們分頭解任務、跑劇情, 錯失了一個交代人物關係的大好機會。 第二幕趙宏殷登場,趙匡胤卻沒有出現。如果我沒有記錯,觀衆要到下半場才有機會透過 情節來確認他們二人的父子關係。第三幕高行周登場,高懷德直到那一幕快要結束時才出 現。此時,距離演出開始已經過了一個小時。除非觀衆提前閱讀現場發放的DM,或者具備 傳統戲曲的相關背景,不然單憑視覺記憶,似乎不容易把「高行周的兒子」和第一幕中武 藝高強的嘴砲青年關聯到一起。 順帶一提,我認為DM上的「情節大綱」四個字有誤導觀衆的嫌疑,改為「故事背景」或許 更加適合。中場休息的時候,坐在我前面的小男孩問媽媽一些關於劇情的問題,那位媽媽 回答說:「不知道,看不懂在演什麼。」 北管戲和布袋戲擁有悠久的文本傳統,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宏殷、高行周的兒子叫高懷德, 對於過去的觀衆而言固然是看戲的常識,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當代的觀衆 保持同樣的期待?今天的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已經習慣依據造型、對白而非背景知識 來區分不同的角色。 他們往往希望在演出的第一幕或前幾幕就掌握每一個角色的目標、角色之間的關係和故事 的主要情節。如果說現代的觀衆在觀看布袋戲演出時,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納入現代 舞臺劇或影視作品的觀看脈絡,那麼,上述要求又是否合理、必要? 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還覺得新編《高平關》的某些表演動作或情節累贅多餘,既不能 推動情節發展,又模糊故事的焦點。第一幕趙家小妹和高懷德登場時,亮相、整冠花了至 少十分鐘。 我原本期待這兩個角色會對後續的劇情產生一定的影響,沒想到二人的戲份連高家的老傭 人福保都比不上。最後一幕趙匡胤登基,完全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顯得意義不明、多此 一舉。後來經過熟悉戲曲的朋友提點,才知道這些都是北管戲的傳統套路。例如趙家小妹 和高懷德的「跳臺」,在今日的北管戲中仍然相當常見。以我之見,趙匡胤兄妹高懷德的 互動其實值得進一步挖掘。 假如篇幅允許,這三個角色或許可以開展一段十分精彩的支線劇情,賦予高行周殺身成仁 選擇更充分的合理性。至於最後一幕,如果能夠將焦點拉回趙匡胤登基後如何重用高懷德 、促成兩家後人聯姻,亦可以有力地回應趙匡胤對高行周的承諾,免除畫蛇添足的疑慮。 「傳統」的弔詭之處,在於你必須意識到它的魅力,才有機會將它轉化為自己的優勢和文 化資源。在我看來,今天有志於從事傳統戲曲的製作團隊應當立足當下,重新思考、定義 傳統的故事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價值和意義。在舞臺演出的層面上,「傳承」或許應該表 現為自覺的取捨和主動的調整。就培養、教育新一代布袋戲觀衆而言,不假思索的全面繼 承不但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導向「傳承」的反面。這是我從新編《高平關》所引發的一些 思考。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0.178.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almar_Drama/M.1474645462.A.83F.html

Anfresco: 推傳統! 09/24 00:04

biglafu: GOOD 09/24 14:22

monster815: 推認真心得,必需要有新一代的年輕人認識傳統的美,傳 09/24 20:20

monster815: 統才得以延續(不知在哪看到的) 09/24 20:20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