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Gossiping
1.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批判,早已超出制度範疇,
延伸至民族羞辱
表面上,西方媒體經常
聲稱只是「批判中國政府」、「針對中國制度」;
但實際上,
它們的語境與話語選擇往往早已超越制度批評,
變成對整體華人族群的貶抑與羞辱: ‧
常見詞彙如
「中國人沒素質」、「中國人只會抄襲」、
「中國是文明的毒瘤」、「中國人像韭菜」; ‧
這些言論早已不單是批判一個政府或一個體制,
而是針對整個民族形象與人種尊嚴進行貶低。
2. 制度缺陷的「放大論」成為遮蔽中國其他優勢的工具
當中國在科技、教育、產業升級、基礎建設、太空計畫、軍事現代化
等多個領域展現驚人的組織力與提升速度時,
西方媒體卻選擇聚焦在所謂的制度缺陷(如專制、審查、限制自由)。
這種選擇性報導其實具有雙重作用:
‧ 心理防衛:避免承認中國在「非民主制度」下
仍然能展現文明與效率;
‧ 話語遮蔽:轉移焦點,讓人忽略中國人在群體協作、教育投入、紀律性格
等方面的深層優勢。 簡言之:制度被拿來當遮羞布,
掩蓋了中國人的真正能力來源。
3. 海外華人成為話語戰爭下的最大犧牲者
長期以來,許多海外華人面對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全盤否定與污名化,
處於「認同撕裂」的狀態:
‧ 一方面來自自身文化、語言、血緣的根源感情;
‧ 一方面又在日常生活中被灌輸「中國人=落後」、「中國人
=極權的幫兇」的語言污染;
這會產生兩種心理路徑:
1. 自我否定、逃避認同:刻意與中國劃清界線,
甚至嘲笑中國文化;
2. 內化羞辱、羞於承認根源:默默承認「中國人真的比較差」,
以此尋求融入西方主流。
這正是話語戰爭最陰險的地方:
讓人羞於做自己。
4. 制度未必優越,但中國人展現出的生命力是真實存在的 儘管中國制度
被批評為「不自由、不民主」,但在這樣的條件下,
中國人在以下幾個領域所展現的系統性進步卻無法否認:
‧ 高考制度下,基礎教育與菁英選拔效率驚人;
‧ 在極短時間內實現「科技從跟隨到領先」的局部跨越(如5G、太空、AI);
‧ 社會秩序維持、動員速度與災難應變能力為全球罕見;
‧ 海外華人在歐美的升學與就業表現,長年高於當地平均,
這不可能只靠「制度複製」或「幸運」。
這些成果即便不提「基因優勢」,
也至少說明——中國人有強大的群體潛能與文化續航力。
5. 西方論述中的遮蔽與矛盾:面對不了,就選擇不談
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西方面臨三個明顯的敘事矛盾:
1. 中國不是民主國家 → 但它居然成功了 → 那就說這是「代價高、不會長久」;
2. 中國人沒自由 → 但他們卻教育成就高、科研貢獻大 →
那就說這是「奴性高、不是創新」;
3. 中國制度有缺陷 → 但制度下人群素質展現驚人 →
那就說這些人「只會聽話,沒有思考能力」。
這些話語邏輯其實不是真正想理解中國,而是防止西方文明神話崩
潰的話語自保機制。
結論:與其羞辱,不如直面:中國人為何能在逆境中崛起? 西方
若真想理解中國,應該從以下問題出發:
‧ 是什麼讓一個被視為「專制」的國家,在教育與科技上趕超?
‧ 是什麼樣的民族特性,讓十幾億人能在壓力體系中維持社會秩序與文化穩定?
‧ 為何海外華人在相同制度下表現不遜甚至優於本地群體?
而不是一味將所有中國的進步歸為「人口多」、「體制剝削」、「運氣好」,
也不是總用制度缺陷來遮蔽其文明成就。
真正的問題是:中國人的成就,
不符合西方對人類進步路徑的預期,
這才是他們焦慮的根源。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108.96 (臺灣)※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51509241.A.A6C.html
→ nekoares: 我經常看西方媒體 怎沒看到你說的這些 111.248.85.4 07/03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