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MAC
https://imgur.com/H1CtyWc
這個是跑 磁碟工具程式 列出的結果
我裝了兩台實體外接硬碟
1。首先,我的標題可能不正確,檔案系統應該是跨 OS 的存在
如果有適當的 driver, 就算在 win 下,也是看到這種架構
2。WD My Passport 260D Media 是不能改的名字
猜測它是硬碟的型號,我買兩台,舊的 2T,新的 5T
WD 是廠牌,它有好幾個產品線,我買 My Passport
260D 不知道是什麼,雖然容量不同但兩台都叫 260D
這點不關蘋果的事,是 WD 搞出來的;當然板友如果對 WD 了解甚多,可補充講解
3。最一開始,我可以從根部按"清除",然後 format 成 Mac OS擴充格式,或者 APFS
之後我可以在根部按"分割區",然後切成兩塊,一塊 APFS,一塊 Mac OS擴充格式
我的問題在這裡:那一開始的格式,沒意義,對吧?
不然豈不是有這些架構可能
root(MacOS) -+--- Mac OS
+--- APFS
或
root(APFS) -+--- Mac OS
+--- APFS
我會這樣,是因為簡單的學過子目錄觀念的子目錄腦袋
但愈想愈覺得沒意義,APFS 有卷宗的意義
(爬文看到說在 HDD 用起來不會更好,但看在有機會了解新觀念的份上,我試了
反正硬碟很便宜的,原諒我當一次土豪 XD)
其實我用 APFS 好幾年了,今天才搞懂什麼叫"可再加卷宗,不用先分割 size"
但我還是不懂有何意義,因為"子目錄不就是這個意義" XD
我曾一直以為,在以前硬碟寸土寸金的時代,有必要嚴格管理特定子目錄,保留 size
所以才創造了分割,先割好 size,這樣就算個保障
因此雖然硬碟可以割得很複雜,但我都沒在用,幾乎一個分割就佔整台
但在 win os 下,因為我接觸了 ghost 軟體,它以分割為運作單位
所以我開始習慣一個實體就用兩個分割,一個是 OS 分割,一個是 data 分割
然後我都把 OS 整個 ghost 到 data 去做成一份 image
因為我的工作環境是蠻常把 OS 搞到不穩定,重灌又慢
所以 ghost 一次還原一套 OS 對我幫助很大
回到上面兩個假說,APFS 有卷宗的意義,而 Mac OS 是因為我 Time Machine 有需要
爬文看到說 TM 現在支援 APFS 了;原諒我還沒跟上,
因為我是舊機,且不輕易升級 OS(目前是 Catalina),
曾升過搞到一堆現有軟體不相容,真的痛不欲'升',所以夠用就好
(懶人躺平,不求上進,可以噓了 XD)
但分割區似乎不必再有一個大分割包小分割的概念吧?
我這也是用以前 fat 時代,Primary & Extended 觀念來看的
那時很明確啊,Primary 就是一個,而 Extended 肚子裡才可以有小分割
但後來 Primary 可以有不只一個,所以兩個 Primary
或一個 Primary 再一個 Extended 都可以...
那時的分割頗有子目錄(或說分層管理的感覺)
若如我所猜 root 不需要存在,那就是
-+--- Mac OS
+--- APFS
這樣的觀念,一開始先 format 成什麼,不重要。(算是 UI 操作必需有的過程而已)
反正接下來切時會再 format 一次
4。那這又是什麼;重附一次網址
https://imgur.com/H1CtyWc
下面那台有個 APFS 實體儲存裝置 disk4s2
可以觀察到,兩台實體硬碟在這裡不對稱,下面那台多這個東西
這可難理解了
就請教這個,謝謝
--
我覺得是要獨立於 OS 之外,說 file system 也不對
而是架構它的 partition..
其實我先回 athlun 的推文,再回來看你這個
APFS 可以假分割這事我昨天搞懂了,但不知意義何在
在下面我有提到,我終於回想起,從前為什麼我要學著去分割;和子目錄有何不同
因為若我想灌 multi-boot, 要 win os/linux 共存,
這不能放不同子目錄,一定要不同分割啊!
以前我可是有需求比如 win xp 就獨立兩套,又灌 win95, win nt 共存
這些不能只是放不同子目錄,一定要放不同分割;所以分割有意義
但在 Mac OS 下這意義小多了,我不再玩這麼多 OS 了 XD
不知有沒有人因為新版 Mac OS 相容性低,所以又自己切分割,加灌舊版 Mac OS
我曾在一個晚上,來來回回不斷重灌不同版本的 Mac OS, 夠痛苦
若可以切分割灌不同版本 Mac OS,而且又不用先設定分割大小,那真的很棒
不過 Mac OS 是版權軟體,撇開黑蘋果不談,我不知要怎樣灌兩套不同版本
primary 和 extended 是還好,當年用的也是圖形化界面(原來不是 extend, 要再加 ed)
extended 單獨存在的話,也只是個容器,裡面必需有分割才能使用
所以若我繪圖,就這麼畫吧!
-+---- Primary
+---- Extended -+--- Logical 1
+--- Logical 2
+--- Logical 3
+--- Logical 4
關鍵字搜尋我找到這個,我先去看一下
https://www.cyut.edu.tw/~ckhung/b/sa/partition.php
突然理解到一點,分割還有一個意義:可以裝不同的 OS
這東西在虛擬機或 Docker 之類觀念出來後,可能被模糊化了
比如我只有一個分割好了,裝 win, 但只要我灌了 win 版本的 VM
在 VM 裡就可以裝很多 OS,每個 OS 靜止下來也只不過幾個檔案
(而且到底幾個檔案並不重要),虛擬機還有個觀念是可以共享 CPU 資源
用 thread 來形容的話,就是啟動了幾個,那我 CPU 能力就得被幾個 thread 給分食了
基本上終究打破了'不分割,就無法灌多 OS'這句話
但它不直接,所有的 guest OS 都活在 host OS 裡
就好像買了 Mac, 是要在 Mac 肚子裡跑 Win, 或者單獨跑 Win,總是有差別的
這差別說大不大,但如果我面臨了相容性問題,非得重製出客戶的環境
那麼虛擬機就不標準,我就是必需有一個"真正的" Win OS (我被搞過,夠痛苦的)
回到沒虛擬機,但有分割 OS 來說,它能讓我的硬碟真正的灌了多 OS
我可以用多重啟動管理軟體,去要求從第二個分割起動
這時的 CPU 被第二分割獨佔起動,不是分享的,那這台電腦就真正的換了 OS
這點來說是和子目錄有巨大的不同
那麼 APFS 下的卷宗有這個意義嗎?如果有,那麼它又是假分割,不用馬上決定 size
又能分割給不同 OS 存放,就真的強大
是啊,我從 GPT 開始跟不上功課的,因為也不用全懂
可有時還是得補一下 XD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4126-gpt-mbr-non-destructive-easily-split-format-conversion-between
https://tinyurl.com/2p9ss2ph
被建議從這看,我先去看一下
》不過目前3TB以上的硬碟畢竟還不普及,
》傳統MBR對於一些硬碟管理軟體的支援性也比較好,因此目前GPT格式尚不必要
這句不知在說什麼
說說我學電腦多年來的理解,電腦的指標結構總是有限 size
看是一個 byte, 兩個,還是四個.. 在指標結構有限 size 之下,能定址到的空間有限
如果說一開始硬碟很小,卻用了很大的指標,那麼在 CPU 速度很慢之下
光是每道指令都運作大指標,就浪費了不少時間 (那年代我沒少去最佳化這些 code)
若不在乎,那早早用大指標,通常前面都會是0,就比如 0x0000~0xFFFF 的指標
結果老是只用到 0x0000~0x00FF, 256 個就夠了,最前第一個 byte 老是 0
要計較就計較這個了
硬碟若很大,可以用多分割,每個分割還是有它的極限尺寸
但指標小了會限制'最大檔案尺寸',當年讓大家很痛苦的就是 email
其實那也是老愛存證所有信件的毛病
那些信封存了有再打開嗎?沒有
我學姐就曾為了封存信件,做了好大功夫
我幫她升級到 win xp, 但她舊的 email 都在 win 95 上
為了能看舊信,她完整用 ghost 備份了 win 95 環境以及信件
但備份完後她有再打開看過舊信嗎?她說好累,再也不會打開了 XD
那時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法子把 win95 的信轉移到 win xp 去
嗯,這些信其實以信箱內子目錄為觀念,是一個個的檔案
但開檔很依賴軟體,如果這個軟體在 win 95 下有,在 win xp 下沒有
那根本無法搬移!
除了 email, 我就不知有什麼檔會突破指標限制了
把檔弄小不是比較不會為難到自己嘛 XD
但後來大數據時代,我們又不斷創造超級大檔
比如一支兩小時的影片,如果是 720P,是 1080P,還是更大的 4K 解析度
漸漸的我們又在創造大檔 XD,當一個檔也幾 G大時,以前的分割是真的不夠用了
》也就是如果你有一顆3TB以上的硬碟,一定無法只分割為一個分割區而能用完全部容量
這句讓我回憶起來了
當年我學分割是不得已;我不想有那麼多分割
而且比如某子目錄位在某分割,該分割 size 又固定
一但該子目錄特別大,我又逼不得已必需讓它延伸到其他分割
這會讓我很痛苦,但我不得不
因為當年根本沒有超大分割,所以我只好用多分割
但是 symbol link 這東西讓我能在子目錄裡'表面上'把它們管理在一起
而 win os 下本來都做不到,所以我很早就超級羨慕 linux 了
win os 有所謂的 os 核心,子目錄名好像叫 Program Files
必需位在同一個分割內;不對,這是我給自己的限制
因為我有備份整個 OS 的習慣,而備份是以分割為單位的
到了 NTFS 時,win os 也擁有了 symbol link 的能力
我一樣能把 Program Files 放到別的分割去
相當程度緩解了我對 OS 分割 size 的要求
因為重分割,就一定要重灌 OS,那很災難 XD
T 客邦的文看完了,那是以 win 觀點看 GPT/MBR 互轉。。。我不用看 Orz
再看到
https://www.linwei.com.tw/forum-detail/76/
MBR 雖然被說是個表格,不過在我看這些文章的理解裡,其實它包含一段程式
因為這段程式,所以會這樣解釋這個表格
GPT 應該是與 MBR 平行的觀念
灌 GPT,就洗掉 MBR,它裡面有另一段程式,有另一種格式的表格
能夠定義 128 個分區
這些文字看了就懂,但如果我要提出疑問呢?
比如:會不會像子目錄觀念一樣分層
在根部灌 GPT,GPT 裡面包著 MBR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因為 Mac 的硬碟管理程式,相當程度讓我這樣誤會啊 XD
https://support.apple.com/zh-hk/guide/disk-utility/dsku1c614201/mac
看到這裡,好吧,我應該要看懂了
GUID 分割區配置表,就是 GPT
(這點來說,翻譯並沒比較好,因為到處能看到 GPT 這字眼,要不是我研究了一陣子
我無法看到這中文想到是 GPT)
想做出 APFS 分割,是一定要用 GPT 的
主開機記錄,就是 MBR
Apple 分割區配置表,因為有這個,也相當程度把我搞混
但事實上它是舊包袱,既然我不知道 Power PC,我不理它就是了
那結論是:當我在根部用 GPT,雖然我指定了一個分割,
比如當下指定為 Mac OS 擴充格式(就 HFS+ 啊)
但那根本不重要,因為根部其實指定 GPT or MBR 才是重點
(如果我重設計 UI,有可能不這麼設計;太讓人誤會)
接下來我可能有多個分割,因此先指定一個是什麼,根本不重要
當我再指定多個分割是什麼時,會再有一次機會去改變它們。
我的壞毛病是文很冗長;如果配合我的討論,那麼 TM 只能在 HFS+ 系統上裝
可是這個分割並不是系統完全佔用
它仍然可以在 Finder 裡看到子目錄,檔案,都明明白白
我也可以把我的檔放進去 XD
所以曾經我是想不切的;但不切就像你說的,它不客氣了 XD
它吃光我想用的硬碟,所以我得切。
這裡也是分割的意義,用子目錄做不好這件事
APFS 卷宗,可以定為有限 size,也可以定為自動 size
有限 size 符合 TM 的需求,才不會被它自動長大吃光;了解~
文有點亂;我上面有一段反白的,需要有人附議一下,那個觀念是否正確。
至於 'APFS 實體儲存裝置 disk4s2'
這東西嘛,只好忽略了,它不對稱,不知怎麼冒出來的
MBR GPT 可以相提並論吧!
我記得以前有學過磁柱,這觀念
那時我有個想像:硬碟是個同心圓,那麼磁柱數字可能由外向內(或反之)
磁柱 0 在最外圈,磁柱最大值在最內圈,所以硬碟用到後來會很慢
因為相同轉速下近圓心的線速度很慢
我就是 2T 硬碟用到只剩 250G,開始明顯感覺硬碟變慢,才急急忙忙再買一顆
也幸好是 HDD,可以操到近滿
聽說 SSD 必需留很多,不然難以運作
接著說,我認為用磁柱分割硬碟,就好像在實體上可以畫道界線
大致上是半徑多少到多少為某一個分割,而分割都是連續的
不過 APFS 能'可變 size',就不知道它怎麼搞這個了
如果用什麼二次定址的方法,那會不會有很多大斷離?而二次定址當然比直接定址慢
但現在 CPU 比以前快很多,可能不計較吧!
(也不能說 CPU 啦,搞不好 HDD 晶片有支援時,那就不關 CPU 的事)
嗯,因為資料結構,所以有時二次,三次定址的機會也不少
我大概可以理解。
我看到 EFI 了
也就是說,最底層是我這次最想搞懂的;畢竟也沒要全懂,又不是要開發這個 XD
但可以理解到像 EFI,反正它必需存在,但似乎也不用向 user 交代
所以磁碟工具程式這種 GUI 版本的程式,會乾脆忽略它
但反而一忽略就讓我這種半桶水的搞不懂了 XD
是,我在試 APFS 兩種風格的分割時(可定 size 或不定 size)
發現在圓餅圖上,定 size 的是直接割下去,而不定 size 的則和第一個擠在一起
算是虛擬出來的。
那搞不好我說的'分割存在意義,就是它可以灌一個完整的 OS,可以開機'
這件事也只有定 size 的 APFS 辦得到
不定 SIZE 的,只怕辦不到
骨子裡也許就和子目錄做法一樣
那我還是回到之前的老話:這有何意義 XD,我不如就用子目錄
原來有人說若不是 SSD,不值得用 APFS
反之我就算當一回土豪,不在乎的用了,也搞不懂他在做什麼。
其實我是這麼想的,我以為不必 APFS,光是寫入就該平均分配
是我想得太美好?
我以為 echo hello > test1
就這麼簡單,造出 test1
然後 rm 刪掉,重造
做個一千次好了
光是這樣,都應該要有一千個檔案在 SSD 裡,只是前 999 個註記為刪除
也就因為分散在一千個檔,佔據一千個位置,所以顆粒是平均使用的
沒扯到 APFS;我錯了?
-----------
回到 'APFS 實體儲存裝置 disk4s2'
我搞懂了,在你介紹的指令下,我的兩個硬碟輸出是這樣
https://imgur.com/pYX5dej
也就是說,兩顆硬碟有對稱
至於 磁碟工具程式看來不對稱,那是它有 BUG
它還真不少 BUG,我有碰到
今天剛拿到 5T,切一切畫面變成兩個分割'各' 5T;那不就總共 10T
這種問題我看過不只一次,害怕物理部份出錯互洗資料,差點決定重開機
幸好插拔後解決了
平均化顆粒寫入次數,這種事就好像 OS 分層,由核心到上層
一個任務可以由核心攬回去做,也可以核心不做,上層的 APP 做
你是說,SSD 管理晶片攬回去做,這回事嗎?
因為若 SSD 管理晶片做了,那 OS 實在不必操心
我記得看過一段話:如果單純用 HDD 的檔案系統去管理 SSD
其在物理空間上是不太一樣的
HDD 下的位址,就真的是物理空間上的位址
(比如我前面說的,磁柱數由少至多,就是同心圓由外至內)
而 SSD 的位址卻不連續,要先經過 SSD 管理晶片二次定址
所以也不必去 format, 不必去重整,因為在 hdd 用的 defrag 程式
它看到連續,在物理空間也沒有連續;根本就沒有意義
可是我覺得 APFS 起來得很晚啊,SSD 管理晶片重定址不是先做了?
那根本不需要 APFS 了!
我的 2.5
大檔碎片我不在乎,因為檔案斷離使讀取變慢,這種事情在 RAM cache 幫忙下就無感了
wiki 查到有 寫入時複製
這東西有趣
本身我曾是 C++ 下的工程師,trace 過一個叫 CString 的 class
它是用來管理字串的
a = "abc";
b = a;
光這樣,b 和 a 其實是共享同一塊記憶體;先有 'abc' 這個資料佔 3 bytes
然後 a, b 兩個都是指標,指向這 3 bytes
當再下 b += 'd'; 這種指令
那 b 會被湊出 "abcd" 4個 bytes 的字串
它會先拷貝,再修改。
不是一開始就準備記憶體,是要改時才準備
所以 a 如果被複製一千份,這會很明顯,變成一千個指標指向 3 bytes
非得要有不同,才會馬上拷貝
這特性很妙啊~ 所以不管拷多大的檔,都可以一瞬間完成?
那我要了 XD
這裡比較有問題,也就是無法估算用掉多少硬碟記憶體
比如 1000 個檔,都用 2M
那就是 2000M 的用量
但現在可能 2M 全部共用,但有 1000 個指標 XD
另外這種方式我曾以為是 TM 要用的
在我看,TM 雖然是 HFS+
但它每次備份,就增加一個以日期命名的子目錄
這個日期和上個日期真的改很多檔嗎?不,可能只改十個檔
但日期子目錄看進去卻是個完整的硬碟備份!(除了我們要求別備份的子目錄不在外)
有必要全部備份嗎?當然不是,用差異化備份就好了
那它怎麼做差異化?
如果是 APFS,那這根本直接來,就是有一萬的檔都只是指標,和前次備份相同
只有改的那十個檔另外改;感覺真是理所當然,就該用 APFS 做 TM 嘛 XD
當然不用 APFS 也行,那就用 link(ln) 就好。。。
-----------
再說到當我出門在外,沒有隨時帶隨身碟的習慣,所以外部 TM 硬碟沒接上
但是筆電裡的檔還是可以有多份備份;TM 仍在運作
等外部 TM 硬碟接上,TM 還是可以備份
這我又想到什麼?我覺得 SSD 管理上說的
一個檔案被修改一千次,就要寫入到一千個不同的地方;說是為了平均顆粒的寫入次數
但這卻很恰好的為 TM 鋪路了
這下不是這一千個版本都替我留下備份了?只是都標記為刪除
我只要把這些檔拷進 TM 就好啦~
所以我覺得傳統 HDD 的 defrag 真沒很必要,只要和 ssd 一樣一視同仁
反正給我平均寫入次數,得到的比失去的多,我會很好做 TM
而且我一直有個問題:HDD 很耐寫?是多耐寫?
我從以前就一直希望能平均寫入次數,因為我覺得不能老是讀寫同一塊磁區吧!
看來大家根本不在乎,只有 SSD 才緊張起來
那。。硬碟要壞時的壞軌又什麼意思?
難道不是因為重覆讀寫同一塊磁區太多次造成的?
覺得沒那麼糟。以前 fat 時代,smartdrv 就幫了很大的忙
因為循序,本來要 1,2,3,4,5 順序讀
有了 ram cache 演算法後,可以跳著讀
可以說若沒有多軌,磁碟轉一圈就讀完了;有多軌就再多點倍數時間
這時我就覺得。。斷離隨它去吧,不重要。
所以若沒這個脫落,不斷 0 1 變換寫入都不在乎就是了
我可是以為閃光燈都能破壞女王頭那種現象
磁頭若一直吸某軌,雖然沒接觸,吸久了都會刮出一條線來 XD
原來大家都不在乎。。。
試了一個晚上,特別清出一台空硬碟
上面反白的假設是正確的,而且 UI 的現象也搞懂了
記得 Fat32 限制多少,忘了
但是 win os 另給一個較小的限制
我們曾懷疑過是不是為了力推 NTFS
這次在 Mac 也見到,如果我把外部硬碟 format 成 ExFat,
就整台只能一個,不能調 size,不能再分割
這應該沒這個限制吧!
不過反正我已經要用 APFS 及 HFS+ 了
所以其他測不完的問題,算了。。。。
那是過程,如果我只留結論會很簡潔的,就整篇反白的部份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45.64 (臺灣)※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C/M.1668164737.A.364.html
→ NintendoGC: 是覺得你可能要先去看看 Unix / Linux 系統的書 11/11 19:51
→ kouta: ... 11/11 21:09
→ kouta: WD My Passport 260D Media 可以想像是外殼 11/11 21:09
→ kouta: 然後你用 APFS 格式就好 11/11 21:10
→ kouta: APFS 可以假分割 不用設定硬碟大小 會自動分配 11/11 21:10
→ athlun: 首先,檔案系統的目錄跟磁碟分割區完全是不同的東西,prim 11/11 21:17
→ athlun: ary/extended是MBR分割表的格式(512B,最多只能紀錄4組prim 11/11 21:17
→ athlun: ary,而extended像pointer跳轉存在其他sector的額外分割表) 11/11 21:17
→ athlun: 建議先從硬碟分割表格式: MBR和GPT開始了解。Mac從intel時 11/11 21:19
→ athlun: 期起都是用GPT當啟動碟格式。 11/11 21:19
→ tyf99: APFS容器=虛擬硬碟,APFS卷宗=虛擬硬碟裡的分區 11/11 22:23
→ tyf99: TimeMachine設計上就會吃滿硬碟,你不切就無法限制容量 11/11 22:31
→ tyf99: 或者用另一個手段,才能限制AFPS卷宗的容量 11/11 22:33
→ tyf99: 先整顆切給APFS,砍掉APFS卷宗,再新增一個有配額的卷宗 11/11 22:35
→ tyf99: 那個有額度上限的卷宗就可以給TimeMachine專用 11/11 22:36
→ tyf99: 新硬碟建議用GPT,是因為老舊的MBR有很多限制 11/12 03:13
→ tyf99: 就跟FAT16使用上有很多限制,所以大家現在都用exFAT一樣 11/12 03:13
→ tyf99: MBR/GPT跟APFS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11/12 03:16
→ tyf99: MBR/GPT管的是硬體(物理空間),APFS管的是軟體(邏輯空間) 11/12 03:17
→ tyf99: 你在終端機輸入 diskutil list 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磁碟配置 11/12 03:18
→ tyf99: 像這樣 https://imgur.com/oj4ox8q 11/12 03:19
→ tyf99: disk0 是 physical,GPT 管的 11/12 03:20
→ tyf99: disk1 是 synthesized,APFS 管的 11/12 03:20
→ tyf99: 而 disk1=disk0s2 11/12 03:21
→ tyf99: 物理空間/邏輯空間的差異,像程式讀入記憶體後的定址差不多 11/12 03:31
→ tyf99: 實際記憶體容量就那麼大,所有程式共用 11/12 03:32
→ tyf99: 但在記憶體中的程式,每個都會認為自己獨佔所有空間 11/12 03:33
→ tyf99: 因為現在的主流硬碟是SSD,有明確的寫入壽命 11/12 03:39
→ tyf99: APFS可以動態分配寫入的檔案,讓寫入量平均分配到每個顆粒 11/12 03:40
→ tyf99: 這樣就能大幅度延長硬碟壽命 11/12 03:40
→ tyf99: 再透過macOS的更新,定期進行硬碟空間的重新分配 11/12 03:44
→ tyf99: 把寫入次數少的cell釋放出來,寫入次數多的就放系統檔案 11/12 03:45
→ tyf99: 不過...這是APFS剛發展時的初期SSD才需要 11/12 03:52
→ tyf99: 現在新的SSD,顆粒寫入平衡應該都內建在主控裡了 11/12 03:52
→ tyf99: 其實3.5"硬碟,我反而不建議用APFS,會產生大檔碎片化分布 11/12 03:57
→ tyf99: 現在SSD空間管理、垃圾回收的工作,主要都丟給主控了 11/12 04:02
→ tyf99: 主控直接指揮硬體,遠比OS插手來得更快,也更即時 11/12 04:03
→ tyf99: 早期SSD還要手動下Trim指令,現在主控通電後自己就會動 11/12 04:04
→ tyf99: APFS 複製檔案是只有一份實體沒錯,但修改時也不是整份都動 11/12 04:11
→ tyf99: 他是把一份檔案切割成很多段,取出要修改的那段來新增一份 11/12 04:13
→ tyf99: 2GB的大檔,可能是切成很多個8MB儲存,修改時就多複製8MB 11/12 04:14
→ tyf99: 複製修改,邏輯空間是佔用4GB,但實際物理空間佔用2GB+8MB 11/12 04:16
→ tyf99: 類似這種概念 11/12 04:17
→ tyf99: HDD沒有寫入次數限制,fragment影響的是效能 11/12 05:21
→ tyf99: 磁頭臂要搖來搖去幾十倍的次數才能讀完全檔 11/12 05:22
→ tyf99: 壞軌是磁粉脫落或變質所造成 11/12 05:23
→ tyf99: 碟片高速旋轉下,磁膜受損位置光跟空氣摩擦就會擴大損傷 11/12 05:24
→ tyf99: 像車子烤漆如果破了個洞又每天刷洗,那個洞就會越長越大 11/12 05:25
→ tyf99: 磁粉原料是氧化鐵,泥土裡到處都有,放個幾億年都仍會感磁 11/12 08:32
→ tyf99: 但是把磁粉固定在碟片上的黏合劑就會老化變質了 11/12 08:33
推 rickieyang: 或許你可以從「怎麼把自己的想法有組織的寫出來」開 11/12 10:00
→ rickieyang: 始,你的文字甚至比「平鋪直述」還混亂呀. 11/12 10:00
→ concord: 動態尺寸的做法應該是把 free block 跟 assigned block 11/12 12:13
→ concord: 分開管理,容器下的多個磁碟共用同一份 free block table 11/12 12:13
→ concord: 所以不需要一開始就定義vdisk尺寸,跟sparsebundle的概念 11/12 12:16
→ concord: 大概有87分像...底層那個容器本身其實是 HFS+ ... 11/12 12:17
→ concord: 你可以隨便拿個舊磁碟,磁碟工具那邊去建立新的 APFS容器 11/12 12:29
→ concord: 跟一個 APFS slice ,看看他的詳細資訊就有提供一些資訊 11/12 12:29
→ concord: 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建立GPT,建一個分割,弄成HFS+, 11/12 12:30
→ concord: 在HFS+裡面生出一個APFS容器,在容器裡面建立APFS vdisk 11/12 12:32
→ concord: APFS容器實際上是運作在上層 HFS+ 之內,我猜測是以 11/12 12:33
→ concord: 類似sparsebundle的方式去動態配置尺寸,最後 OS mount 11/12 12:34
→ concord: 的是最後那個 APFS slice ,使用者看到的檔案系統層在這 11/12 12:34
→ concord: 個層級處理 11/12 12:35
→ glchenh: 我先END, 頭好痛 11/13 00:53
推 rickieyang: 「記得 Fat32 限制多少,忘了」 11/13 01:49
→ hn9480412: FAT32理論上最大2TB,但微軟在Win故意限制最大32GB 11/13 04:02
推 imreader: 好文,推 ! 11/13 10:35
噓 vericool: 鑽牛角尖 11/14 04:26
推 goodga: 想太多了 等你碰一堆企業級Storage不就腦死 11/14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