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Military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635172
這是一本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想驗證作者內容說的對不對的書,但似乎又不能不關心一下。
《如何打贏戰爭》,跟同出版社更早之前出的《戰術的本質》,差別在於層次。後者是給
一般軍官士兵,本書則是適合國家元首、將官等領導層級。不過,其實作者更真正想面向
的,是一般大眾。除了在遠古例如中國的春秋時代,或者歐洲中世紀,戰爭是某些階級的
「遊戲」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跟一般人民也息息相關。特別是進入「總體戰」的現代,
基本上很難不被影響。因此,對於戰爭本身,多一些理解,總是好的,特別是在這個風雲
變色的當下。
《如何打贏戰爭》這本書,它有點類似《孫子兵法》,既談大原則,也講細部的通例。而
且,作者麥克‧馬丁是個待過戰場的,並非紙上談兵之輩;這本書的原文在2023年出版,
也很新,能把還在進行式的烏俄戰爭收進來談。這點很重要,因為戰爭的型態又到了一個
改變的節點,上次是波斯灣戰爭,美國人向全世界指出了「現代戰爭」應該要前進的方向
;而烏俄戰爭,則更加清晰的定位了未來的可能樣子,這在本書中都有討論到。
然後,2025年5月,印度跟巴基斯坦的一場衝突中的空戰,又呈現了現代戰爭的另外一個
面貌。後者的空中預警機率先偵測了敵方動向,然後再讓機隊巧妙的攔截獲取戰果。而對
個人來說,這則是之前看過的日本漫畫家川口開治作品《空母伊吹》中的決戰情節的真實
呈現。在這部漫畫中,海自航空隊以空母伊吹為指揮中心,兵分兩路,一支引開解放軍的
護衛機隊,一支則利用低空躲開雷達去奇襲空中預警機。完成之後,再把失去了「空中之
眼」,依然孤注一擲前來決戰的的解放軍J20機隊配合己方艦隊一網打盡。這是一種「體
系戰爭」,講究多元分工、環環相扣,其複雜跟成本已經遠超一般民眾想像。不過,這是
指美國人定義的「現代戰爭」,能夠做到這種要求的國家全世界恐怕不超過五個。作者在
討論到這點的時候,講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而值得玩味的評論。他說解放軍的真實戰鬥力
是很難評估的,畢竟它已經近五十年未曾實戰,我們不能單純的從它的體量或者是武器精
良與先進度去評判,而是要從它對於這個「現代體系戰爭」的適應程度到了多少去思量。
而在這次衝突中使用了中國武器的巴基斯坦,或許提供了一些方向。
作者談到另外一個讓我深思且與我們相關的是後勤。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沒
有油料跟彈藥,再精良的士兵跟戰車都是垃圾。而本書提到,波斯灣戰爭期間的,維持一
個美軍裝甲師的作戰能量,每天需要的物資是七千多噸。我就思考著,要登陸台灣需要多
少兵力,背後又要運送多少物資上來才能撐住。以前光榮的三國志、信長之野望系列遊戲
的後勤總是為了遊戲性做的很簡略,一個不小心就會產生錯覺。真正要體驗這種「痛苦」
還是得去玩玩P社的HOI ,去俄羅斯這種遍地爛泥跟沒有制海權的太平洋體驗看看何謂補
給。而且,所謂的後勤,也不單是指「如何把物資送到部隊手上」這麼單純,同時也包括
要如何「武器自主」,就是要能夠自給自足,支撐長期戰爭。今天很多國家因為過去「太
過和平」,在這方面其實都是不及格的,烏克蘭的困境也在此,而且這是攻守雙方都是要
面對的問題。
最後就是AI 與無人機等「新科技」的運用。在「減少傷亡」的大前提之下,這似乎是勢
在必行的趨勢。不過這種武器的運用,有降低使用者負罪感的可能,因而說來諷刺的是,
你的「降低犧牲」卻是要以「大量殺傷敵方」來做為代價的,不是嗎?如果那麼看重人命
,難道不是一開始就不該發動戰爭嗎?當然,這是屬於一種「聖母心態」的空口白話,誠
如本書第一章就開誠佈公地說,在利益的絕對衝突情況下,找不到共存的方法,只能回歸
最原始的法則:武力決定了。而且你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這世上就是真的存在不把殺戮
當一回事的人。
這就是我們既反對戰爭,但又要有所準備的世界。而這本書,則是對此有所幫助的作品。
--
某春天的早晨,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微風吹來真舒服。
月英:空氣很好,正是適合沉思的時候...
伊達楓:我有一個很重要的事要跟妳說!
月英:.........(疑惑貌)
結局請看續集(爆)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748135688.A.B40.html
→ ppt123 : 國軍的後勤弊病,是國軍的決策者(統帥、部長)依照 05/25 10:03
→ ppt123 : 自身的法定職權,如果想改,就能推動去改的。至於若 05/25 10:03
→ ppt123 : 有冥頑不靈的抵制者,統帥該怎麼做?統帥是三歲小孩 05/25 10:04
→ ppt123 : 要人怎麼教他「處理」作為他的部屬的抵制者嗎? 05/25 10:05
推 dobu : 這心得會讓人;1讀書 2看漫畫 3玩電玩 4以上皆是 05/25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