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愈忙愈要會表達》清楚表達的七個步驟

看板 book
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 2025-05-27 20:43:40
留言 4則留言 (2推 0噓 2→)

《愈忙愈要會表達》讀後心得:清楚表達的七個步驟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art-of-explanation/ 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 如果你常常在會議上提出想法卻沒人在乎,報告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重視,對方總是聽不懂 你在說什麼…… 那也許不是內容有問題,而是你還沒掌握「為誰而說」和「怎麼說」的表達技巧。 最近我到一本好書《愈忙愈要會表達》,它讓我學會一套能夠有效說服、能夠被充分理解 的表達方式,對我非常有幫助。 誰會需要讀這本書?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 BBC 的主播羅斯.阿特金斯(Ros Atkins),我立刻就產 生了興趣。他的名字我早就聽過,尤其是在 YouTube 上的系列影片,他短短幾分鐘就能 把複雜的國際議題講得清楚又有說服力,讓人一聽就懂、一聽就記得。 這種濃縮又有力的解說方式,正好是我一直在追求的表達能力。所以當我發現他出了這本 書,專門談他多年來的解說技巧和架構思維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就找來閱讀。 這本書的內容,我認為非常適合三種人: 第一種,是像我一樣在創作說書、講解影片、製作簡報內容的創作者或講者,書中對「怎 麼說得清楚又有吸引力」的拆解非常實用。 第二種,是在職場中需要溝通、簡報、寫信、說服同事或主管的人,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環 境裡,怎麼說得讓人願意聽、能快速抓到重點,就是你的競爭力。 第三種,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提升表達成效的人,例如你在家庭、社交、團體中說話更有 邏輯、更有份量、更容易被理解,就會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摩擦。 我自己就從書中找到了很多具體、可以馬上應用的技巧。接下來,我想分享書中最重要的 觀念「清楚表達的七個步驟」。這七個步驟,就像一張地圖,幫助你把一個想法有邏輯地 包裝、打磨,最後說出來,讓對方聽得進去、記得住。 清楚表達的七個步驟 特別是當我們身處在資訊爆炸、注意力分秒必爭的年代,能不能把話說清楚,已經不只是 「加分項目」,而是能不能「被別人聽見」的基本門票。接下來我就帶你掌握這套清楚表 達的七步驟: 一、策劃:明確定義主題與受眾 「用一句話說出你想要達成的目標,並思考對方是誰。」 清楚表達的第一步,不是先想你要說什麼,而是先問自己:「這次溝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對方是誰?他們在意什麼?」這個步驟的關鍵是先「對焦」,我們必須先釐清表達 的目的,才能避免缺乏重點的表達。 二、蒐集:從對方角度出發收集資訊 「盡可能解答對方可能會有的所有問題。」 不要急著把自己知道的全倒出來,而是先去預測對方的疑問:他們需要什麼背景知識?他 們想解決什麼問題?這個步驟要求我們站在「聽眾」的立場,而不是自己的立場。 三、篩選:只留下最關鍵的資訊 「重點不是資訊有多麼有趣,而是有多麼相關。」 作者提醒我們:「不是你覺得重要就重要,而是對方覺得有幫助才重要。」每一句話都要 經過篩選,只留下對方「必須知道」的部分。 四、架構:安排清楚的內容順序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這場表達的脈絡和主線。」 資訊雖然重要,但順序決定了它是否容易被理解。書中提供了七種故事展開的方式,讓你 依照不同的情境,建立明確邏輯線,讓人願意從頭聽到尾。 五、串連:建立內容的連貫與節奏 「每一段話都要有『鉤子』,讓人跟得上你說的內容。」 好的表達像一場有節奏的舞蹈,每一段話都有前後連結。你可以用類比、舉例、重複、提 問等技巧,幫助對方保持注意力。這也是讓人聽了不會想跳出影片或轉頭做別的事的關鍵 。 六、精簡:移除所有不必要的干擾 「冗詞是理解的絆腳石,讓人分心的元凶。」 資訊再好,講太多也會讓人走神。所以作者的原則是:寧可講少一點,但讓人聽懂。用最 精簡的語言,保留原始的意思,就能提升訊息吸收率。 七、傳達:用自然、可信、具信念的方式說出來 「不是靠技巧討好對方,而是讓內容自己發光。」 聲音的語調、語速、停頓、甚至眼神,都會影響對方對你說話的接收效果。這一步是將所 有準備好的內容,以一種讓人舒服的方式送達對方心裡。 這七步驟看似簡單,但它們不是照表操課的流程,而是每次表達之前,你都可以用來思考 和套用的工具。你不一定要每一次全部都用,而是知道背後的底層邏輯,不要遺漏了這些 重要的元素。 現在,我自己在寫讀書心得和改寫成逐字稿的時候,會用這套架構來檢查自己:我講得會 不太多、還是太少?我講的內容對聽眾有沒有價值?我表達的順序是順暢的嗎?一次次練 習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訊息更容易被理解、被分享。 正如書中所說的:「與其強索對方的注意力,不如讓訊息本身有吸引力。」講得更白話一 點就是,與其刻意吸引目光,不如讓訊息自然發光。 我從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去除冗餘,是讓訊息變得有力量的第一步 很多人以為講得越多就越清楚,但其實,講太多只會模糊重點、稀釋影響力。 作者在書中舉了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一個是賈伯斯把 iPod 丟進魚缸,看著浮出 來的氣泡說「裡面還有空間」,體積可以再縮小。另一個是《紐約時報》記者所說的:「 最棒的編輯是把你的文章刪掉了一千字,而你居然毫無察覺。」 這些例子提醒我,表達其實像是在清掃訊息的雜質——只有把「氣泡」清掉,觀眾才能看 見真正的內容。 我現在寫文章、錄 podcast 之前都會自問:「這段話有必要嗎?這個背景知識對聽眾真 的有幫助嗎?」每次精簡之後,表達效果都更好。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好的內容,不只是收集得多,而是留下最精華的那一部分。」對讀 者來說,如果你能培養這樣的「掃雷意識」,不只是寫作、講話更有力,連 email 都會 被更快讀完、得到更多回應。 二、量身設計,是贏得對方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不是被拒絕,而是被忽略。 作者說:「要贏得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受眾知道你的內容是專門為他準備的 。」這句話我百聽不厭,也深有同感。 像他在寫 email 時,會在主旨前加上對方名字,例如「嗨,黛安娜」,結果開信率明顯 提升。這聽起來很小,但就是這種細節,讓人感受到:「你是為我說的。」 現在我在撰寫《閱讀前哨站》的社群內容的時候,也盡可能把這個原則用上。就像這次說 書的開頭「如果你提出想法卻沒人在乎……」,或者加入對方的情境詞「如果你最近剛剛 升遷……」和「給最近思緒混亂的你……」 這種表達方式就是「你就是主角」的設計,讓讀者更願意停下來看、停下來聽。對我們來 說,只要在每一次表達前多想一句:「對方需要什麼?這句話能為他解決什麼?」如此一 來,我們傳遞的每個想法,就不再是廣播,而是一對一的溝通。 三、正視複雜性,是提升理解與信任的關鍵 在這本書裡,作者強調一個核心觀念:「放棄複雜性來追求淺顯,是一個很常見的誘惑。 」但真正優秀的解說,不是逃避複雜,而是懂得接受它、處理它、優雅地呈現它。他不只 是在談觀念,而是具體示範了如何將複雜的資訊,拆解成容易理解的訊息。 他在書中提到,BBC 編輯們開始意識到觀眾「早就知道新聞發生了」,他們打開電視,是 想了解:「為什麼會發生?未來會怎麼演變?還有哪些不同的角度?」這種需求,正是對 複雜內容的渴望。如果只是一味簡化,反而會錯失觀眾真正想要的。 作者在製作節目時會問自己三個問題:(1) 有哪些細節不能省略?(2) 有哪些背景需要補 充?(3) 有哪些脈絡能讓觀眾理解得更深?例如在說明能源危機時,他不會只說「天然氣 價格上漲」,而是從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再回到英國家庭的電 費帳單,層層引導,讓觀眾知道:「這件事不是遙遠的新聞,而是會出現在你月底的帳單 裡。」 這讓我反思,在說書或課程中,如果我們只是「講結論」、給答案,看似快狠準,但其實 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反而是願意花時間搭起理解的橋樑,用簡單語言說出複雜邏輯,才 會讓人願意相信、甚至記得你說的話。 正如同作者所說:「理解是優質表達的先決條件;而最出色的解說,是對複雜性的優雅呈 現。」這讓我學到,真正的清楚不是「簡單」,而是讓複雜變得「清晰」——這是一種責 任,也是一種能力。這段話也成為我在創作每一次內容時不斷提醒自己的一句原則。 後記:清楚表達能帶來更多可能性 《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講觀念而已,它非常實用,書中有大量具體的範例句型、話語 調整的技巧,甚至連字詞的選擇都給出參考,中文翻譯也很到位,讀起來自然順暢,直接 應用在中文的情境也非常適合。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譬喻:「清楚表達就像擦亮窗戶。即使你從來沒有特別留意,生活仍 然會繼續。但是,當我們開始關注,就會發現更多可能性。」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講得過 去就好」,但其實,只要多擦一擦、多修一修,表達就能變得清晰、純粹、有力量。 這是一本難得能「學了就用、用了就有效」的好書,推薦給每一位想把話說得更清楚、讓 想法被真正理解的人。因為清楚表達,不只是說得好聽,而是讓你的觀點被理解、被採納 、甚至被記住的關鍵技能。越忙碌的人,越不能忽略這件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87.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8349823.A.059.html

qien: 農夫的一句話大過專家的專業術語,身為傳訊者要接地氣與切 05/28 11:38

qien: 身相關才能把資訊傳遞到受眾,身為受眾需要媒體識讀才不容 05/28 11:38

qien: 易隨之起舞被煽動 05/28 11:38

htx9: 謝謝分享 05/28 18:47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