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HatePolitics
回一下這篇,推崇一下777的論點,重複的就不贅述,
現實面來看,
執政之路包含:村里長、議員、縣市長、立委、中央執政,
柯P就是挑最快的捷徑,素人>直轄市長,本身具高知名度,
有議題主導能力,但是他從台大醫生發展到台北市長,民眾黨黨主席,
這是能輕易複製的嗎?向來知名人物參選在多席次時也許可以一時選上,
但單一選區恐怕也就他一個人了,
政黨是靠個人魅力,黨主席意志,還是核心思想,可以持續獲得選票呢?
一般觀點當他失去舞台,民眾黨不易存續下去,以此來說顯然是後者。
除了候選人本身具高知名度,能快速有高曝光率,
缺乏政黨奧援要取得執政權是越來越難,要發展政治還是需要紮根。
本版(
#1ZWtWkc-)寫了一篇國家應該往修憲去努力,
在國會增加多元族群發聲的管道,也才能保障小黨
原因在於,里長、議員可能能找到突破口,
但要再上層樓都是一對一,沒有政黨要當選是難上加難,
競選時需要人(組織)、錢(血液)、事(選戰主軸、宣傳)等,
才能讓整個團體運作得順暢
當選了,更需要人、錢、事,
以民代而言,當選了要有服務處,要做政策研究,要有助理、勤跑基層等等,
即使靠個人光環當選,組織發展不出來也難以持續,
所以除了政黨奧援,會出來選的本身家底就夠厚,才砸得下手,
甚至地方勢力強大時政黨提名得看派系眼色,也是有諸多例子。
除了以上選制的問題,在政治路線上
因為國家認同的長期問題,參與政治很難不被問到這一塊,
簡單區分從深藍到深綠的光譜
深藍 - 國民黨 - 淺藍 - 中間 - 淺綠 - 民進黨 - 深綠,
第三勢力到底該卡甚麼位置呢?
回顧歷來曾出現的第三勢力(以非兩大黨取得國會席次來加總,含無黨籍)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AB%8B%E6%B3%95%E9%99%A2
屆 席 多數 在野黨 第三勢力
1 130 國 94/72.3% 民 21/16.2% 合計15/11.5%
2 161 國 95/59.0% 民 51/31.7% 合計15/ 9.3%
3 164 國 85/51.8% 民 54/32.9% 合計25/15.2%
4 225 國123/54.7% 民 70/31.1% 合計32/14.2%
5 225 民 87/38.7% 國 68/30.2% 合計70/31.1%
6 225 民 89/39.6% 國 79/35.1% 合計57/25.3%
7 113 國 81/71.7% 民 27/23.9% 合計 5/ 4.4%
8 113 國 64/56.6% 民 40/35.4% 合計 8/ 7.1%
9 113 民 68/60.2% 國 35/31.0% 合計10/ 8.8%
10 113 民 61/54.0% 國 39/34.5% 合計13/11.5%
第三勢力在第4,5,6屆達到鼎盛,跟席次增加及採多席次選區有關,
從第7屆開始減半且改單一選區後,兩大黨擠壓下第三勢力的空間殆盡,
幾乎是只能靠不分區了,在區域要打贏一對一,通常背後是政黨奧援,
第三勢力要茁壯,除了候選人、組織經營,
得面對路線的問題,歷來相對偏藍的新黨、親民黨,
及相對偏綠的台聯、時代力量等,
都會遭遇在小議題上有多元發聲,但大議題不免仍需歸隊,
於是就有正藍與否,及大綠小綠之分了。
直白地說選後沒有位置,就缺了金流,組織要持續就產生問題,
優秀的人才就會思考要不要加入,或是留下,或者離開,
到下次選舉前撐不了就退出舞台,回顧前面的第三勢力,都面臨這困境。
即使有金主支持,頂多一兩屆,席次搞不起來,就很難找到理由繼續搞下去,
到底要走地方扎根,還是直搗中央,一開始就必須面對。
時代力量面臨的問題,
推出的候選人形象可能較清新,能吸引中間選民,
但國家認同可能更偏深綠,又跟綠營有所重疊,
且會引發中間偏藍選民的疑慮
用2D的光譜來看,可能沒有解答
改用3D空間,也許可以找出生存的位置。
(抱歉BBS的文字編輯沒概念怎麼畫出來)
台灣民眾黨基於吸納討厭藍綠的區塊,在地方選舉仍未有大幅突破,
可能是候選人及兩黨壓縮的影響,
但是以2020立委選舉的得票比例反倒為高,
這是確實打破藍綠的結果,還是每次選舉環境、條件的差異下的紅利,
有待下一次2024及再下一次2028選舉結果的驗證,
結論:
常聽到說藍綠一樣爛,票投XXX,其實這些招式的擬定不也就是,
從藍跑綠,從綠跑藍,或者挑中間的,
立委第3-6屆有明確的小黨空間,政黨間合縱連橫是天天上演的,
但像這樣有第三勢力就真能代表政治運作會較好嗎?
還是只差別在,兩黨對抗v.s.三黨對抗的消耗呢
我覺得從市井小民的觀點,誰執政並不是最關鍵的,
是政治運作要能促進社會進步,
但通常都是在爭權奪利,因為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在掌權,
從這個角度要扶植第三勢力,讓議題影響力成為選戰主軸,
我還是認為要走修憲這條路,儘管非常難,恢復小黨參選空間,
否則若不打破這個框架,選制上先天就不公,
且終究回歸到一個核心問題,國家認同,
這個選民被動不想明確表態也不想承擔的難題,藍綠只要各立大旗,
投票時選民歸隊,那又淪為先前的新黨、親民黨、台聯等,
小黨存續不易,一屆任期四年,
一屆沒選上,再拚一次,就八年了,
每個人的青春年華有限,是能夠燒幾個八年呢?
綠黨在本屆全國只當選一席,新竹東區劉崇顯仍驚險連任,
在新竹地區其他的夥伴未能跨過當選門檻,
時力在新竹北區林彥甫第四高票連任,東區蔡慧婷第六高票連任,
香山區廖子齊第四高票連任,她有婦女保障名額但仍是以得票數過當選門檻。
民眾黨僅在東區議員獲得二席,宋品營第三高票,
李國璋原國民黨,轉換跑道後得票居後段班連任,高過劉崇顯92票。
多席次選區,特定的候選人仍有獲得青睞、當選的機會,
這就是現今第三勢力可以拚搏的空間。
不過層級規模再往上、立委或是縣市長,大概就..
不免還是得向政黨靠攏了。
提一下時事評論員李正皓,他選後直播有提到,
"在中和獲得13673約7%的選票但沒過門檻,
以這樣的得票數,換成別的選區就過當選門檻了,
如果繼續要在中和,得要考慮依附政黨,掛政黨保底至少就有5%+選票。"
這個現象也反映出,在全國各地,要打知名度靠知名度參選很不容易,
除非本身在當地就已經有基礎,
例如北市大安文山,曾獻瑩脫黨參選即拿下第三高票,
本區當選門檻10693約3.75%。前時力林穎孟在本區僅4630約1.62%,
缺乏政黨奧援(金援、人力等),有名氣都不容易拚上,
一般人要拚上,談何容易呢?
: ※ 引述《takizawa5566 (看三小沒匿名喇)》之銘言:
: : 一樣是第三勢力
: : 民眾黨創黨三年就從國會五席立委、再到今年14席議員以及一席新竹市長
: : 反觀時力,初登場表現不錯,國會也有三席立委(還是四席?抱歉我有點忘了)到後面搞
: : 到一堆立委、議員跳船退黨,連國昌雖然沒退黨,但也算沒再理時力的黨內事了,搞到現
: : 在感覺已經到了滅黨邊緣
: : 明明有機會成為第三大黨,卻變成今天這副樣子
: : 時力到底哪一步走錯了?
: 本人我台中市民,2016政黨票綠黨、小英,洪姐
: 2016蔡英文勝選的當晚我也拿著快報到台中的默契咖啡慶祝
: 我也曾經參加過時力的募款參會,雖非黨員但看到現在的狀況有點難過
: 但2018台北的部分是支持柯P的,2020一樣投小英,政黨票時力
: 除了環境議題偏左之外,多數議題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來進行的
: 只是有些事情、議題會隨著社會歷練、思考什麼樣是對國家最好的方式來決定
: 我覺得啦
: 第三勢力基本上主軸應該定調為【更好的選擇】
: 而且這個【更好的選擇】不要有太多的前提
: 政黨的核心目標就是取得執政權
: 但目前的選制在地方選舉上小黨就很不利
: 所以第三勢力應該優先集中在立委/政黨票的戰場上
: 強調目前國家整體制度面上的問題與修正方向,逐步帶動地方的知名度
: 而在戰術上,就一定要聯合反對黨/友好黨的能量來進行
: 如果分散就很容易潰敗,這件事情是只能做不能說
: 例如我本人是支持一定程度和民眾黨合作的
: 我知道這可能會被人罵,但還是要講
: 要發展有時必需要左右逢源,當關鍵搖擺勢力
: 會投時力、民眾的應該很大一部分是對藍綠失望
: 而自主性思考候選人、政策等面項會比部分慣性投藍綠選民來的的更深入些
: 所以這群人是目前的中間票,在2020、2024會是真正的關鍵
: 從政黨票的比例來看,2020民眾+時力+親民+綠黨 就超過到了20%
: 足證第三勢力對一定比例的選民來說,仍舊是個藍綠之外的選擇
: 而我個人認為從綠票移轉到第三勢力的票會比藍票移轉到第三勢力的票多些
: 第三勢力的支持者應該要有個基本戰略概念
: 就是優先支持友好的候選人,所以我本身這次台北我更支持黃珊珊
: 但我不是台北人,也只能看著她們的奮戰
: 與其說我是時力支持者,更不如說我是更忠誠的第三勢支持者
: 我個人選人更優先選黨
: 只要有藍綠以外的選擇一定優先
: 像台北我就說,如果今天是只有33對萬安,我認為是有機會拿的下來的
: 柯P任內的市府局處還是有民進黨的人,合作才有機會
: 但既然民進黨選擇和柯戰到底,那就要有流失淺力或中間選票的心理準備
: 而且蔣萬安本身就有著形象的優勢,是很強的候選人,在台北藍綠1對1 DPP大概沒機會
: 回到主文
: 地方選舉終究談的是地方的政治利益(清高論述)與資源分配(一般論述)
: 地方政治很難以理想性、理念性去完全取代或改革地方的狀況
: 地方自治法的前提下,有些事情不是光靠監督就能提升曝光率與印象
: 因為仍舊有許多是屬於中央法制層面的改革與調整
: 就像雨刷,如果覺得不應該讓這樣的人參與,
: 那就要考慮在選罷法的修正中列入一些排除措施
: 這件事就是有國會優勢的DPP可做的
: 地方政治所謂的經營,
: 是要和不同的產業界、民間去交流、溝通,協助排除一些問題與爭取資源
: 這裡面必然包含一些利益上的處理和妥協
: 除了市長以外,議員很難去談超越藍綠這件事
: 因為地方的經營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
: 民主政治很難做到理想性,只能在法律上盡量理想公平
: 目前時代力量的相關專頁,
: 大體仍舊是以【制度面的問題】來爭取曝光度和支持度
: 這在中央選舉上沒什麼問題,但在地方選舉上,除非候選人有重大問題
: 或是能引起在地民眾共鳴的話題(例如爐渣)
: 不然真的是不容易在地方選舉上以此來奪下席位
: 整體來看時力的提名是不錯的,有些人我也是很支持,但我只有一票
: 而且整體的人選量其實有點大,
: 個人認為集中在相對有知名度的候選人比較好
: 台中這邊的吳珮芸真的是耕耘很久,一直強調婦幼與監督、公平
: 也就是把【能爭取什麼和什麼會更好】擺在第一順位,
: 第二順位是民主的監督制衡
: 而且吳經歷過2018的失敗,當時沒選上我也是真的有點難過
: 感覺第三勢力在地方上真的很難發展,
: 所以接下來就要看政黨本身對經營地方的戰略構想
: 要提出【選我能有什麼改變、什麼會更好】的論述與爭取曝光度
: 而民眾黨畢竟有首都台北這個據點,所以在發展上會比時力來的容易些
: 只是這次民眾黨和時力我覺得有些提名多了些,產生一些分票效應
: 像大雅的我這次議員就很傷腦筋,對我這第三勢力優先的來說
: 鄭勁節和張睿倉都是不錯的人選
: 但在同一個選區且第三勢力根基不夠的狀況下,註定都落選
: 時代力量在本次地方選舉的人選,有些人相當優秀,
: 但有些人可能曝光率不高,
: 以我個人來說,我能直接講出來的人選大概是這些人
: 陳薇仲、彭邵盛、王景弘、彭紹盛、林嘉瑋、蔡惠婷、廖子齊、連郁婷、陳志明、
: 宋國鼎、鄭勁節、吳佩芸、吳韋達、林于凱
: 地方選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點會更建議時代採更精兵政策,
: 一縣市以2~3人以內來推選就夠了
: 再來談談現在時力的問題
: 我是覺得黃國昌本身就是處於【監督】和【法制改革】的層面
: 能替很多第三勢力持續帶來改革的希望和理念的發展
: 以政黨來說時代力量,甚至社民黨跟他的調性更接近
: 民眾黨相對真的是比較【包容】,或是說在柯P的光環下發展
: 雖然苗栗和鐘東錦的事情我不太能接受就是...
: 而時力是以【精英】的模式在發展
: 我知道不少人對於黃國昌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 由其黃國昌對時代力量的影響或路線的發展是正面或負面
: 我覺得這個要看時力的整體論述與路線選擇
: 做為支持者,我個人是同時支持國昌但也支持時力,但我也支持第三勢力
: 假如時力真的覺得黃國昌影響到時力的發展,那就在內部做路線的討論
: 把一些內部的紛爭公然抬面化不是一個小黨該做的事.....
: 再說到與民眾黨的競合
: 之前2016大選,柯P也幫時力的多位候選人拉票,尤其是林昶佐的人馬
: 隨然物換星移,但我的理解黃國昌應該是認為柯有恩於時力,
: 且盡可能讓第三勢力保有合作空間,所以一直不強力的去批判
: 但也許部分的時力支持者不這樣認為,
: 我覺得也沒關係,那就讓現在的時力好好做個發展路線的共識和討論
: 究竟要不要排除黃國昌,都是政黨內部的事情
: 黃國昌也許曲高合寡,但他在國家法制面、重大議題面的監督力道是有的
: 民間聲望是有一定的認可,我覺得這也是時力要思考的地方
: 在回到時力本身,
: 邱顯智讓我唯一不解的是選前批高的那偏文章
: 這個作法就不是第三勢力在【選前】該做的事
: 在法律無罪推定原則下,突然這樣做,去批判最有勝率的第三勢力我真的無法理解
: 但不表示我全面否定邱、王
: 整體時力所關注的基本上仍是在立法院層級才有辦法處理的事
: 對於地方選舉來說,時力這塊牌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夠
: 這幾年的選舉下來,我認為民眾大致上已經能真正區分地方選舉和中央選舉的差異性
: 中央的選舉就涉及到國家整體的發展、法制層面的修正、漏洞等等
: 也就是縣市長、議員、鄉代與立法委員的差異
: 之前也有說
: 民進黨這2年多,是幾乎所有的問題都發生在民進黨
: 所以在反對民進黨的戰略大旗下,會選輸也不意外
: 其實還有很多想講的,先這樣吧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52.167 (臺灣)※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669876979.A.2CB.html
→ eatyourshit: 皓呆掛什麼黨我都不會投給他的啦 想太多 12/01 15:01
推 black205: 不可能 我菸狼黨徽天下無敵 12/01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