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MBA生涯解惑:終極選校教學:三步驟選對MBA 1

看板 GMAT
作者 airturtle23 (三隻小豬)
時間 2025-05-19 17:18:08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MBA生涯解惑] 終極MBA選校教學:三步驟選對最適商學院(上 ) 為什麼很少看到有人在討論「科學系統性」、一堂一堂選的選校方式呢?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若沒有經過科學生涯管理,找出具體的未來生涯目標,包含:產業、 職能,與出於興趣與個性的明確原因; 以及當前「已具備技能」,以及背後同樣是興趣與個性的明確原因, 若缺乏這兩樣明確條件,是無法進行系統性、各技能需求所對應課程的「進階選校」。 即便是號稱最發達國家的美國,目前也沒看到有任何單位或顧問能做到這點。 小弟曾遇過有人s17名校畢業,卻回原公司原職位上班的。 除了青春、數百萬元學費,還有即便是名校、卻念錯技能課程的代價,可以說影響了後半 人生。 當然也有人因為找到了興趣的事業目標,而一路扶搖直上,年紀輕輕才2、30歲,就坐上 龍頭企業、或外商部門總監大位的。光小弟認識的就超過一手。 這其實要從生涯角度來分析,畢竟念書是為了未來的生涯。 要先知道究竟能快樂致富的生涯方向在哪,才有辦法知道到底欠缺哪些技能? 再用這些欠缺技能來選學校,就自然能看懂各校課程跟師資的差異了。 (先前透過簡易開放性辯證示範,找出生涯目標的文章連結如下:) https://tinyurl.com/ykocky7c 久了你會發現,排名除了每十名左右的學校可以勉強算在同一個檻以外,其他校與校之間 的關係其實並不大。 很多學校甚至因為不知該怎麼作出差異化,而乾脆找某個更知名的替死鬼學校來當「靶」 ,加以競爭。 那麼究竟該用什麼criteria,來挑選"fit" school呢? 簡單來說是A+B=C: A (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生涯發展所累積的技能組合) +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C (Career actualization 興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若欲求 B,則等於 C-A: C (興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 A (至今生涯發展所累積的技能組合)=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可以分為三大步驟: 1. 先找出A,也就是「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所累積的技能」: 首先,從履歷表中列出各種技能與成就。這樣就會得出A–至今所累積的技能,待會要拿 來當選校數學裡的「減數」。 這個其實在求職、轉職時、或申請學校時,就已經做過了。 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動作一般人並不曉得:要特別區分「興趣技能」與「沒興趣的能力」的 差異,並且將興趣技能所產出的成就點提前。 這麼做有幾個目的。第一個是自我了解,讓你自己知道、並且提煉出興趣技能。這點非常 關鍵,可以說是生涯的核心。 根據多年人資案例的觀察,成功跟著興趣走,而不是跟著能力。興趣會帶動能力,但是能 力不會帶動興趣。 人是情感的動物。這裡要簡單說明一下人的情感在職涯上的運作模式。 人的潛意識非常有趣,背後有一些類似地心引力的情感定律在運行。 人會與其逃離怕餓死的恐懼,其實追求快樂的力量更大,並且會有類似不食嗟來食、或是 不快樂毋寧死的概念。 沒有快樂,人會退而求其次,而轉往「希望」。而這個希望要有「成長」來讓這個希望持 續的燃燒下去。 可是當你在做沒有興趣的工作時,第一年適應,第二年熟悉,第三年就開始重複了。 那麼一旦沒有成長的空間,這個希望就會幻滅,而潛意識就會告訴你自己:永遠沒有快樂 的一天。 這種時候,人就會陷入絕望。而也在這種時候,人會本能性地尋求學位的進修,或是轉職 ,以希望能有成長空間,將這個希望燃燒下去。 殊不知,其實人的潛意識所優先追求的還是快樂,其次才是成功或致富。 因此,這些有興趣的技能遠比沒有興趣的技能重要得多。 即便有些沒興趣的技能在短期看起來比較賺錢,但長期下來其實是飲鴆止渴。 尤其當這些興趣技能被特別標注、並且提前羅列之後,你會很明顯地發現一個向上循環的 一個現象。每個人都有。 並且,在工作與業餘的兩大生活面向上,這些工作上的興趣技能與業餘興趣技能,會因為 你是同一個人的關係,而會出現某種一致性。 例如:有人工作上喜歡作快消品的行銷戰術推演,而業餘喜歡打桌球,因為都是要靠反應 速度,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快速反應; 或也有人工作上喜歡做管理資源的排列組合,而業餘喜歡烹飪,同樣是在玩排列組合的實 驗。 以此類推。 並且,雇主或招生委員也會發現這個向上循環的現象。就像龍捲風一樣,從地上捲上去, 它的破壞力是非常可怕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後,可以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每個人都可以。 2. 當瞭解自己的「看家本領」興趣技能組合,投射出快樂致富的生涯使命,就能找到後 面的C–生涯使命目標。也就是選校數學中的「被減數」。 平均每個人會有3到5個能作為看家本領的興趣技能。 這些技能之所以成為興趣,其實是長年在家庭中求生的結果。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求生,而 超越父母、兄弟姊妹與環境挑戰的能力,會成為為興趣。 例如: 公務員父母的教條式作風,容易造成子女的辯證性格與邏輯興趣,而從事理工領域; 從小被過度要求「唯有讀書高」的子女,常會因為成長環境被過度限制,而愛看小說以滿 足幻想,或會因為才藝不被苛責,而養成藝術興趣,並在長大後容易因為小時候的過度封 閉環境,而想從事能夠旅遊或有高度變化性的工作; 收入固定的家庭,下一代多半想往創業或投資等高風險、高報酬行業發展; 獨生子女因為寂寞,會養成多元興趣,以滿足社群交遊需求; 成長過程受過不公平待遇或霸凌的人,長大容易從事法務或公益活動 ...等。 從自己的這3至5項興趣技能中排列組合,就會找出C–未來的興趣使命生涯。 這部分牽涉到達爾文進化論,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然後,依照「縱向產業別」與「橫向職務別」來交叉,找出具體的長、短程目標為何? 如: 邏輯興趣+成就動機+規劃專長,可以組合出「IT產業的產品研發經理」; 程式興趣+登山鍛鍊性格+美感天份,可以組合出「戶外時尚品牌的資訊經理」; 旅遊興趣+速度效能性格+量化分析專長,可以組合出「旅遊網站的旅程分析師」 ...等 而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結構都不同,因此從求生過程中所制約出的興趣技能組合也不同。因 此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會自然投射出某一種非你不可的興趣生 涯使命,而會因為物以稀為貴的法則而發財。每個人都有。 3. 「生涯目標所需技能」與「至今已累積技能」的Gap Analysis: 檢視自己的學歷背景到工作經驗中,至今已經累積哪些技能與成就?又與生涯目標之間, 尚欠缺哪些技能? 並依照大學校名、年資,與GMAT分數範圍,從排名樓梯裡定出射程範圍; 再依照具體的skill gap,來比對學校的主修/選修課程、研究中心,與就業數字,找出門 當戶對、且能實際補足所缺技能的學校。 例如: GMAT 595,7年半業務經驗,想走創業與市場開發,可以選USC IBEAR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 GRE 315,3年採購經驗,想走供應鏈管理,則可以選擇MSU的MBA or 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RE 320,4年四大事務所經驗,想在會計領域晉升高階經理,可以選UT-Austin or UIUC MPA; GMAT 685,具美國籍與家世背景,5年消費性品牌經理,要挑戰世界級品牌管理,則可以 選西北Kellogg、史丹佛GSB、U Penn Wharton、UM Ross……等。 最終,自然會選出心中最理想的學校就讀~ 這週日上午有免費線上講座,距九月第一輪申請只剩三個半月,光生涯方向挖掘就需費時 兩個月,還要準備繁雜文件與人生大哉問Essay,時間只能說剛好充裕!歡迎踴躍報名參 加~ 講座文如下: 上篇: https://tinyurl.com/yv8euggd 下篇: https://tinyurl.com/ylwkegk5 Sincerely, David Lee 原文出自: https://tinyurl.com/yu899udt -- 李大衛生涯管理中心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御用「SWLS快樂測驗」滿分 NSHMBA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現擴大為Prospanica)首位華人顧問 新網站上線!www.mbacareerfitter.com 預約免費初談email:[email protected]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DavidLeeMBACareerFitter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241.1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MAT/M.1747646291.A.B83.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