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為什麼韓國可以國造柴油潛艇, 台灣不能?

看板 Military
作者 hoopchina (hoopchina)
時間 2006-02-01 21:17:02
留言 0則留言 (0推 0噓 0→)

: 其實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成飛那個下一代殲擊機跟米格1.44的"相似性" : 然後再回頭一看,殲十像是1.44單引擎版更多於像LAVI : LAVI承繼了整個16的機首/進氣口構型,殲十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 該不會是瀋飛搭上蘇賀伊,成飛搭上米格設計局了吧.... 最近大陸有相關的討論。我可以轉貼給你。 作者﹕當頭一磚。 空穴來風必有因﹐半真半假把﹐我說說我聽說的﹐準確率也不怎麼高 10的方案是提得很早﹐79年9停止以後611就在考慮如何利用9的成果來推進設計﹐82 年是國家提出遠期目標征詢﹐84年開始草案設計﹐601﹐611各自設計了一個方案﹐86 年審評611通過﹐同年正式成立10號項目。設計工作持續4年﹐主要是和各廠家確定設 備的技術指標和參數﹐以及設計尺度和重量。因為發動機問題一直拖延﹐一度準備引 進兩台f110或f100用於原型機﹐基礎設計按照此展開﹐89年以後引進發動機的希望基 本沒有了﹐設計雖然繼續但前途未卜﹐606的渦扇發動機當時還沒有影子﹐計劃從埃 及或者巴基斯坦或者以色列進口兩台。購買了su27以後﹐an31發動機數量較充裕﹐航 空部和空軍聯合研究是否使用an31﹐考慮到606進度太慢﹐決定采幾台發動機用於試 飛﹐加快10的研制進度﹐先期進口7台﹐土星花了6個月時間進行了簡單的改裝﹐一共 交付了9台發動機﹐最後兩台是標準型的31fn。由於發動機的變化修改了後機身﹐31 發動機直徑較大﹐後來生產型交付的做了一定的適應性改進。其他基本是92年前就設 計好了的﹐修改的隻是局部參數 這個說法大概是指飛控系統的變化﹐鐵鳥台成功以前﹐10的靜定小﹐基本是測試基本 飛行性能﹐結構強度﹐當時遇到定國軍標後的調整﹐試飛比較多比較細﹐雖然比不上 8爺飛的勤﹐但也差不多了﹐鐵鳥成功以後才進入進一步極限飛行﹐邊界性能飛行等 等﹐時間上看好像差不多﹐經過這一大步進﹐目前10的飛控系統倒是非常出色﹐給性 能帶來很大的增益。試飛時沒掉飛機也算一大成就 10號整個計劃和以色列關系不大﹐初期受到一些獅設計思想的影響﹐但草案階段都沒 過就被槍斃了﹐以色列沒有人直接參與到10項目中﹐也沒有給10提供任何直接的幫助 ﹐不過一些發動機參數﹐接口﹐還有一些西式的航電標準倒是以色列提供的﹐不過這 是全行業的事﹐不是10才采用。10項目中俄羅斯倒是有人直接參與。以色列的獅是一 種很失敗的戰鬥機﹐這証明了全新設計和改進戰鬥機是有很大區別的﹐以色列在89年 以前從未告知獅試飛發現的重大缺陷﹐我方是通過風洞和小模型空投發現不如原設計 好﹐因而沒有采用﹐這其中某國出了大力氣﹐也是10最大的技術支持和來源國。 (hoopchina注:其實是美國﹐80年代中期的事了﹐其實10的老爸是米國人) 關於J10的發展部分原文說道這裡就打止了﹐後面有人提到J10發展隱身機的問題。 當頭一磚給出的一些說法也頗值得一看。轉貼在這裡了 原文在﹕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php?tid=168099 隱身的問題﹐也不是設計時沒考慮﹐而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如今這種全面隱身的 思想﹐並且10的基本氣動技術和布局成熟於70年代末期﹐79年前就有了現成的模型和 風洞參數﹐隻不過是選擇哪一個繼續深化下去而已。所以j72的試驗就是看看有沒有 能在現有條件下可以給飛機提供幫助的。這一探索和83年蘇聯的試驗類似﹐結果也類 似。92-94年間中國的隱身科技和軍事學術出現大的進步﹐已經通過科學系統的分析 和試驗結果認清了隱身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有效的范圍﹐隨後第一次隱身材料學術會議 的召開展示了10年間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就﹐各大學也展開了隱身相關的研究﹐其中以 南航和北航較為突出。那一段時間﹐航空部聯合總裝﹐空軍等統一研究論証了一些背 景方案﹐認為在現有戰術技術條件下﹐以su27為例﹐如果要減小戰術飛機對預警雷達 的發現率﹐隻需要將其雷達反射從16db(40平米)降低到3db(5平米)左右就可以降低 到原來的30%左右﹐雷達有效區也減小到原來的30%左右﹐大於這個參數對雷達的性能 基本沒有影響。0db(1平米)以上的rcs進步對預警體系有效果﹐但對武器的攻擊幾 乎是沒有多大影響的﹐小於15%﹐因為大多數武器系統的射程都隻有其雷達的1/3左右 ﹐要達到對武器系統的影響就必須將rcs控制在-10db(0.1平米)左右﹐這將減小對 方武器射擊機會60%以上。 (注﹕3db是2平米﹐此數據作者進行了修正) 現役飛機通過小規模改進達到3-0db是有可能的﹐但要達到-10db則幾乎不能﹐所以 即便是對現役戰鬥機進行改進﹐也不過最多達到歐洲兩風的rcs水平。 我國在隱身技術上發展分為前10和後10﹐前10年大多屬於摸索期﹐成果少﹐大多集 中在理論領域﹐少量材料方面的發展也是通過較常規老材料或者進口材料樣品發展起 來的。後10年隱身理論和材料發展都獲得突破﹐科研水平逐漸達到90年代程度﹐工業 化程度還不清楚估計不樂觀﹐現在國內的材料飛機使用的主要由航材院提供﹐其他一 些大學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比如川大的炭環﹐西交的多晶鋅化物﹐國科的碳納米管﹐ 西工的碳化硅﹐大海和國科的等離子等等﹐一些實際應用的比如聚乙炔符合羥基鐵薄 膜等等﹐目前已經可以達到根據理論設計材料﹐這對實際的工程應用提供了足夠的技 術支持。 由於我國航空工業在80-90年代這20多年時間處於蘇式思維向西方思維轉變的過程﹐ 工業體系從50年代水平向80年代水平轉變的大變革﹐導致這一時期研發工作慢﹐效率 低下。不過經過完整的先進戰鬥機的研制生產過程﹐新一代飛機的阻力相對小了很多 ﹐和現在陸軍武器井噴式突破一樣﹐未來10年是航空工業出成果的時候了。(雖然我 對當前航空工業體系內的諸多落後及其其他怪異現象深惡痛絕﹐但唯有將希望白送給 他們﹐希望不要再來一次願頭變尖頭式的蹂躪) 糾正一個觀點﹕鴨翼是巨大的反射源這句話基本是錯誤的。鴨翼本身的外形還是符合 外形隱身的原則的﹐並且由於鴨翼結構上可以采用空心的結構隱身設計﹐比單純的塗 覆吸波塗料的機翼前緣效果還要理想一點﹐鴨翼在隱身上的主要問題是本身尺度較小 ﹐容易被L和uhf波段的諧振﹐並且外形尺度導致瑞利區的波長也短﹐這樣對預警系統 的突破不利﹐但在x波段﹐實際上鴨式設計比正常布局還更優越﹐美國的x-36驗証機 是為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儲備進行的研究﹐也采用了鴨式設計﹐atf﹐jsf前期工作 中采用鴨式的方案也不少﹐可見鴨式布局並非是不能隱身的。美國的f22的隱身水平 就不如f23﹐但它的尾翼考慮了前向和側向佔位﹐符合戰術需求﹐尾部和側面rsc高一 點換取機動性﹐用超音速巡航的高速逃逸能力解決部分後向側向隱身度不夠的問題。 f22機翼前緣有帶天線襟翼﹐尺度上也不見得比鴨翼的諧振和瑞利區好到哪裡去﹐但 平行體尺度單一﹐可以采用主動電幹涉的方式對單一波長對消﹐因而也能獲得不錯的 成績。 隱身材料的問題大家可以看看航材院刑麗瑛寫的 隱身材料 一書﹐大體上簡單介紹 了目前國內所研究的領域。碳纖維和硼纖維本身都是不透波的﹐特性和金屬類似﹐目 前碳纖維的開發上有改性碳纖技術可以用作吸波材料﹐但碳纖維的強度等指標就變差 了﹐目前改型纖維的最好的大約相當於最普通的300級別的碳纖維。玻璃纖維﹐凱夫 拉等十比較好的透波材料。結構隱身最大的優點是易於維護﹐缺點是強度低﹐結構復 雜﹐造價高﹐設計難度大﹐目前的隱身飛機還是以塗覆為主﹐結構材料隻在重要部位 使用。 夾芯蜂窩吸波結構是美國晃點那些不深入研究隱身科技的東西。這種結構的吸波效率 主要集中在很窄的波段﹐並且需要厚度也較大﹐現在的復合吸波結構主要還是以多層 均勻介質為主﹐復合利用電耗型和磁耗性材料的不同特性﹐結構吸波主要針對波長較 長的波段﹐那些波段用塗料效果不是太理想 ----------------------------- 我覺得此人的話頗值得一信的。不妨做個參考。 -- ========================================== PS:我是大陸軍迷。 軍事之外喜歡NBA。今年火箭太失望﹐所以隻好 選擇上BBS灌水。 -- ◆ From: 61.51.204.117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138798204.A.C4C.html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