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重新伐下族人親手種的樹──與國家和解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qazsedcft (多半時候)
時間 2023-02-15 11:45:30
留言 1則留言 (1推 0噓 0→)

1.媒體來源:The Reporter《報導者》 2.記者署名: 文字/林慧貞 攝影/馬雨辰、鄭宇辰 核稿/張子午;責任編輯/張詩芸、黃鈺婷 3.完整新聞標題: 重新伐下族人親手種的樹──與國家和解,賽夏族重返山林的漫漫回家路 4.完整新聞內文: 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理事長根誌優,推動族人創立合作社,在自 己的家鄉抬頭挺胸從事林業。(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LtIWZeW.jpg
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來台,伐木都帶有殖民者掠奪的意味,原住民在被趕出傳統土地後, 只能被捲進國家林業體系,成為包商底下和部落脫節的小螺絲釘,四處打零工。 直到去年(2022),苗栗南庄首度出現當地賽夏族人組成的林業合作社,承包林務局伐木業 務,寫下台灣林業史上的新頁──其中還包含先前曾參與盜伐的山老鼠。對立近80年的賽夏 族和林務局,在2018年舉行和解儀式、建立夥伴關係後,原住民終於以主角身分,抬頭挺胸 走進森林。 睽違半世紀,2022年1月,在苗栗大湳林道旁的人工林,族人再度拿起鏈鋸,鋸下祖先親手 種下的台灣杉和柳杉。成堆樹木在工人俐落的伐採中應聲倒下,依照高矮胖瘦分類,堆成好 幾座小山,等著木材商來搬運。但其中有一棵高聳的樟樹直挺挺矗立,顯得特別突兀。 「我們在每次伐木前都會祭告,巫師說這是守護土地的樹,要留下來。」 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賽夏族合作社)理事長根誌優, 抬頭仰望這棵有數十年歷史的樹,像是在跟祖靈溝通。看似寂靜的林班地,處處都有賽夏族 生活過的痕跡。 「魔鬼」來了:曾經被迫背離山林的失根民族 https://i.imgur.com/efhflwr.jpg
台灣過往的伐木史,也是一段原住民傷痛史。如今重啟國產材產業,能否翻轉族人的未來? (攝影/馬雨辰) 隨著林務局在2017年宣示國產材元年,各個林班地都開始動起來,但以苗栗南庄蓬萊村的賽 夏族合作社最特別──全台唯一由當地族人組成合作社,直接承包林務局伐木業務,2022年 1月到7月,首度進行1公頃左右的伐採作業。這一步和解之路,林務局和賽夏族走了將近80 年。 在林務局資料中,這裡被稱為南庄事業區10林班,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來台的1950、60年 代,原生的檜木、櫸木、樟樹被砍伐殆盡後,重新種下苗木,形成以台灣杉和柳杉為主的人 造林。這些人造林其實是由賽夏族人親手種下,像根誌優姊姊、蓬萊村村長潘三妹就曾當過 林班工人。對潘三妹而言,林務局是又愛又恨的矛盾存在。以前我們都叫林務局『hobon』,魔鬼的意思。」 1952年次的潘三妹是知名的賽夏族竹籐編工藝家,曾獲國家工藝獎,自小看著父親編織,耳 濡目染下產生興趣,但小時候跟著父親上山採竹,都得偷偷摸摸,傍晚6、7點才出門,「因 為那時候林務局才下班。」她剛結婚時向族人私人的原住民保留地買木頭,卻被林務局一口 咬定是盜採林班地,告上法院,「部落一直很討厭林務局,大人都叫我們別靠近。」林務局 甚至設立檢查哨,對經過的族人搜身檢查,儘管這些林班地大多是賽夏族傳統領域。 賽夏族小檔案 賽夏族群約分布於海拔500~1,500公尺,發源於大、小霸尖山,現以鵝公髻山及橫屏背山為 分野,可區分為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一帶、與泰雅族混居的「北賽夏」,以及苗栗縣泰安鄉 、獅潭鄉百壽村、南庄鄉東河村、南江村、蓬萊村的「南賽夏」,其中又以南庄東河村和蓬 萊村居多,與客家人混居。 氏族是構成賽夏族部落組織的基本單位。賽夏族是典型的父系氏族社會,長老家族為世襲制 。根據原民會2022年11月最新統計,全台灣的賽夏族約6,838人,因人口和文化流失,賽夏 族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瀕危語言。 雖然將林務局的「惡行」記得一清二楚,但潘三妹回想起到林班工作的回憶時,卻又滿懷感 激。南庄有龐大的樟腦利益,清朝就開始發展林業,一路延續到國民政府來台。根據文化部 國家文化記憶庫,光復後木材需求量大增,附近的中港溪流域製材廠一度高達16家,一個蓬 萊村就有蓬萊、大坪、大湳等3條林道。 潘三妹國小畢業後就跟著爸爸到林班砍草劈柴,結婚後背著小孩和丈夫上山,嬌小身軀扛起 了砍樹枝、剝樹皮、扛繩索、煮飯等粗重工作,「1952年以前出生的族人應該都有林班經驗 ,伐木養活了許多人。」林班工作雖然辛苦但尚稱穩定,直到1991年林務局宣布禁伐天然林 後,南庄的林業逐漸沒落,潘三妹只能四處打零工,協助客家人種稻、養牛,許多族人更遠 離家鄉不再復返。 https://i.imgur.com/CBeMSER.jpg
潘三妹是傑出的編織家,取材自傳統竹、藤,但小時候也曾親身經歷林務局限制伐採林木對 族人造成的衝擊。(攝影/馬雨辰) 8年前當上蓬萊村村長後,潘三妹最常接到的電話就是借錢,「其實都只借幾百到1,000元, 那是要到頭份看醫生的計程車錢。」許多族人因名下有原住民保留地,無法申請低收入戶, 但是原保地價值低,打零工的收入又不穩,付不出學費、醫藥費,潘三妹借出去的錢常常有 去無回,有些族人更因經濟壓力選擇山老鼠一途。 根誌優2018年曾調查,族人平均月收入僅4,000元左右,留在蓬萊村的族人從全盛時期200戶 ,衰退到僅20戶、150人左右,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少數留下來的中壯年,許多人沒有固定 工作,四處打零工,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和家庭悲劇。 潘三妹唯一的兒子,在2022年農曆年期間因長期酗酒,年僅53歲就生病離世。一提到兒子, 潘三妹的眼淚瞬間湧出,她強忍哀痛說,兒子四處打零工,一沒有工作,朋友就邀約喝酒, 喝到身體出狀況,「部落很多人都是這樣。」根誌優在一旁也不禁感慨,返鄉4年,最痛心 的就是看到族人年紀輕輕走了,許多人都是因為收入不穩,藉酒澆愁,喝了一口就停不下來 ,所以部落需要穩定的工作,有工作後碰酒的機會就少了。 恪守祖訓不賣原保地,卻仍有族人在經濟壓力下「拿木頭」 https://i.imgur.com/2KlEI6q.jpg
賽夏族會將五節芒插上竹子,象徵12位天神,入山前會向他們祈福。過往賽夏祖訓規範著族 人生活,然而隨著土地被收歸國有、資本主義入侵,傳統規範也面臨崩解危機。(攝影/馬 雨辰) 粗暴的統治政策,讓賽夏族被迫失去和山林的連結,資本主義市場則讓他們再一次迷失。 中海拔濕涼的南庄適合牛樟生長,也孕育出被商人宣稱有抗癌療效的牛樟芝。其實牛樟在賽 夏族的文化中,就像綠油精或萬金油,是許多人家中常備品,拉肚子時,長輩會用牛樟芝來 熬湯,紅腫發炎也可以塗抹牛樟根部的油脂;從葉子到樹皮、枝幹,牛樟全身上下都是賽夏 族重要的草藥,「連燒柴都會用牛樟」。潘三妹說,以前沒有買賣牛樟的問題,族人只取需 要的分量,不會砍得精光,後來外界盛傳牛樟芝有療效,藥廠開始高價收購牛樟芝、牛樟樹 幹,部分族人在經濟困頓下便鋌而走險。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統計,2011年到2018年,在南庄就有61筆牛樟盜伐案,涉案的山老鼠高達 102人。潘武茂2年多前返鄉加入賽夏族合作社,他的哥哥和堂弟就是山老鼠,多次出入監獄 。他表示,早期部落的人不懂牛樟價值,是後來外面的人拿很兇,藥廠又來收購,「一塊50 公斤的木頭就能拿2萬,我們才知道原來價格那麼好。」但畢竟竊取木頭仍是違法行為,他 曾勸導兄弟不要再盜伐了,可是現實生活是其他工作收入不穩,最後只能一再走回老路。 盜伐的族人被部落遺棄,停滯的部落被社會遺忘 根誌優說,族人因為收入不穩,為養家四處借錢,借到沒人願意借,「壞事就幹出來了。」 部落關係緊密,誰拿了木頭大家都知道,雖然表面上不說,但大家都很有默契不找他們聊天 喝酒,排除在社交網絡外,他們的孩子也抬不起頭,被歸類「就是這樣的人」,澈底被部落 遺棄。 他感慨,南庄的賽夏族相對保守,嚴格遵守祖先留下的規範,再怎麼辛苦都不賣地,但換來 的是停滯落後,國家力量沒有協助,許多部落都有的集會所,這裡卻一個都沒有,「像是被 遺忘的村落。」 根誌優19歲就進入演藝圈,在老牌的演藝節目《五燈獎》闖出名號,後轉為原住民文化節目 主持人,幾乎訪遍全台各部落;然而年過60,想要落葉歸根之際,卻發現自己的部落比其他 地方還要衰敗,更和15分鐘車程外、客家委員會與苗栗縣政府極力推廣的南庄老街,猶如兩 個世界。 身為長老家族的孩子,根誌優小時候常看到族人到家裡分享打到的獵物,爺爺會將這些肉分 給貧困、老弱的家庭。即便後來根誌優在外地工作,他也不忘捐錢捐米,卻發現這樣無法解 決問題。正好林務局近年推動森林生態價值、林下經濟,他驚訝,現在的林務局跟過去不一 樣了: 「這些概念不就跟賽夏族的傳統精神一樣嗎?」 與林務局和解、首創原住民林業合作社,正大光明重返山林 https://i.imgur.com/Xk0rozE.jpg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認為,發展山村經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重視山林,山林才能真正受到保 護。(攝影/鄭宇辰) 2018年,根誌優找上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探求合作可能。為了消弭近80年的紛爭,雙方在合作 前,慎重地在立法院簽訂夥伴關係、共管山林,林務局還遵循傳統賽夏文化,在南庄橋下殺 豬「SaSiyoS(和解)」。 「其實殺豬代表林務局向賽夏族人道歉,但我知道長期的恩怨沒辦法這麼快一筆勾消,我們 彼此都在觀察對方,」林華慶坦言,部落在看林務局是玩真的假的,林務局部分同仁也是抱 著觀望心態,看族人能撐多久。 在2018年雙方首次合作林下養蜂後,隔年4月族人成立合作社,由根誌優擔任理事長,社員 除了自己的勞務報酬,還可以領到10%共同紅利,合作社也成立急難救助金,支援部落遭遇 意外或貧困家庭,可說是小型的社福機構。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合作社剛開始時僅7人加入,平均年齡高達65歲,多半是潘三妹 和根誌優親近家人,各種耳語充斥部落:「會不會被林務局騙」、「為什麼要跟魔鬼合作」 ,合作社一度面臨解散。 潘三妹說,剛開始養蜂收不出蜜,大家都在笑,他們只能咬著牙持續養,林務局也以勞務契 約方式,聘僱合作社員到林班除草;後來工作機會和收入慢慢穩定,觀望的族人發現原來是 玩真的,才漸漸願意加入,其中不乏有盜伐前科的山老鼠。 根誌優笑著回憶,曾有一位社員在林班工作時,遇到當初抓他的林管處人員,林管處人員驚 訝地問:「你怎麼在這裡?」社員連忙解釋自己是來工作的,不是盜伐。 族人終於可以抬頭挺胸走進森林,他們也將這份感動回饋到土地上。林華慶說,「合作社做 得比之前所有包商都還要好,」族人將地面維持得乾乾淨淨,不像以往包商會隨意丟棄酒瓶 、便當盒、容易引起森林大火的菸蒂,而且雜草除得乾乾淨淨,還會特別整理苗木旁的雜草 保護小苗。他直言: 「對林務局和包商來說,管理森林是職責,但對族人而言這裡是家。」 組織「賽夏森力軍」,巡護山林也是保護文化 https://i.imgur.com/L68Mxnk.jpg
身為「賽夏森力軍」巡守隊一員的章阿茂,已經高齡80歲,仍定期上山巡邏。(攝影/馬雨 辰) 派發勞務工作之餘,林務局和合作社也透過巡護隊重返山林。雖然賽夏族傳統領域大多被劃 為國有林地,但比起人力有限的林務局森林護管員,這裡的山羌、水鹿在何時何地出沒、貴 重的牛樟和藥草分布在哪,族人遠比林務局熟悉。相較於具有上對下關係的勞務工作,巡護 涵蓋了更多在地的參與。 2019年,族人組成「賽夏森力軍」協助巡山,潘三妹的丈夫章阿茂就是其中一員。帶著我們 走入尚未被破壞的原始闊葉林,年輕時曾在林班地伐木的章阿茂,即便已高齡80,身手依舊 矯健;正當我們小心翼翼踏在濕滑的石頭上,他步伐輕盈,銳利的眼睛很快發現腳邊不到10 元硬幣大小的金線蓮──自從被外界盛傳有壯陽、抗癌效果,野生的金線蓮已十分罕見。 走沒兩步,章阿茂從一個中空的樹根拿出埋在土裡的巡邏箱,換上簽有當天日期和巡護人員 名字的新卡片。「這裡有很多傳統珍貴的藥用植物,很多人會來偷採,是我們的巡護熱點, 」他一邊說,一邊細心地將土覆回巡邏箱,不讓盜採者發現巡護的路線。 其實林務局並沒有要求族人巡得這麼確實,定點巡邏箱全是森力軍自動自發,仿效林務局護 管員制度設置。時任新竹林管處作業課課長、現為林務局專門委員的林如森一路陪著族人走 來,他直說,「族人比巡山員還認真!」森力軍成隊3年,從19人躍升到50人,一共通報17 次盜伐,成功協助新竹林管處查獲1件盜伐案,追回總價約新台幣9萬元的牛樟木。一開始林 管處還會有護管員陪同巡視,森力軍的巡護品質、頻度增加後,林管處漸漸能放手,現在已 將護管員人力調配到其他更需要巡護的盜伐熱點, 有效舒緩長期以來捉襟見肘的人力。 設立地方巡護隊是林務局近年力推的政策。2022年,林務局總共編列2,100多萬元經費,輔 導120個社區或機構巡護山林,原住民社區占比超過一半。但要跨出這一步,對林務局、賽 夏族都不容易。 當初提出由族人巡護的想法時,林務局裡、外充斥不同聲音,偵辦多起盜伐案件的檢察官不 斷提醒:「小心監守自盜。」局裡也對部分有前科的族人有疑慮,但林華慶不這麼想。他解 釋,共管的第一步就在於巡護,因為山區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巡護的意義不只在保護森林 ,更重要的是讓族人重新走回山裡,認識自己的土地與文化,找回自信心,進一步發展山村 經濟,「這樣山林才能真正受到保護。」 重啟伐木,看見國家制度下的原住民身影 https://i.imgur.com/SaFQ78U.jpg
2022年,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寫下新猷,首度承包林務局伐木業 務,伐採台灣杉。(照片提供/受訪者) 打下多年信任基礎後,去年合作社與林務局寫下台灣林業史上的新頁,首度由原住民林業合 作社承接大規模伐木作業。過去林務局的伐木作業多半由專業包商以最低標得標,承攬的包 商再聘僱工人,居住在山林中的原住民,反而成為伐木作業中一顆小螺絲釘。這次首創的合 作方式,雖仍無法完全跳脫現行架構,但一向殖民意味強烈的國家林業體系,終於願意看見 並肯認原住民的存在。 除了被保留下來的樟樹是顯而易見的象徵,進入林班地前,大湳林道旁整齊排放12根插著五 節芒的竹子,象徵賽夏族12個守護天神。以前族人入山工作,都會祭告祖靈,希望一切順利 ,伐木當然也不例外。 此外,為了了解周遭動物受影響程度,族人主動放置了自動相機監測,結果記錄到山羊、水 鹿、山羌、食蟹獴等動物,雖然不是精細的科學研究,但根誌優依據過去老一輩的經驗推測 ,因為砍伐的面積不大,而且砍完後反而讓樹下的草與植物有生長空間,動物不會因此消失 ,期待今年可以增加伐木前後監測,理解伐木對動物的影響。 伐木也讓部落的記憶斷層重新接上。合作社的伐木班中,有高齡7、80歲,過去曾參與林務 局伐木的耆老;也有4、50歲從外地返鄉,毫無林班經驗的中壯年,1968年出生的潘武茂便 是其一。 潘武茂過去在外地開公車,但壓力大又沒時間運動,2年前見合作社發展不錯而返鄉,除了 跟著林務局上伐木技術課程,也在林班耆老跟前跟後,學習如何看樹形、樹倒方向、修枝、 裁切。他頭頭是道地與我們分享,樹通常會往枝條多的地方倒去,但有些樹彎彎曲曲,不一 定往枝條多的地方倒,這種高風險的樹必須靠經驗判斷,「我們的老人家一個個凋零,技術 要失傳了,只能盡量多學,學到就是我的。」 不過,在接軌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衝突。長期以來林班地的工安意識不足,鋼纜打死人、鏈鋸 鋸斷手腳時有所聞,合作社的族人一開始也因天氣熱不想穿防鋸褲、面罩,甚至偷偷把抗噪 的耳罩拿下來,潘三妹監工時必須像哄小孩一樣,拜託工人穿上防護面具,或是端出「要拍 照給林務局看」的終極手段,族人才乖乖聽話。 對林務局來說,要在公務體系改變沿用了數十年的作業方式,同樣是漫長的學習過程。林如 森解釋,林務局會先框定許多適合伐木的地點,再進一步和部落討論要從哪邊著手、何時開 工,比以往直接劃定範圍,招標、驗收複雜多了;且因合作社人力有限,伐採進度有時會落 後計畫,林管處每年都得提出年度預定伐採總量,合作社落後了,就要調配其他地區的伐採 量來補,免不了受到主計質疑。 林華慶也透露,主計制度的確是推動部落共管中的一大難關。法規規定100萬以下不用公開 招標,可優先與當地原住民合作社採購,但林管處發包給賽夏族合作社時,承辦人員仍得向 主計與各處室解釋並無圖利特定對象。他強調,《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其實就規定:利 用原住民族土地時,原住民得分享其利益,「但現行的主計和公務系統沒有做到,反而讓許 多公務員不敢跨出去。」因此林務局特別在2022年國發會的「政府服務獎」提名與賽夏族合 作社共管山林的案例,也幸運獲獎。 「我想讓其他人看到,政府部門可以做到這樣,可以做這些事。」 在傳統領域發展部落產業、生態文化旅遊,為賽夏孩子鋪返家路 https://i.imgur.com/IJOarkv.jpg
黃金生和湯菊妹夫妻在林下種植椴木香菇4年,從一開始不知道怎麼植菌,到現在已能穩定 產出供不應求。(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GLLhQeF.jpg
椴木香菇是賽夏族傳統就有的產業,如今重新復興,成為部落重要的產業。(攝影/馬雨辰 ) https://i.imgur.com/HM2wY1m.jpg
賽夏族合作社發展森林祕境療癒行程,帶領其他社區或民眾走進他們的傳統領域,認識在地 文化。(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9MWxF8A.jpg
絲素香2020年開始養蜂,曾遭遇虎頭蜂侵襲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仍不放棄,持續學習養蜂知 識。(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WmHuHD4.jpg
合作社養蜂班的族人是以當地傳統木材為原料,訂製專門的蜂箱。(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xqrmmLF.jpg
曾深入全台各部落採訪的根誌優,深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常接待全台各地的參 訪團體分享賽夏族合作社經驗。(攝影/馬雨辰) 從7人開始,如今合作社社員已躍升到109人,其中7個有盜伐前科,包括潘武茂的哥哥和堂 弟,讓一路帶頭的潘三妹感動不已。她感性地說,「不論族人過去做了什麼,只要願意加入 合作社,我們都會歡迎。」 目前合作社營收約一半仰賴林務局勞務工作,其次為產業收入,接著是生態旅遊。根誌優認 為,隨著年齡增長,勞務工作不是長久之計,產業和生態旅遊收入應該要提升,族人若能存 下勞務工作賺來的錢,將來就有資本發展養蜂、種菇等產業,漸漸自立。 在經濟收入漸趨穩定後,合作社也一步一步走回傳統領域,其中有一塊自古即為賽夏族「民 族教室」、逃過伐木時代的原始闊葉林,是合作社發展生態旅遊、森林療癒的重點區域,被 暱稱為賽夏祕境。 這天,根誌優帶領遠從屏東縣獅子鄉來訪的排灣族人參訪祕境,從一棵百年的「猴歡喜」太 陽樹傳說,到葛藤被稱為「媽媽的花」,信手捻來都是故事。過去這裡是他接受成年禮的場 所──賽夏族的文化要求部落男孩滿10歲時,要能獨自在森林中找出5種藥草植物,女孩則 要找出5種食用植物──但劃為國有林班地後,這項習俗就中斷了,直到2022年才復辦。林 務局也和合作社將這個蘊藏無數賽夏族故事和智慧的地方,規劃成至少停留半天的生態旅遊 、森林療癒場所,今年(2023)目標是進一步培育解說志工。 雖然在現行體制下,林務局仍處於主導地位,要像加拿大育空領地達到原住民自治的共管典 範,賽夏族仍有長遠的路要走,不過根誌優對未來樂觀以對: 「我經歷過賽夏族成年儀式,但後來進入森林都會被當作山老鼠,漸漸也不想去了。去年恢 復後,看到年輕人回來就看到未來。」 在賽夏文化中,和解之後就是朋友了。如今和林務局已打好信任基礎,他期許族人可以腳步 穩健地慢慢回家,發展出部落產業,為賽夏孩子鋪一條返鄉之路。 伐木從過去殖民的象徵,到現在與在地部落合作,開展出新的意義。(攝影/馬雨辰) https://i.imgur.com/GZaFfIE.jpg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twreporter.org/a/saysiyat-forestry-cooperative -- 「謝謝你們的存在,讓我看到自己的存在」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89.1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76432732.A.017.html

konanno1: 一根都幾百萬,誰不想和解? 175.182.7.148 02/15 11:47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