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微雷] 《美國女孩》個人隨筆

看板 movie
作者 imlingary (臺北沒房子)
時間 2021-10-27 20:58:16
留言 11則留言 (6推 0噓 5→)

應該是有一點點雷,不過主要是個人隨筆,不會雷到太多。 ——— 我已經忘記了曾幾何時觀看電影都只以形式為重, 眼下只有那些作者的叛逆抵抗:氛圍為上,看不懂也拍手叫好。 因此當我看完《美國女孩》時,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它就像是在說:「對呀!雖然也不是多特別,不過這就是我的記憶!」 那些周杰倫的音樂、偶像小卡片、無名小站的排行榜和撥接總是跑不動;愛的小手與髮禁 、上課前要量額溫。 若說藝術作品有記憶的功能, 那《美國女孩》就輕盈又厚重地把青春回憶隨著新店濕冷的風收納在家庭的淚水裡頭。 《美國女孩》敘述旅美媽媽莉莉因為被診斷出癌症,需要帶著兩個小孩子回台灣和他們的 爸爸宗輝生活。 而大女兒芳儀因為早已適應美國生活的節奏,回到台灣一時之間在學業、交友上感到挫折 無比,進而將這股挫敗感怪在自己的母親身上。 在長年國片中青少年角色過於單純,甚至是扁平化、智障化的狀態下; 《美國女孩》的可貴之處在於透過立體、寫實的青少年視角探索自身認同與家庭的定義為 何。 家庭總是不完美的,但我們又知道自己正在被他們愛著, 但在被他們愛著的同時我們自身會不會又因為愛的擠壓而消亡了? 芳儀也有十五歲,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機會因病去世。 但那股做什麼都不對,好像被震進異世界的挫敗感讓她無法對外宣洩, 只好對內將氣憤全都推卸給自己的母親; 然後尋求那根本不在這片土地上的白馬,以及有時差的幾行字。 而莉莉的愛也因為對死亡的恐懼和改變孩子人生的罪惡感而被扭曲至病態的地步, 原先本應該是無所求的付出都被套上了一層濾鏡,都是在死前對家人積的陰德。 所以當總是缺席的宗輝出現時, 那種因為不了解、不在場,以及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不明白家為何物的焦躁,全都被化約 成了暴力。 那一場戲,從女兒的責怪,到母親的情緒勒索,再到父親失去權威前的暴力,母親的自我 懲罰; 天啊,這離我們太近太近。 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評論,且是在尚未意識到這是舔拭自己已合攏的傷口的前提下呢? 或許台灣真的不需要當代破鍋爛瓦的半調作者電影, 那些自以為的形式主義,自以為的類型電影,都比不上誠實以告,將記憶全盤托出的真實 之作。 評分:4 / 5 -- 熱愛台灣新電影和第二波新電影,但近年來的作者電影我頻率對不上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2.34.2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35339498.A.F3A.html

sentital : 很期待這部,但還是對台灣的作者電影持肯定態度10/27 21:03

doraemon129K: 很想在金馬獎前看完這部,但影展的時間都有點搭不上 10/27 21:18

doraemon129K: ,不知道會不會有口碑場或包場 10/27 21:18

butmyass : 10/28 01:35

vins : 期待這部~也相當期待林嘉欣的表現 10/28 02:06

godgod777 : 林書宇跟林嘉欣合作無間的最佳拍檔,雙林征服奧斯卡 10/29 00:00

zorro1111 : 呵呵 10/29 01:13

majunlina : 剛剛看完,覺得這篇寫到自己心坎裡,太認同了。 11/04 22:33

a80568911 : 認同此文除了最後一段 我認為評價一部電影不用拉其 11/13 22:21

a80568911 : 他片下水 11/13 22:21

spree8 : 覺得你好像沒看懂這部電影 11/21 11:58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