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C_Chat
手機排版置頂
之前研究所的時候有上到相關課程,可以簡單的替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很多人會把少子化歸咎於高物價、低薪等問題連結在一起,但實際上以台灣現有的學術研究來看,目前推測的主要原因其實都不是上述提到的經濟相關因素,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少子化?
目前我們的研究給出的答案是:結婚率下降。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ow-fertility-rate-raise-children/
這篇是前幾年中研院的相關研究,不想看那麼多字的可以繼續聽我簡單解釋,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
在臺灣,結婚與生子是綁在一起的。
什麼意思?背後牽涉到東亞國家的傳統文化,我們重視家庭彼此間的連結,也重視傳承下一代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只要你結婚了,下一步一定是被親朋好友詢問:「你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或許會有人接著問,又不是結婚才能生小孩?
仔細細想一下,身處臺灣的你,一個未婚媽媽/爸爸,會被人說成什麼?我想也不用我多說吧,文化上我們會希望生子的階段在建立家庭,也就是結婚再來生子,這樣才能「傳承家庭的血脈」,而那些未婚生子的父母很容易就被貼上「愛玩」、「不負責任」等負面標籤,就近年的實際數字來說,非婚生子女的比例只有2%至4%(確切年份要找論文,文中未提)
也就是說,「結婚才能生子」或是「結婚就要生子」的價值觀仍在我們這個世代作用。
那麼肯定會還有人想說:「啊啊啊,那一定是結婚的人不生啊?因為養小孩很貴......」
先看下圖
http://i.imgur.com/yhwPxu7.jpg
這張圖是源自巷子口社會學的網站,也是中研院的這位研究員,在講的也是相同的事情,有興趣的連結如下: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3/31/chengyenhsinhsuchenhao/
看不懂這張圖的沒關係,簡單來說截止2004年,1974年出生的已婚女性(30歲)的平均生育數仍有兩人。
(註1:目前預估1985年出生的已婚女性至30歲,也就是2015的生育數是1.35。註2:表中沒有列出2004以後的世代生育率是因為要等到女性49歲才能結算。)
而甚至,就調查而言,直到2012年已婚女性的「理想子女數」甚至都還維持在「2人」。
雖然這些已婚女性的子女數也是呈現下滑的趨勢,但實際上影響更劇烈的是「不婚不生」的族群正在逐漸增加,以下可以看個預估圖嚇嚇自己:
http://i.imgur.com/8CRvBmk.jpg
那麼為什麼男女不想結婚?這邊可以用個2013年的相關調查來輔助判斷:
http://i.imgur.com/tnHeDy1.jpg
就各年齡層來說,比起經濟因素,其實阻礙大家結婚最大比率的原因是「有沒有遇到適合的另外一半」,沒有適合的配偶,自然不會有想要生小孩的意願。
在這裡,我們可以結合前面的小結:在生子意願與婚姻高度相關下,越來越少人結婚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出生數量。
那麼接下來就要問了,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結婚?
背後當然有相當多可能的因素,且都因人而異,在這裡作者給了個結構性的社會文化可能因素:
「新舊時代的價值觀衝突」
在過去重家庭、傳承的價值觀下,結婚就等同於必須要承擔家族的傳承與其他責任(像是照顧長輩、維持家庭和諧、家務等巴拉巴拉的原因)
但對於年輕世代而言,夫妻.....或者我們說男女的關係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姻親關係了,他們不想受制於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家庭主義,開始有人選擇一輩子不結婚。
但這都只是推測,目前臺灣還缺乏系統性的未婚原因實證研究,所以上面的「不同世代價值觀差異」可能是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公視就有做過相關報導,但這只是報導而不是研究,所以只能提供給我們一部分的視野:
https://news.pts.org.tw/project/marriage-and-fertility-crisis/no-money-no-marriage
包括結婚有與「有房」綁在一起的問題等等,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至此,放個結論:
不生小孩的背後原因其實是不婚。
但不婚的原因尚未系統性的釐清也先別急著下定論是什麼低薪、高房價,還太早下定論了。
最後的最後,我還想說的是,打這篇文花一個多小時在幹嘛。
-----
Sent from JPTT on my Vivo V2317.
--
※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9.160 (臺灣)※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733666282.A.F6B.html